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125)

他写了足有十几页信纸,落笔再看,却没有方才直抒胸臆的痛快,只觉得口中和心底都是一样的苦涩。

在这个时代,妹妹和自己是不同的。她没有入仕的机会,好不容易得到如此展才扬名不负平生所学的机会,却因诸般政治利益纠葛不得不放弃。

凭什么?

卓思衡重重将笔一摞,胳膊支抱住脑袋,抵于桌上。

凭什么要这样?他这个哥哥岂不是太没用?事事只会让妹妹小心谨慎,却教她错过如此的天赐良机,自己当初答应父母的事又真正做到了几分?

窗外风雷涌动,瑾州山地气象骤变是常有之事,怕是要有豪雨将落,卓思衡深吸一口气,起身去关窗,第一次发现原来瑾州本地的房屋屋檐都要长出帝京的民居一些,好教顺风之雨不得入窗居之内扰人清闲。

他站在窗前许久,直到第一滴雨落下,他醍醐灌顶一般,重重才将窗户关上,一颗心扑棱棱乱跳,只道,我不就是该做这样的屋檐这样的飞窗,待到风雨来时,替屋内的家人遮风挡雨么?怎么能让家人反过来为我做这檐这窗,天底下没有这样做人哥哥和家长的道理!

思路犹如也被电闪雷鸣穿透,已是无比清晰,卓思衡回到书案前,将之前那十几张写好的回信撕了个粉碎,重新提笔,再书再写……

帝京,卓宅。

慧衡拿到大哥的回信,心底十分惴惴不安。

她寄出去信后便后了悔,心道哥哥在地方必然政务繁忙,我却如此拿自己的事叨扰,岂是做妹妹的道理?然而此事除了哥哥,再无人能为她点燃这盏照透寒夜之风灯。

于是只好枯坐苦盼,直至今日,等来回信,握在手里却不敢拆看。

这封信实在太薄了,薄得让人惊心。

要知道哥哥最是絮叨话多,素日里家书哪次不是厚厚一沓?小到米面是否足够与仆人月俸是否发完,到再悉衡去书院的添减衣物与自己日常吃药的叮嘱都能写出半页,更别提还得问几句佟师沛与赵兰萱夫妻感情如何有没有吵架,赵霆安的旧伤有没有因节气复发,三婶和苓笙如何,老师的旧疾有没有复发,佟伯父又跟他儿子动气没有等等等等……总之就是事无巨细,恨不得面面俱到。

可这次,信轻得像片羽毛。

慧衡知道,许是自己这样问令哥哥生气了,要知道此事纵然机会难得,却带有一丝不明的险意,她多少有些明知故为,若是真的人生第一遭被兄长训斥,她也是自找活该。

带着忐忑又自责的心情,卓慧衡拆开了大哥的回信,果不其然,里面只有一张纸,上面只写了一句话,再无多言。

然而她却愣住了,连眼泪不自觉落在纸上都未曾发觉。

卓思衡的回信只有寥寥二十四字:

“欣之所遇,展才扬名;放手而为,无需瞻顾;刊见天下,兄长殷盼。”

第72章

卓思衡的威信在十日内成倍数增长,以至于他踏入六曹衙门来找潘广凌商讨岩窑事务时,吓得所有官吏都跑出来迎接。

看着在衙门前两侧站成两排大气都不敢喘的大小官员们,卓思衡心里哭笑不得,但表面上却非常和蔼,对每个人和他们正在补的旧日积压怠政进行了亲切的问候和探讨,并且表示何大人昨天来了信,说永明郡山水之美非人间盛景,他已经打算多逗留些时日,要卓思衡替他多多劳心郡内政务。

一群人屏息凝神听完面如死灰,落在卓思衡手里的日子无限期延长,各个都心照不宣:眼前的二把手不但对付下属有魄力手腕,架空上级也是他的强项。

他们对视一眼后,发觉每个人的内心和目光都仿佛在咆哮着同一句话:你跟我说这是二十四岁新晋官吏该有的手腕和能耐?

六曹衙门的屋子并不大,往最里走的院子才是工曹,这里人最少,屋子最荒僻,但可能因为是工部的原因,吏员们动手能力强,年久失修的门窗都是修补过的,看起来旧是旧了点却还能用个十年八年,倒比别处多了欣欣向荣的感觉。卓思衡知道这是要归功于工曹的主事潘广凌,他正在内堂屋里研究岩窑的釉浆如何提彩,卓思衡一进去就闻到很浓的化学试验室气息,乍一看还以为进了哪家道观的炼丹房:各种炉子烧具、性状不明的粉末与液体,地上堆着的盆筐里不是碎石就是矿物,还有些他叫不上名的植物。

“卓大人!你来看看这个!”潘广凌一旦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整个人就会焕发着与平日全然不同的神采,张牙舞爪都透着可爱,卓思衡凑过去看,发现他正在调弄一小瓮深灰色的泥浆。

“这就是釉浆?”卓思衡去过窑厂所以能认得出来。

潘广凌兴奋点头道:“吴兴跟我说,他们始终参详不出如何让釉色淡一点和细腻点的方法,我想着会不会是因为咱们本地的高岭土太多水汽疏松多孔,烧出来的胎胚表面就不够光滑,我想反其道行之让釉浆更粗糙点能填补空隙,就试着多加些釉料和草木灰,起初不是很融合,挂浆的时候总有斑驳,但后来受大人启发,烧了点剑麻取出的麻灰进去,你看现在釉浆就顺滑多了!”

卓思衡忍不住拍他肩膀连称几句好极,自己也坐下来查看,桌上放着好些岩窑改进后的成品,其实比之从前卓思衡在帝京见到的已有不少起色,至少在粗糙方面改良颇多,但那个泥浆的土黄色确实太扎眼,如果不解决这个颜色,大概岩窑的发展也必会因此而限制。

他说了自己的想法,潘广凌叹道:“这事儿我与吴兴也说过,我好歹也是读书官宦人家的孩子,家里父辈亲友书房中用得是什么样的瓷器、厨房里的器皿都见过好些,我告诉吴兴,但凡稍微有点脸面的人家最看重瓷器的成色和雅观,放在书房多是白青蓝三色,偶尔有红也是豆红的淡雅色彩,这个泥巴色怎么都进不了真正愿意花钱买这些东西的人的家门的。”

“吴兴不是也跟我们说过么?”卓思衡回忆起来道,“他说本地来调釉浆的泥土只能出这个颜色,比不上其他地方,这是不可能改的,窑烧瓷器只得就地取材,要从远处运来,一个是土壤的天养之性被毁,只怕不堪得用,一个是耗费也太多,烧出一个器皿来非得卖贵才不亏,可卖贵了谁又会花大价钱选咱们的东西呢?”

“是这个道理。”方才的兴奋渐渐淡去,潘广凌皱起眉来,“许多尝试吴兴吴窑头已经做得差不多,我们能帮上的地方也都已经帮了……”

卓思衡搬了把椅子过来挨着潘广凌坐下道:“小潘,你知道为什么咱们这儿的土磨粉烧出来的釉色是黄色么?”

潘广凌摇摇头:“吴兴说他自小跟着家里长辈学的就是这个颜色。”

“岩窑附近挖釉土的山你是见过的,你还记得是什么颜色吗?”

“红色,有点深的,比丹朱暗,但又不像酡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