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往事之国色流离(12)

作者: 楚天无际 阅读记录

周瑜感慨英雄之子怎能屈居陋室,又想到孙坚带兵在外,而他的家眷们单独在寿春,没有人照拂,万一董卓报复就很危险。

周瑜想起父亲的惨祸,想起董卓一贯残忍嗜杀的作风,非常不放心,极力邀请孙坚的家眷搬去舒县和他同住。

孙坚的夫人吴氏觉得无功不受禄,也不想寄人篱下,没有同意搬迁。

孙坚长子孙策和周瑜同岁,只比周瑜大一个月,性格爽朗幽默,交游广阔,颇有名声,而且相貌不凡。

周瑜家境优渥,从小喜欢漂亮的东西,连家中所用的器物他都要亲自挑选一番,只有最精美好看的他才愿意用,因此他见孙策容貌俊美,立时生出好感。

周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待在寿春不肯走。眼看说服吴夫人不容易,就转而天天对孙策软磨硬泡,跟他念叨:周氏是舒县大族,广厦无数,现在只有周瑜和哥哥一家住着,着实有点冷清;孙策他们搬去舒县可以互相照应,肯定比在寿春好,也能让孙坚放心讨伐董卓,不必挂念家人。

孙策与周瑜相处一段时间,觉得周瑜人不错,很真诚。

有天孙策打趣周瑜:“阿瑜,别人对你一点点恩情,你就掏心掏肺的回报,这样太容易被骗了。”

周瑜迷惑:“策兄你要骗我什么?”

“我不骗你,怕有别人骗你。为了防止你被骗,大哥搬去舒县保护你。”

周瑜乐不可支,笑得如春风拂面。

孙策心思敞亮,知道周瑜是好意而非施舍,做主带着母亲和弟弟妹妹们搬到了舒县。

周家宅邸又大又气派,周瑜直接划出一半宅子给了孙家,一应吃穿用度都和自己一样,像对待亲人一般对待孙家母子。

周氏是庐江大族,重视教育,开了家塾,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周瑜让孙家的孩子们都入了家塾。

孙策对读书不感兴趣,周瑜在家塾上课,他也不去,自己四处交游。只有小他七岁的二弟孙权,天资聪颖,最珍惜学习的机会,小小年纪就发奋苦学。

下学之后,周瑜会带着孙策拜访在舒县的周氏亲族以及父亲的门生故吏。孙策以前的交游大多是寒门,来舒县以后,得周瑜引荐,他终于有机会成为名门望族的座上宾,和世家大族拉近了关系。

孙策和周瑜同岁,个子却比周瑜高出一个头,还健壮挺拔,刀剑枪棒样样都是高手。

他听周瑜说想为父报仇,于是欣然同意教授武艺:“读书我不如你,练武你可不如哥哥我,好好学着吧。”

孙策围着周瑜转了几圈,研究了一下周瑜的麻杆儿身材,自言自语:“太瘦了,得先打好基础。”于是他开始积极地带周瑜跑步,教周瑜泅水。

孙策是个勤勉的教头,家塾下课时总是等在门口督促周瑜:“读书可读不死董卓,赶紧放下书来跑步!”

两人每日都要围着周家大宅子跑足半个时辰不停步,然后各种兵器轮番练习。

周瑜作为回报想教孙策读书、写字、弹琴,孙策却毫无兴趣,一刻也坐不住,“读书,读个屁。弹琴,也太催眠了吧。”

教了好久,孙策才是勉强认识常用字的水平,根本不愿意摸书。

拉他去家塾听课,先生讲授他也听不进去,先生在上面讲,他在下面睡,周瑜用笔戳他都戳不醒。倒是孙策的二弟孙权很爱读书,手不释卷,又聪颖机敏、博闻强记,小小年纪比大哥认的字还多。

一天晚上,月明如水,哥儿两个喝酒聊天。

孙策问:“阿瑜,你的志向是什么?”

周瑜想了想:“我要先起兵讨伐董卓,报了杀父之仇!报仇之后归隐乡间,日抚瑶琴听音,夜有娇妻伴读,此生心愿足矣。策兄你呢?”

孙策毫不犹豫:“我要建立一番宏图霸业,出人头地,千古留名!”

周瑜拱手:“兄长有此大志,小弟愿效犬马之劳。”

两人相视大笑。

周瑜喜欢跟孙策相处,因为孙策有种让人放松的气质。

周瑜一直活得很紧绷,对自己要求严格,一丝不苟。而孙策,哪怕面前是刀山火海,他也能整出闲庭信步的感觉,好像跟着他,再高的地方也能轻易到达。

一转眼,孙策在周瑜家里已经住了快两年。

经过两年的苦练,周瑜的个头蹿了起来,比孙策还高了,身材也从麻杆儿练成蜂腰猿背,平常穿着衣服还是很修长清瘦,看不出什么,泅水的时候光着上身就能看到肌肉线条精壮健美。孙策在水中倒影看看自己的肩背,再看看周瑜的,甚至有了危机感。

这两人都是美男子,每次结伴出游都引得路人争相围观。

孙策鹅蛋脸型,上扬的眉毛显出几分英气,一双桃花眼,眼角尖而细,眼尾上扬,顾盼神飞,鼻梁挺拔精致,嘴角也是尖而翘,整张脸仿佛用小刀在象牙上细细雕刻出来一般,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神情意气风发,气度潇洒不凡。

周瑜比在洛阳的时候愈发成熟俊朗,他脸型端正,天庭饱满,眉毛平而直,看起来一脸正气;眼睛纯净清澈,眼尾微垂显出些无辜的神色,眉眼之间自带一段柔情;唇红齿白,五官线条圆润,显得清雅淡逸,温柔敦厚。

两人气质迥然不同,却又各美其美。

十七岁正是婚嫁的好年纪,十里八乡说媒的人踏破了门槛。然而自身优秀的人眼光也颇高,说媒的没有一个能入眼。

孙策禁不住母亲催子嗣,先纳了妾,早早当了爹。

周瑜则根本心如止水,不近女色,仿佛老僧入定。他平常待人谦和有礼,实则有着淡漠的距离感,疏远而克制,果断有主见。父母皆已不在世,也无人催促,可以随性子一个人过。

孙策很好奇:“阿瑜,以你的家世品貌,怎的会迟迟不娶,那么多女子心悦于你,哪怕先纳个小妾也好,可别让周家断了香火。”

周瑜一笑,缓缓吟哦:“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其如云,非我思存。”

孙策读书少,但这几句的大意还是能听出来:“我懂了,你是嫌舒县的女子长相太磕碜了。这倒也是,阿瑜你穿女装都比她们好看,看她们还不如看镜子里的自己。”

周瑜被逗笑了,但又觉得嘲笑别人的外貌不是君子所为,于是努力忍住笑,正色道:“策兄,你这样说人家姑娘可不太好。”

孙策怂怂肩:“但你本来就是这样想的。”

孙策和周瑜相处久了,了解也更深:周瑜这个人嘴上不说,但心里对自己对他人要求都很高,事事追求完美。家里要整洁干净,弹琴一个音都不能错,对外貌要求极高,家里四季的服饰加起来有上百套,头发指甲也是认真打理。

孙策严重怀疑,这家伙能对自己一见如故,很大原因是自己容貌颇为英俊,和他不分伯仲。

“阿瑜,说说看,你到底喜欢什么样的?”

“我必要找个绝色的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