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女主拿了反派剧本(1278)

似王老太这样的老辈人儿,甚至都不能理解—— 还能离婚? 不都是“生是婆家的人、死是婆家的鬼”吗? 再说了,他们家老大对媳妇也算够好的了。

没缺她吃、没短她穿,更没有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的。

就是她这个做婆婆的,顶多就是责骂几句,从未跟儿媳妇动过手。

这么好的婆家,这么好的男人,打着灯笼都找不着。

宋春红如果还要闹腾离婚,都不用王老太出面,宋家老两口都不会答应。

外人的吐沫星子更是能淹死她! 王老太越想越觉得自己有理,她再也没了之前的忐忑与担心。

她还反过来劝郑读,“钱的事儿,你大哥会想办法的。

顶多就是多接一些活儿,预收点儿工钱!” 再不济,还可以去借钱啊。

郑渔在郑家村,在生产大队的名声很不错。

出了名的老实本分,还有手艺,借了钱肯定有能力偿还。

王老太暗自掰着手指,仔细算了算,觉得过程可能麻烦了些,但肯定能筹到钱。

为了不给大儿子压力,她甚至主动提出,“半个月,应该可以弄到吧?” 何甜甜看了王老太一眼,没有半点真实情绪表露,而是继续维持着原主的人设。

她憨厚的点点头,虽然有些为难,却还是保证道:“妈,应该没有问题。” 郑读:…… 艹! 好想骂人! 多好的计划呀,就这么轻飘飘被打破了。

【这个郑渔,是不是傻?还是被王老太洗脑太成功?】

【王者级的愚孝男、扶弟魔啊,果然踏马的不负极品的盛名!】

偏偏就是这么一个蠢货,因为有个重生的好儿子。

在原剧情中,他不但拥有完美无瑕的好名声,还成了省城的首富。

好名声的重要性,在郑渔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到了最后,哪怕郑渔家产过亿却不愿照顾弟弟一丝一毫,哪怕原主郑读惨死街头,消息传回老家,也没有一个人指责郑渔。

反而都说郑读“自作自受”,郑渔则是“仁至义尽”。

郑读穿来后,打定主意要洗白,还要揭下郑渔伪善的假面具。

然而—— “行了,小四儿,你身子骨不好,不要想太多,一切都有大哥呢!” 何甜甜才不管郑读那一副踩了狗屎的郁闷模样,继续像个宠溺弟弟的好大哥。

她大包大揽,她虽然为难却还是愿意为弟弟擦屁股。

郑读:…… 更憋屈了,有没有? 可恨还有个啥也不知道、只知道拖后腿的亲娘。

王老太见大儿子、小儿子这般兄友弟恭、相亲相爱,黑痩的脸上笑开了花。

那一道道的褶子都笑开了,整个人欢快的都要飞起来! “对!老大说得对。

小四儿啊,你还是回房歇着吧。” “哦,对了,你饿不饿,娘给你炖碗蛋羹吧……” 郑读闭上眼睛,马德,好想死! 但,不管郑读内心怎样抗拒,他都不能再吵着闹着要分家了。

一来,很容易崩人设。

二来,也会让人觉得他“不知好歹”、“身在福中不知福”! 如此的话,会让“郑读”本就不怎么好的名声,变得更加臭不可闻。

“妈,不用了,我、我不饿!” 郑读只想一个人好好静一静,想想接下来该怎么办。

唉,原主怎么会有这么傻的大哥? 为了所谓的“大家”,连妻子、儿女都不要了。

郑读做过极品,也在社会新闻上看到过一些极品愚孝男、扶弟魔的报道。

但,郑渔的表现,还是让郑读觉得惊愕。

太特么的傻了。

或者说,王老太洗脑太特么的成功了。

这样的人设,如果没有一个男主做儿子,搁在种田文里,妥妥的炮灰、反面教材。

就是现实中,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好下场。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破坏了郑读的计划,又把郑读从主动拉到了被动的境地! 郑读站起身,有气无力的往自己的房间走去。

、 他这幅模样,倒是有几分“病弱”了。

王老太看得心疼不已,“哎呀,我家宝儿身子骨真是太弱了!” “不行!我要给他弄点好吃的,好好给他补补!” 王老太颠着小脚,走到院子里,目光从家里养的母鸡上转来转去。

何甜甜见状,非但不阻止,反而十分期待—— 亲,加油哟! 一定要把郑读当成小祖宗般供着,千万别客气。

…… 时隔不到一周,郑棋姐弟四个又跟着宋春红回到了宋家。

宋春红心里憋着火,也是怕周围的人议论。

作为出嫁的女儿,总是回娘家,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路上遇到好奇的乡亲,她就一脸愁苦中夹杂着些许悲愤—— “肖知青不是救了我家小叔子嘛,我婆婆要给人家谢礼,三百块钱!我们实在拿出来!” “镇上的王屠户愿意出三百块钱的彩礼,可我舍不得我家大丫……” “唉,我家男人也是为难,一头是老娘、弟弟,一头是亲闺女!” 宋春红一路走、一路说,没用半天的功夫,附近村子里的人都知道了—— 郑家村的郑木匠一家又闹新闻咯。

王老太为了小儿子,竟要逼大儿子把闺女嫁给三婚的老男人。

大儿媳妇不干了,直接带着孩子回了娘家。

“哎呀,这算什么新鲜事儿?头几天,宋春红就回过一次娘家了!” “那次好像就是为了钱!” “不过,郑老大还没有糊涂到家,接连来接了两三次,好不容易才把媳妇哄回家!” “这回应该也是这样吧,闹一闹,接一接,事情就过去了!” “哎哟,你们不知道,这次估计不会这么简单!我听说啊……” 乡亲们议论纷纷。

各种捕风捉影,各种猜测脑补,大家竟阴差阳错的还原出了真相—— “什么谢礼?我看是封口费还差不多!” “对!我听我婆家的三表姑的二大妈说,郑老四一直想娶人家肖知青,肖知青不答应,忽然两人就一起掉进了河里。” “呵呵,郑家说是郑老四不小心,我看哪,他根本就是想‘生米做成熟饭’,偏偏人家肖知青是城里人,不受这个要挟,反过来要告郑老四耍流氓!” “老天爷,耍流氓可是重罪啊!弄不好要吃花生米的。

难怪郑家舍得掏出三百块钱呢……” “可不是,也难怪宋家的闺女气得又回了娘家。

跟郑读这么一个不省心的小叔子比起来,三百块钱都不算什么!” 三姑六婆们热切讨论。

还有一些做媳妇的人,代入了宋春红的角色,想着自家要是有这么一个好吃懒做还能惹祸的小叔子,还有个偏心的婆婆,更有个“拎不清”的丈夫…… 哎呀呀,这日子,简直没法儿过了! 众人同情宋春红,可怜郑琴等几个孩子的同时,愈发瞧不上郑读。

对于郑渔,女人们也是各种吐槽、嫌弃。

男人们倒是能够理解,长辈们更是十分推崇。

几方势力的言论相互折抵,最后,郑渔在大家眼中,变成了一个有点儿糊涂,但品性很好的老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