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太后面前拒绝,不过是想谈条件,想让太后同意郑念儿进宫。
永承帝对太后没有太多的感情,但他也算了解自己这个便宜亲娘。
何太后虽为女子,却聪慧果敢,擅长谋略,精通朝政。
永承帝不愿妄自菲薄,但他心底很清楚,他跟太后之间,还是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何太后眼中,他这个皇帝就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而他的心思,何太后轻易就能看穿。
“故意的,她一定是故意的!” “她分明知道我的盘算,却故意顺水推舟,让我陷入两难的境地!” “她、她——” 想到这些,永承帝心里那叫一个恨啊。
从小到大他就一直怨恨亲娘,怪她不像谢贵妃那般温柔、和善,怪她不得父皇的欢心,连累他也成了父皇厌恶的存在。
他也是父皇的儿子啊,他也想被父皇抱在膝头,手把手的教导写字、射箭啊! 还是乳母说得对,女人就不能太强势。
何太后生生用坏脾气赶走了先帝,她自己不受宠也就罢了,害得他赵圭明明是元后嫡子,却连皇宫都容不下。
只能像个丧家之犬似的躲在何家的庄子上。
后来,他们兄弟长大了,父皇想要立大皇子赵垚为太子。
为了赵垚,父皇真是费尽心血,对他更是百般宠爱。
而他这个最该当太子的人呢,却只能偷偷躲在角落里,眼巴巴看着人家父慈子孝。
亲生父亲的偏心、冷漠,让年幼的赵圭心生怨怼。
亲生母亲只顾着在前头争权夺利,跟父亲明争暗斗,丝毫都不顾及他。
唯一给了他温暖、抚慰的人,便是别有用心的胡氏。
慢慢的,赵圭的心被胡氏收拢了去,他对何氏这个亲娘则又是疏离、又是怨恨。
何甜甜:……果然是块叉烧。
原主确实有错,不是她忽略了儿子,而是低估了小人,高估了自己掌控一切的能力。
但永承帝呢,也真心算不得什么好人。
小时候被胡氏误导,可是这些年,那么多大儒、名师教导,经受了最好的精英教育。
结果却还这般糊涂。
好,就算感情勉强不来,但也要足够聪明啊。
即便是自私,为了自己的利益,也该懂得伪装! 何甜甜回想了一下永承帝做派,不管是原剧情中,还是被“野生统”影响的第二版剧情中,这位皇帝真心算不得英明。
愚蠢、凉薄,即便有男主的光环,也掩盖不了他的瑕疵。
对此,作者倒是有所解释:皇帝嘛,属于政客,而对于政客而言,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也不能一味的用对错来判定。
好人不等于好官,明君也未必就是圣人。
“对!作者君说得对,所以,以后哀家若是做了什么不够善良的事,也不能以单纯的对错来评判!” 何甜甜接收了两版的剧情,通过剧情,她了解到了作者的某些想法。
虽然作者有为自家男主洗白的嫌疑,但她的话,也不是全然没有道理。
毕竟,大家都知道,“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从今往后,大渊朝的史书将有她何甜甜亲笔书写……
第470章 宫斗不如造反(七)
永承帝虽然决定了要舍弃小青梅,求娶门第相当的名媛贵女,但他到底不甘心。
毕竟过去的十多年里,不管他如何“叛逆”,何氏这个亲娘对他都十分包容。
他俨然已经被宠坏了,习惯了亲娘对他的退让、纵容。
“……我就不信,母亲真的会任由我娶郑念儿!” 心里堵着一口气,永承帝还就真给亲娘扛上了。
他并没有急着向朝中重臣释放一个“朕要选后”的信息,而是继续跟郑念儿玩闹在一起。
他甚至冒出要给郑念儿的父兄,再弄个有实权的官职。
皇帝看重郑念儿,宫外的人,一时还不知道,但宫中上下早就看在了眼里。
永承帝原本就抬举胡氏,有时候连太后都要受点儿委屈,宫里不少人都暗暗将胡氏尊称一句“夫人”。
现在又多了一个郑念儿,如此受宠,将来就算做不了皇后,也会做个宠妃。
某些见风使舵的太监、宫女们,各个提前拜码头,拼了命的巴结胡氏母女。
一时间,这两个本不该留在皇宫的女人,竟在宫里过得风生水起,异常风光。
他们太高调了,饶是何太后掌管皇宫严密,也透了些许风声出去。
王源:…… 已经知道小皇帝是个不聪明、不靠谱的,没想到,他竟会糊涂到这种境地。
原本,他还想着自家孙女年岁还不大,还能再等个二三年。
现在看来,等什么等? 就小皇帝这任性、愚蠢的模样,不被现实毒打个几年,根本就不知道悔改。
几年过后,他家十九娘都二十了,所能挑选的人选就太少了。
另外,在这几年中,十九娘以及整个王家,都会因为永承帝的“轻慢”,而沦为京中的笑柄。
王源是个善于谋划的老狐狸,岂会让孙女儿和家族陷入这样的境地? “嫁人!必须尽快给十九娘寻门稳妥的亲事!” 王源是个雷厉风行的性子,心中有了决断,效率格外高。
他与儿子(十九娘的亲爹)商量了一通,将京中适龄的世家、勋贵子弟全都划拉了一遍。
最后筛选出三个人选,然后命人拿到了后院,让妻子、儿媳妇以及十九娘好生选择。
过了半日,女人们便有了答案—— “南平王世子?唔,倒是个不错的人选!” 看到名单上圈定的某个名字,王源缓缓点头。
先帝给小皇帝留了三大辅臣,但并不是说,大渊朝只有这三个大臣最尊贵、最有权势。
事实上,朝中还有一些重臣,他们分属于世家、勋贵、寒门等各方势力。
南平王的情况有些特殊,他家是世家,却在前朝的时候就已经没落。
南平王的父亲,老南平王,作为堂堂世家子,竟沦落到去军中谋一份前程。
说来也是幸运,这位世家子赶上了末帝时期的大乱。
趁着乱局,老南平王还真拉起了一支队伍。
不过,刚经营了一块小地盘,就被先帝赵炯给看中了。
赵炯的势力比老南平王大,且更善于招揽人心。
一番操作,老南平王直接选择了“归降”,成为赵炯最早收拢的一批“小军阀”。
自家地盘、兵马等被赵炯收编后,老南平王也成了赵炯器重的大将。
正巧老南平王也姓赵。
当然,人家的赵氏,跟赵炯家的姓氏没有半点关系。
但那时,赵炯就生出了问鼎中原的野心。
他们赵家不是世家,连望族都算不上,不用往上数八代,赵炯的太祖父就是个大头兵。
世家的权势虽然大不如从前,但世人们都十分崇尚世家。
比如前朝,他们的开国皇帝也是个寒门土鳖。
夺得江山后,为了颜面,为了记在史书上好看,想方设法、穿凿附会的给自己弄了个光鲜亮丽的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