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阿黛(130)

王家的小院子里。青石井台,点点斑颇,井壁的青苔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一边梅树的树荫下一片阴凉,隔壁宁母养的一只猫阿黄就卧趴在树荫下的洗衣台上。半眯着眼,很优雅的甩着尾巴,那神情实在是比人还惬意。

刘氏坐在树荫下正缝着小儿的尿片,王靛则扶着孟氏在院子的阴凉处走来走去,快要生了,多走走有利于生产…

阿黛则坐在楼梯档上,翻着那本太素秘法。

虽说这是一本医相书。但重点也还在个医上,尤其是里面的要健歌,读来朗郎上口,细品更是别有天地,比如里面提到张仲景伤寒论,里面论太阳经引起的发热恶寒。里面更是要分有汗无汗。

有汗恶寒宜桂枝,无汗恶寒用麻黄等等。

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整部要健歌,真细究起来里面的医道想当的深远。

而王成则在厨房一角劈柴。

此时。几人看王爹回来,刘氏起身拿了汗巾给王爹擦汗,边擦边问:“怎么问?”

“于老先生当然支持,他还说最好挂靠在同文书院名下,我打算明天再找沈大人说说。”王爹说着,又冲着王成道:“阿成,这钱是你赢来的,爹做这样的主,还得你看看同不同意?”

“爹,这钱虽是我赢来的,但其实是阿黛的主意,这事阿黛说了算。”王成倒是不居功,这厮其实有些不拿钱当回事。终归来说还是发家太具传奇性,太容易了。

“我哪里懂这些,这事自然是爹拿主意。”阿黛笑眯眯的道。

“那行,爹就拿主意了,等私塾办好,爹就辞了这个训导,去管理私塾。”

这回学子上书的处罚下来,他和安修之今年没有参加乡试的资格,而当初他进书院做训导,最主要是方便他在书院读书,而今又传来那些谣言,虽然谣言已经平息,但王爹这样的性子,再加上身上还背着处罚自不好再留在书院做训导。

而下一届还要再等三年,王继善也是晓得自己的本事的,他是书读的扎实,但要论天份,别说安修之之流,就算是如今衙门里的天文生高百寿一流,他也不见得强上多少。

那高百寿跟王继善本是同窗,还有安修之的老爹安大海,当年这两个可是早早中了秀才,可最终就被卡在了乡试这一关,最后无望之下,两人便转成了衙门的吏员。

所以王继善也不会有太好高骛远的想法,衙门吏员那种七弯八拐的东西他不一定做的好,但一来他有教安修之的经验,二来,一年多的同文书院训导也着实给他积累下来了经验,再加上正好又有这一笔银子。

办个私塾,既能教书育人,又可谋生。

而如今,凭着他教导赵昱之功,不愁没有学生。

齐家治国平天下,经过二十多年来的落魄,王继善晓得对于他来说,还是养家,齐家最重要。

“王叔,你回家啦,我找你一圈呢。”王家这边正说着,李捕头进门就道。显然是在隔壁听到说话声了。

“什么事?”王爹连忙问。

“县太爷在高升酒楼摆了酒局,请王爹去吃酒。”李捕头道。

“怎么好好的请我吃酒?”王继善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过县太爷有请,却是不能拂他的意的,使不得得走这一遭。

王爹说着,回屋里换了一身干爽的衣服,然后跟着李捕头出了门,直朝着高升酒楼去。

“这好好的,不知县太爷请你爹吃什么酒。”王家这段时间总处于风波之中,这好不容易风平浪静了,一点水花都能让刘氏担心。

“娘,别担心,爹这回是说不定要升职了。”阿黛靠在小竹椅背上,身后的梅树上,一片绿意之中,两只花喜鹊正叽叽喳喳的叫着,好不喜庆。

老爹的脉相呈升迁之喜。

“你这丫头,你爹书院的差事都要辞了,还升什么职?”刘氏有些将信将疑。

“当然要升职,大嫂快生了,等生了来,爹就是爷爷了,岂不是升了。”王靛在一边打趣的道。

众人哈哈一笑。

第一百章 教谕和退亲

戌狗时分,王继善回到家里,略带酒气。

而正如阿黛所说,王继善这回真是升职了,由同文书院的训导,升为县学的教谕。

“怎么好好的突然让你去做教谕?”灯下,刘氏有些疑惑的问。

说起来训导是协助教谕工作的,但书院训导跟县学教谕比起来职位也并不低,只是,书院的训导一般是书院内部聘请的,不在整个吏部呈文之内。

而县学教谕虽然也是由县衙聘用,但却是要在吏部存档,也就是说,可作选官之用。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民办转公办。

“还不是银子招人眼吗。”王继善叹了口气。

之前钦差说话了,说钱塘本地多谣,实是因为百姓不智,让县太爷要整治整治民风,可是民风向来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也无法一朝一夕改变,但钦差放话了,你县太爷却不能没有动作。

而百姓不智,那最重要的就是启蒙开智。想到这里,赵县令就打算扩建县学。

只是这一扩建又是要银子,而钱塘这边的商人才被赵昱那小子刮了一层地皮,而他刚一上任,又要搞捐派,影响不好。

正不知如何总手间,赵大人就无意中听得同文书院的几个先生说,王训导要捐出其子赌赢的那笔钱建私塾。

于是赵县令便有了主意,他直接把王继善从同文书院提出来,升为县学教谕。

毕竟王继善曾被举为茂才,而一地茂才也是在县衙的登记之下,所以这个县学教谕县令大人是可以直接任命的。

而王继善成了县学教谕,那他之前打算建私塾的那笔钱不用说也要捐进县学。

这样,衙门扩建县学的资金算是解决了大部份,另外的小头,县衙拿出还是不成问题的。

“这位赵大人,倒是打的好算盘。”刘氏哼哼的。

随后却是开心的一笑:“这样倒也好。”

“你怎么这么看。我自己建私熟,那私塾可是自己的,如今捐给了县学,那全是作贡献。我除了成为县学教谕,拿着月俸,可没有别的进账。”王继善摸摸鼻子问。

“就你做事,我可不想什么别的进账,你就是一根筋,我虽然没什么学识,但晓得建一个私塾容易,不容易的是今后每年的维持,就你的打算,我只保佑着今后别把家底掏掉就好了。”刘氏却是有些没好气的道。夫妻二十多年。实在是太了解了。

王爹摸了摸鼻子,倒叫自家娘子说中了。

其实今天,他跟于老先生说起建私塾,于老先生建议他挂靠在书院名下,他就明白之前的打算有些想当然了。按他的想法,是要建一个大一点的启蒙书院,可他于经营之道实在并不善长,另外,这样的书院背后若是没有力量支撑,也是开不长久的。

所以,于老先生才建议他挂靠在书院名下。本是借同文书院的影响力,可沈教谕怕是等乡试结束后就会调离了,毕竟上书之事他不可能不受一点影响,而新来的教谕会是个什么作法那谁也不晓得,这样一来,这个私塾未来会怎么样就不好说了。如今县太爷要扩建县学,把他提为教谕,于王继善来说,实不失为另一条正道。

上一篇: [古穿今]契约影后 下一篇: 八零小甜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