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谢过菊娘,然后又询问了一下她的身。
“一切都好,没事。”菊娘淡笑道。
而文茜却现一边的猫儿嘟着嘴,一付很不乐意的样,想来怕是菊娘有什么事瞒着没说,便问道:“猫儿这是怎么啦?”
猫儿是个心直口快的,见不得自家少奶奶总是那么闷道,看了看菊娘还是张嘴说了:“还不是那素馨,她也怀上了,现在很不得了呢,那柳妈丈着四奶奶的关系,硬是扣了我家少奶奶的补品给素馨用,仲少爷生意忙,老不着家,现在是虽说是四奶奶管家,可四奶奶身体不好,许多事都放手让柳妈去做,那柳妈自然偏着自家女儿了,连少奶奶的吃穿用度都减了,少奶奶还不让我跟人说。”猫儿说着,嘟着嘴,显然是憋了一肚怨气。
“菊娘。。。”文茜有些火了。这怎么行。菊娘这不摆着让人欺到头上了吗。
“没事。”菊娘轻轻按抚着。然后一脸高深地淡笑道:“茜姑娘忘了。我记得你以前说过一句话:欲使人灭亡。必使人疯狂。我等着呢。我要一劳永逸。”
文茜张了张嘴没话说了。敢情猫儿和她都是瞎操心。人家菊娘心里有谱。而且是大谱。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菊娘已经不需要她担心了。
送菊娘出院门。文茜正打算回屋。却看到二虎匆匆过来道:“茜姑娘。外面有人找您。说是台怀宋家地人。”
台怀宋家?文茜想一会儿。对了。方雅俞地夫宋道帆不正是宋家地嘛。
“快请。。。”
不一会儿,那人就在二虎的带领下进了松香松,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帐房先生模样的人物。
“见过茜姑娘,这是我家雅俞奶奶让我带给茜姑娘的,里面有封信,若是方便的话,茜姑娘先看看,若有什么话,小的马上回去,也好帮茜姑娘带上。”说着,那人拿出一个小包裹。
“谢谢,你家雅俞奶奶现在好吗?”
那人回道:“托茜姑娘的福,一切都好。”
文茜点点头,接过包,打开一看,到了一部文稿,文茜看了字迹,是雅俞的,而书的名字却是《桃花扇》,是孙尚任的桃花扇,这显然是雅俞抄给她看的,据说这《桃花扇》一出,京都纸贵。
放下书,文茜拆了信看,无外乎一些问候家长,不过让她欣喜的是,雅俞生了个大胖小,现在家里和丈夫都很宠她,日过得不错,同时在信的最后提到,过完年,宋道帆要来京投孙尚任,欲在京谋一差事。
看到这里,文茜觉得不对了,这孙尚任,虽说桃花扇一出,让他名气斐然,但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正是因为桃花扇一书,他很快就会被罢官,文茜记得孙尚任被罢官就在桃花扇出的第二年,只是什么时候却是记不太清,似乎是在三四月份。
让二虎陪着那人休息坐下,文茜进了书房,给雅俞写回信,先是贯例的问候,然后写了下自己在京里的情形,最后,关于宋道帆来京,文茜先表示要进地主之宜,然后顺便很隐晦提了下,桃花扇一书虽然名扬天下,但是在朝中,似乎颇受争议,为免有所牵扯,文茜建议等局势明朗,最好是明年下半年再启程。
通篇看了一遍,没什么问题,文茜便封了口,交给那宋家的人,让他带去。
等人走后,文茜便翻起了那书稿。
宫飘落叶市生尘,剩却秦淮有限春。
停棹不因歌近耳,伤心每忘酒沾唇。
山边水际多秋草,楼上船中少旧人。
过去风流今借问,只疑佳话未全真。
这是孔尚任先生忆秦淮河的诗句。
看着看着,文茜对这《桃花扇》却是起了兴致,在现代的时候,她自然是知道桃花扇,可那个时候,电视电影满天飞,对于桃花扇,也仅仅知道它是一部戏曲,说的是候方域和李香的爱情故事,但具体的却是没看过,现在听说京里的好几个戏帮都在轮翻上演,于是,她起了看戏的念头。
叫来浅绿,两人换了一身男装,毕竟看戏听戏的地方,龙蛇混杂,还是注意点好。
太平院是京里看戏听戏的最好地方。所以文茜带着浅绿踩着一路的碎雪就直奔太平院,这太平院演桃花扇,文茜总觉得有些不着调,觉得名字不协调,因为桃花扇里面的故事实在不太平。
进了太平院,文茜赶巧了,戏正是欲开而未开之时,里面人头耸耸,已是座无虚席,好不容易在边厢的暗处找了个坐位,拉着浅绿坐下,叫了一壶茶,点了盘瓜和茴香豆。
这时戏也开始,对于看惯了现代电影电视的文茜来说,这戏曲实在是有些不懂欣赏,所以,她大多时候都是在看观众,蓦的,一只手伸了过来,钳起一粒茴香豆又缩了回去。
文茜一惊,浅绿显然被戏迷位了,愣是没觉。
文茜回头一看,不知什么时候,十一阿哥来到她们身后,嘴角擒着一丝玩味的笑意:“来看戏。。。”
这不废话嘛,不看戏,来这干嘛,文茜撇了撇,随着婚期的临近,文茜觉得自己得了结婚综合症,总觉得有丝不确定,就这么嫁给这个人啦?甚至她都没轰轰烈烈的谈一场恋爱,在这样的心态下,对这十一阿哥就有了那么一丝丝的忿然。
“要不要上去坐。。。”十一阿哥指了指楼上的包厢,那里面倒是宽敞。
文茜摇摇头,她觉得看戏,不仅是看台上演的,还要看台下的人生百态,坐在包厢里,高高在上的,体会不出什么。
“那好,我陪你。”十一阿哥说着,挤了挤一边的浅绿,浅绿这才回过神来,见是十一阿哥,那魂儿都吓没了,忙颤颤的起来,躲在文茜的身后。
十一阿哥有些郁闷的摸了摸鼻,文茜乐了,这人大婚了却还是以前那随意的样。便不在理他,继续看戏。这时,文茜倒被里面一个说书的角色给吸引住了,那个叫柳敬亭的说书人,说起书来很在感染力,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能给人一种很强的代入感,更是激昂顿挫,尤其是说到:“这些含冤的孝忠臣,少不得还他个扬眉吐气;那般得意的奸雄邪党,免不了加他些**天诛”。这话的尾间带着戏调,拖得很长,让人的心跟着回荡。
立时全场一阵掌声,拍手叫好不断。文茜也忍不住喊了声,却被边上十一阿哥,斜斜的一睨眼,弄得她好一阵郁闷。
转头继续看戏。
当剧情停在石可法那一段时,文茜却又分心了,史可法这人,在历史上可是大大有名,他被定为忠烈公,可见其节,可莫名的文茜却想起了另一个人,江阴的一个典史,前世,偶尔的机会她看过一篇《阎典史记》的小传,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典史,在那个民族存亡之秋,率义民,拒24万清军于城下,顶了81天,折满清三王十八将,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百姓幸存的只有53口,这是怎样石破天惊的壮举,可这人,生的默默无闻。死的依然默默无闻,最后仅仅存在于一个小文人的笔下,这不能不让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