在平原上,呼天成苦心" 经营" 的不仅仅是那些手握重权的老干部,对年轻人也是一样。长期以来,他培育了多少人才呀! 在平原,有一长串名字是足可以让呼天成引以自豪的。可以说,在省、市、县三级干部中,有一大批" 人才" 是他一手托出来的......"
呼天成有一双" 慧眼" 是出了名的。
在呼天成的" 人才库" 里,曾有一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典故,叫作" 一盒火柴出一个市长" 。后来成为许田市常务副市长的孙全林,就是这个典故的主人。说起来,那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有一次,呼天成到公社去参加一个干部会,会开到乡、村、队三级。就在那个干部会上,呼天成偶然结识了孙湾的团支部书记孙全林。那时的孙全林才二十一岁,小伙子刚当上村里的团支书,人看上去很腼腆,一说话脸就红,也是头一次参加公社的干部会。开会的时候,他有幸跟呼天成坐在一起。会开了两天,两人就相熟了。那时呼天成的烟瘾特别大。有一天下午,讨论的时候,呼天成想吸烟,却忘了带火,就随手拍了拍坐在他身边的孙全林,说:" 小青年,有火没有?" 孙全林就马上说:" 有。"
说着,他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裤子兜,又说," 哟,忘屋了,我去给你拿。"
说完,不等呼天成回话,就站起来匆匆走出去了。过了片刻,孙全林拿着一匣火柴走了回来,悄没声地递给了呼天成。呼天成接过那匣火柴一看,顿时明白了,这匣火柴是孙全林在外边的商店里给他现买的! 那时候一匣火柴才二分钱,说起来并不算什么。可呼天成在意了,他在意的是这种" 态度" 。他感慨地摇了摇头,笑着说:" 这娃呀,太灵性!" 于是,当他们第二次见面时,呼天成就地蹲在那儿,匆匆在烟盒纸上写了一个条儿。尔后,他拍了拍孙全林的肩膀,说:" 小孙,想不想到公社来干?" 孙全林高兴地说:" 想是想啊。谁要咱呢?" 呼天成就把那个纸条递过去,说:" 拿上这个条儿,去找老胡( 当时的公社书记姓胡) 。"
孙全林吃了一惊,迟疑疑地说:" 呼叔,人家胡书记会要我么?" 呼天成笑了,说:" 娃子,好好干,你是市长的材料!"...... 后来,孙全林先是当上了公社通讯员,尔后一步步地往上升,果然就当了市长。再后,孙全林曾多次对人说:" 呼伯让我往东,我决不往西。"
省委组织部干部调配处处长邱建伟,原是下放到呼家堡的知青。那时候,他刚刚中学毕业,才十七岁。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在来到呼家堡的头一年里,就闯下了一场祸! 夏天里,他一个人偷着去学犁地,结果把牲口赶到沟里去了,摔残了一头牛! 牛是庄稼人的半个家业,腿一残,就犁不成地了。这事,要搁一般人身上,就是大罪,可呼天成看了他一眼,却说:" 算了。这娃子认真,他是想学好呢。"
竟然第二天就任命他当了第二生产小队的副队长。第二年的冬天,邱建伟又犯下了一个无法饶恕的错误。临近年关时,他领着一帮年轻人去公社所在地的公路边上埋电线杆。这活儿是县里派给呼家堡的,分了八百米的线段。那时叫做青年突击队,他是带队的。电线杆是水泥做的,本来是一根一根埋的,可邱建伟为了争第一,却突发奇想,想用用他学过的" 知识" ,好加快进度。他把那帮年轻人叫到一起,说你们知道" 杠杆原理" 么? 众人都说不知道。他就说,你们既然不知道,就听我的吧。于是,他让那些年轻人把二十个坑全部挖好,又命令他们把二十根电线杆全都放在挖好的坑里,然后用他在中学里学过的" 知识" ,架起了个所谓的滑轮组"-- 准备把二十根电线杆一次全竖起来! 当这一切都照他的吩咐准备好之后,邱建伟得意洋洋地大喝一声:" 拉!" 众人就跟着齐声发力...... 然而,就在电线杆快要拉起来时,只听一阵" 噼噼叭叭" 的巨响! 眨眼之间,二十根电线杆全部被拉断了!! 邱建伟当时就傻在那儿了,众人也都愣住了,谁也不说话了。就在这时,负责施工的公社治安员气急败坏地跑过来,一脚就把他跺倒了,他恶狠狠地骂道:" 日你妈,你这是搞破坏!" 说着,就去找绳子捆人。于是,一帮人把邱建伟五花大绑地捆到了乡派出所。那时候,二十根电杆,可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呀! 在派出所的院子里,邱建伟被铐在了一棵树上,派出所长指着他说:" 明早送县局,至少判他三年!" 当时邱建伟吓坏了。他知道,在那种时候,别说判三年,那怕只判一年,他这一生就算毁了。邱建伟带着哭腔对派出所长说:" 叔,饶了我吧,饶了我吧......" 派出所长说:" 叔? 喊爷也不行。非判你狗日的不可!" 然而,就在当天晚上,呼天成匆匆赶来了。他让人给他搬条凳子,就坐在邱建伟的面前,默默地望着他。过了很久之后,他长长地叹了口气,扭头对所长说:" 老王,解了吧。"
派出所长说:" 老呼,他这可是搞破坏呀!" 呼天成看了所长一眼,又默默地说:" 解了吧。这事怪我,是我派他来的,我承担责任。"
所长怔了一会儿,说:" 老呼,不是我不给面子,这可是犯法的事呀。"
呼天成又一次坚持说:" 解了。那二十根电杆,呼家堡给你补齐!" 所长摇了摇头,说:" 这事,我也做不了主啊......" 呼天成望着他说:" 老王,你解不解? 要不解,我就坐在这里不走了。"
所长再次看看他,终于很无奈地说:" 老呼啊,除非是你,换换人都不行。"
说着,他嘴里嘟嘟囔囔地走上前去,终于给邱建伟开了手上的铐子...... 当时,邱建伟无声地哭了,满脸都是泪水。那年过节时,邱建伟不敢要求回家了,当知青们都回家过年时候,只有他一个人留在了" 知青点" 。不料,在年三十的早上,呼天成又专门去看了邱建伟,还给他送去了一篮子红柿。呼天成说:" 建伟,回去吧。回去看看你父母。那事你也别搁在心上,没啥大不了的。咱村里穷,也没啥送你家人,这篮柿子,你给家人带回去吧。"
那时邱建伟说:" 呼伯,你...... 为啥?"
呼天成默默地看了他一眼,只说了一句话:" 你敢想。是个人才。"
后来,社会上时兴推荐上大学时,呼天成又第一个推荐他上了大学...... 这一桩桩往事给邱建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省报副总编冯云山,也算是下放到呼家堡的知青。那时,冯云山身小力薄,眼睛还近视,根本干不了力气活。可他有一个特长,看书过目不忘," 老三篇" 能倒背如流! 呼天成说," 这孩儿好记性!" 于是,呼天成一句话,就让他到呼家堡的学校里教学去了。他下乡三年,在学校里呆了三年,可以说是没让他吃一天苦。后来,冯云山考大学时,呼天成特意批给他三个月假,说:" 回去复习吧。"
待他考上大学后,呼天成又送给他一张表,那是一张" 党员登记表" 。呼天成说:" 呼家堡也没啥送你,这张表,你填填。"
后来,冯云山就是靠着那张表,在毕业时留在了省城的报社( 那一年省报就选了一个人,要求必须是党员) 。再后来,冯云山曾多次找呼天成帮忙,评职称时,他缺" 硬件" ,呼天成就以呼家堡的名义赞助了三万元,让他出了本书,评上了副高职称;从正处升副厅时,又是呼天成替他说了话...... 所以,长期以来,冯云山一喝酒就哭,他觉得他欠呼伯的太多了。可呼天成一次也没找过他。他总想报答呼天成,可呼天成从不给他机会。然而,凡是牵涉呼家堡的事,他必是一路绿灯!
省银行行长范炳臣,原来跟呼天成没有一点瓜葛。他跟呼家堡惟一的联系是,他转弯抹角地跟呼家堡有一点亲戚关系,说起来也算是呼家堡的外甥。那一年征兵时,他已体检合格了,就在换军装的前一天,他又领着一帮知青跟人打群架,被县公安局的人抓了。于是,他的家人又转弯抹角的求到了呼天成头上。那天下着鹅毛大雪,呼天成听了,叹一声说:" 这是娃子一辈子的事,我就去一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