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我的外甥是雍正(565)+番外
阿大人迟疑:“皇上此番说话算数,不后悔?”
嗯嗯嗯。
雍正连连点头,表示君无戏言。姨父说要告老,他这当外甥的虽然万千不舍,但还是尊重他老人家意见。
这一点,从来就未曾改变过。
但姨父终究是皇阿玛心腹重臣,连九门提都这样伤亡率极高的岗位,他老人家都一当数年。还父子三人同掌兵权,别说是在大清朝,就是纵观数千年历史也是绝无仅有的。
被重用如您,却在皇阿玛尸骨未寒之际就年纪轻轻告老,岂不惹人怀疑?
弘晳那混账东西被夺爵除族,十四非去守皇陵,已经让他这个皇帝备受诟病了。若您再在这个时候挂冠而去,外甥这小肚鸡肠甚至刻薄寡恩可就实锤咯!
阿灵阿闻言大怒,继而万般自责。言说有此风头,就是他这个当九门提督的不是。这就回去好生调查,再不让这等匪类胡言乱语,妨碍吾皇英明云云。
誓要站好这最后一班岗。
雍正自然是万般感激,连说辛苦姨父。
阿灵阿摆手:“皇上言重了,这本就是奴才分内之事。皇上未怪奴才渎职,未曾替您守好这九门就已经是皇恩浩荡,何谈辛苦?”
于是乎,辞职又又又没成的阿大人再度兢兢业业起来。
那叫一个事必躬亲,任劳任怨。
努力程度,都不下于当年康熙爷刚刚将九门提督这个重任交给他,他誓要好生报答皇上信重的时候。
前后变化之大,让虎威都不由纳罕。
问他哥到底是给自家阿玛吃了什么迷魂药,怎么一直致力于告老的老大人还就突然调转了心思,踏踏实实上起班来了呢?
好儿子虎威万分好奇,偏他哥没有给他答疑解惑的兴致
只笑着说了句法不传六耳,随即便利落地转移了话题:“朕想了想,发现爱卿你说的确实有理。皇后与我少年夫妻,可说两小无猜,甚至说青梅竹马也不为过。又为我辛苦诞育子嗣,接连生养了三个优秀嫡子。将府中上下管理的井井有条,让我无后顾之忧……”
认认真真将嫡妻乌拉那拉氏夸奖了许久之后,雍正才正色:“你说的对,不管是为了孩子们,还是为了你嫂子这些年的辛劳,都应该给她一个隆重的册封仪式。”
真的只是这样吗?
虎威不信。
因为他哥私下里绝不自称朕,一直你你我我的。除非心虚,才欲盖弥彰,故意强调自己身份。
不过眼看着这人耳尖都泛红,显然羞窘已极。
他也就善良些,看破不说破。而是特别配合地奉上台阶:“这怎么是我说的呢?分明是哥你爱重嫂子,不愿意她在这人生最重要的时刻略有丝毫委屈。”
“妻者,齐也。嫂子为哥你生下优秀侄儿,管理空中事物。上孝敬姨母,下管理好小嫂子们,也积极参与每一个侄子侄女的教养。这么多年,哥府上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夭折,也没有任何一个无才无德、被养的唯唯诺诺。这些,不都是嫂子功劳,都是她德行所在吗?先帝爷对嫂子每一句夸奖都实至名归,哥此生能有嫂子,实在生平之福……”
虎威真心真意夸着,恨不得将‘你要珍惜’四个字刻在脑门上。
雍正不但不以为忤,还特别喜欢弟弟唠叨他,处处劝解着他,唯恐他行差踏错。
每次与他聊一聊,自己内心都能平静许多。
连那些枯燥的政事都变得可爱起来。
于是再次虚心纳谏之后,他微笑着看向自家弟弟:“姨父死活都要告老,多一日都不愿继续留在朝堂。封后大典结束,他老人家就要成功了。九门提督虽只有二品,却关系极重,非帝王腹心所不能任也。不知道虎威弟弟可愿意纡尊,替为兄将这个担子扛起来?”
虎威:!!!
这怎么看大门还带父传子的吗?
虽然帮哥哥做事,无所谓干什么,但您也好歹考虑考虑朝中文武的意见吧!
于是他起身离席,郑重拱手:“兹事体大,还请皇上多多三思。再者比起这些琐碎事,奴才其实更愿意带军出征,替皇上扫荡一切来犯之敌。让我大清不管是海洋还是陆上都再无障碍,再寻不着敌手。像史书所载的盛世大唐般,扬威域外,万国来朝。”
第274章 封后大典当好这个内廷良佐的同时,……
得到这番答案的雍正微笑颔首:“是为兄想岔了,怎么能让咱们勇冠三军的冠勇郡王去干看门之事?行,既然你志在此,咱们国库也充裕着,军中兵强将广。若真有不开眼的还敢再犯,为兄一定寸步不让,给他们见识见识咱们冠勇郡王的厉害。”
小小试探,试出来绝大惊喜的虎威笑:“嗯嗯嗯,随时随地,听从哥你差遣。弟弟这就回去好好练兵,随时随地愿为吾皇征战四方,再度开疆拓土。”
兄弟两个相视一笑,紧紧握手。
一个真心交付,一个全力支持,用一生,书写一个千古君臣榜样。
他们两个欢喜,皇后乌拉那拉氏却有些疑惑了:“皇上不是说了吗?大行皇后才宾天没多久,本就不宜多做庆贺。再加上国库虽有钱,但好钢得使在刀刃上。”
“新疆与李氏之地都需要好生治理开发,海贸想走得更稳更远,也需要研发更大、更牢固的船只,更适合海上作战的武器等。处处花钱之地,实在不必将银子浪费在那些个无用的礼仪身上。”
别说皇后册封大典了,就是皇上的登基仪式不也堪称简陋吗?
虽然心中不免有些小小遗憾。
但是,皇上即位之后并没有大封后宫,最高也就是当年的侧福晋李氏被封为齐妃。余下都是嫔与贵人之流。
皇上虽以先帝太子两立两废,无数皇子与朝臣能受到牵连为戒。一改以往直接立储的法子,决定秘密建储。将传位圣旨密封于匣,置于正大光明匾后。
希冀以此来避免因为储位争夺,而带来的那些残酷党争。
可自家弘晖居嫡居长,受过先帝的表扬与亲自教养。先帝弥留之际,还曾代父去主持冬至祭天大典。除非他日后行差踏错,跟先帝的二阿哥一样,自己先乱了阵脚。
跟脑瓜子进了水似的,骚·操作不停。否则的话,储君之位不会有丝毫意外。
如此,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只欣喜于皇上受姨婆婆影响够深,是个重情重义的。说这番话的时候,她也真心真意,没有丝毫勉强。
看出她这真诚的胤禛微笑:“的确,朕原本是这么想的。可武威弟弟说的也对,仪式或者无用,但仪式很多时候说明了当事人的态度。朕吸取当年二哥教训,没有在登基后便立太子,朝中多多少少都有些微澜,误会朕对大阿哥有什么不满。若皇后这封后大典再简单些,岂不是把这不满给坐实了吗?”
“皇后与朕少时夫妻,一直相濡以沫。共同诞育三个嫡子,上孝敬皇考跟皇额娘,中和妯娌,下将孩子们都教养的出类拔萃。还将府中管理得井井有条,使朕全无后顾之忧。如此贤妻,朕焉能让你被这般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