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清第一卷王(16)

也就是说,穷苦人家的孩子,如果小时候缺乏营养,长大后,绝大部分智商都不高。

科举给寒门开了一条通天之道,但真正的穷苦人家,能挤进这条道的寥寥无几,从出生时就基本注定了这辈子的命运。

又如康熙他们,愿不愿意让底下的百姓多读书,挤进这条道。

齐佑估计,他们愿意,但是不愿意挤进太多人。

民智不开,有利于皇权统治。能做皇帝的,基本能看明白这点,无论哪个朝代皆如此。

要想动摇整个统治集团的利益,齐佑仿佛看到了他化为齑粉的情形。

粉身碎骨他不怕,有几人能两世为人,这一辈子本就是多来的。

真正令齐佑沉默的是,如今他尚能心怀天下黎民百姓,等他享受到了至高无上的权势诱惑时,是否还能保持初心。

南怀仁深深凝视着齐佑,感慨万千地说道:“七阿哥,你与别人都不一样。你说得对,人都太脆弱了,面对一点点小病都无能为力。看来,我不用再劝你,你远比我想得更多,看得更远。你才这么小,你是我最佩服的人,有你这个学生,我很骄傲。”

齐佑颔首欠身,谦虚地说道:“先生过奖,我不过是瞎想罢了。说这些大话简单,但是要改变很难。先生,以后有劳您多费心,我想跟着先生学习更多的知识。”

南怀仁笑着说道:“你只要愿意学,我愿意将毕生所学,全部教给你。”

齐佑再次道谢,说道:“先生,您在故乡,或者其他国家,还有朋友在来往吗?”

南怀仁说道:“有是有,就是路途遥远,来往写信不便,也不知道信能否送达到他们手上。”

齐佑沉吟片刻,起身抱拳施礼:“学生有劳先生,先生可否写信回去,问一问先生故乡与我一般大小的孩童,都在学习什么功课。能否将他们所学的功课课本,想法带上一些到大清来?”

南怀仁思索了下,说道:“好,我尽量,不过估计要花上好些年。”

信能不能送到,能不能收到回信,这都不是齐佑,甚至康熙都没办控制的事情。只是齐佑一定要去做,做过才能看到结果。

在齐佑看来,不能只盯着统治阶级看,看他们出了多少发明以及科学成就。毕竟统治阶级属于小部分,底下百姓的状况,才能体现这个国家真正的水平。

师夷长技以制夷,齐佑如果能拿到书,综合他后世学到的知识,静待机会,改变一下现有的课本结构。

只着重学习四书五经,无法提高大清的实力与水平,后世已经有深刻教训。

英国放牛娃中能出个牛顿,泱泱华夏人才济济,没道理吃大米面粉的,会输给吃土豆的。

齐佑说道:“麻烦先生了。先生,您可否教我这些浑仪,怎么看怎么用?”

南怀仁立刻来了兴趣,撑着站起身,一件件跟齐佑讲解起来。

师生俩在观象台呆到快傍晚才离开,齐佑回到宫里,刚洗簌完,就被康熙叫了去。

康熙打量着齐佑,啧啧嫌弃道:“外面虽然没太阳,还是闷热得很,瞧你那脸,都红得跟那年画娃娃似的。都去做什么了,这个时辰才回来?”

齐佑摸了摸脸,心下一动,认真说道:“汗阿玛,我与先生去了观象台。先生教了我很多天文的知识,我很喜欢。我还拜托了先生一件事,托先生找些他故乡,西洋其他国家学生上学的课本,我想知道他们究竟从小学的什么。先生为何能这般厉害,不远万里来到大清,懂得如此多的知识。”

康熙开始还在笑,越听到后面,神色愈发凝重,一言不发端看着齐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第十五章

打败郑经之后,康熙与朝廷看到了海贸的巨大收益,打算重新开放海禁。

满人在马背上打天下,对海有天然的畏惧。当年皇太极过鸭绿江前去朝鲜,得靠小冰河时期,江面结了厚冰,皇太极能渡江。

打郑经,康熙其实比对三藩的担忧还要大,启用的水师将领,全部来自前明。

旗人将领中没人懂海战,当时他可是提着一颗心,哪怕最后取得了胜利,迄今依然心有余悸。

对于海贸这一块,朝堂上下都有自己的顾虑,究其根本,还是对海贸的不熟悉。

康熙明白海贸的好处,最大的顾虑,还是来自于是否会冲击到眼前的统治。

齐佑的话,让康熙心情更加复杂,他年纪小,说出来的话道理浅显,哪怕是小孩子都能听懂,康熙岂会想不到。

利弊利弊,端看站在谁的角度去衡量。

站在康熙的角度去看,他为了江山社稷,更愿意与前明皇帝采取一样的做法,禁海。

正因为江山社稷,他站在世人的肩上,不得不硬着头皮看得更远些。

既然话说到了这里,康熙就当闲聊,笑着说道:“你的想法倒新奇。最近朝堂上在商议海禁的事情,你可知道什么叫海禁?”

齐佑心中一动,眨巴着眼睛答道:“可是不许别的国家来大清,大清也不许去别的国家?汗阿玛,为何西洋人能来,还有附属的藩国也能来呀。朝鲜的使臣来朝贡,听说可热闹了。他们几十个人,还要在大清住很久,送些贡品来,再带着很多赏赐回去呢。”

康熙神色一滞,朝鲜使臣团在藩国中人数最多,基本在三十个人左右。一来就住上半年,礼部呈上来的花销,户部会愁得白了头。

“你说的有一部分对,藩国上贡,不属于海禁。像是暹罗,琉球,安南这些藩国上贡,为了方便省事,他们无需上京,福建,广西等地方官员会处理此事,贡品由当地官员收验,就地存放。”

康熙来了兴致,给齐佑仔细解释了藩国上贡的情形。

齐佑听到康熙说琉球幕府上书,请求派遣学生前来大清学习时,大致算了下,这时候琉球应当是德川幕府时期。

德川幕府同样锁国,琉球这时候还臣服在大清之下。齐佑无法站在上帝的视角,说服康熙以后会如何。

从康熙话里的犹豫中,就知道了他们最根本的不同。齐佑能得更远,只因为他开了外挂,说白了就是来自后世的知识。

齐佑知道后世那段惨烈的历史,康熙看不到,哪怕齐佑说了,他只会当齐佑发了疯。

既然能有这样的优势,齐佑就不客气了,马上想了下琉球的资源。至于稀土矿这种,德川幕府如今开不出来,开出来了他们也没那么傻,对于矿产资源肯定不会给,大清就是去抢来也用不上。

用得上的,当然是稻种。

东北那片肥沃的黑土地,因为寒冷,加上沙俄不断来骚扰,如今人烟稀少,大清多用来流放犯人用。

北海道的纬度与东北相同,哪怕是气候与东北相近的朝鲜,前来种植稻子都没能成功。

后来用了北海道农民培育的粳稻,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时期,不断改善种植,东北的黑土地,终于成为了大粮仓。

上一篇: 青寂刀 下一篇: 皇家喜事:本宫要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