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梧桐花开(50)

“小舅也是。”叶梧桐说着,小舅这辈子。开始是迷茫着挣扎着,凭着他那一颗不甘的心,一步步冲破人生的茧。如今见到了天高。见到了海阔,正是破茧腾飞之时。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

“三儿有血性,仗义,这回得亏他为白慧出头。”后院,凤凰祠前发生的事情早就传开了,爷爷跟奶奶说着话。

奶奶仍然是板着脸哼啊了两声,看着叶梧桐溜溜达达的进门,便没好气的吼:“一天到晚瞎晃悠,有空拿拿顶,练练眼。”

拿顶就是倒立,练的就是腰上的活儿,练眼主要是转眼球,提眼珠,还得练斗鸡眼。

行话中有一句:“上台全凭眼,眼法心中生。”

叶梧桐咧了咧嘴,到墙边一个倒立,那睛珠子转悠着,她发现倒立的世界别有趣味,本来奶奶的脸色一向是难看的,不和人,可这倒立时却发现,奶奶本来是耷拉下来的嘴角变成了往上翘,很有喜感。

过了正月十五,小舅再一次踏上南下之路。

而正如小舅所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拂摇直上九万里。经过小舅那一翻话,再加上张镇长发话了,针对小姑姑的谣言不攻自破,又有京城日报记者的采访,几日后,梅城日报以专题的方式报道了叶白慧事迹,同时还引用了当初京城日报的报道,小姑姑算是在梅市政坛狠狠的刷了一把存在感。

小姑姑就以这样一种突兀,但水到渠成的方式崛起于梅市政坛,而随着小姑姑冒头,镇并区的事件也渐渐地尘埃落定。

最终张文鉴如愿成了新梧桐区的第一任区长,原来梅城区的区长平调昭县任昭县县长。

而张文鉴上任的第一炮就是扩建滨河路,建滨河大市场。这工作就交在叶白慧的手里。

那一天叶白慧格外的兴奋,她推着自行车,让叶梧桐坐在自行车的后坐,象是将军巡视她的战场一样巡视着整条白马河。

白马河水悠悠,梅城自宋时建成,这条白马河连同着曾经高高的城墙护佑着梅城老城。

几百年,白马河水潮潮涨涨,开避出了下城区这块肥沃的土地,再后来土地变城镇,就有了现在繁荣的下城区。

而见证这一切历史也就只剩下白马河,以及白马河岸边一段段的故旧城墙,一段段的残垣断壁。

如今,叶白慧要在这片残垣断壁上书写新的篇章。

“姑,这事情太累了,咱们不接这事儿不行吗?”不记得是明年或者是后年,白马河迎来五十年一遇的大水灾。

“那怎么成,工作的事情可不能讨价还价的。”叶白慧乐呵。她喜欢这种创造,看着平地起高楼,荒滩变繁茂,格外有成就感。

“那把这河挖的再深一点,不然一到夏天,水都干了,臭也臭死。另外河边不要建房,建一个大公园,公园里种上树,这些老城墙也不要拆掉,把它们修好,我想站在这城墙上看着梧桐里,说不定能见着凤凰于天……另外河堤要修的高一些,万一涨水不好了……呸呸呸,我这乌鸦嘴。”

叶梧桐絮絮叨叨的跟个老妈子似的。

当然,叶梧桐知道这些事情姑姑不一定能作得了主,但多注意一点总是不错的。

………………

求首订,求粉红。

感谢15端木景晨的和氏壁

感谢水玻璃说,人生如玉a+的平安符,hlida_loyi,15端木景晨,黑嫂,梦中人1,寻找失落的爱情?的粉红票,谢谢支持!!!

☆、第四十六章 滨河大市场

接下来的时间姑姑就一个忙字,她忙的风风火火,她忙的激情飞扬,叶梧桐觉得自家姑姑这日子忒充实。

整条滨河路也在一天天的变样。

而叶梧桐的日子依然按部就班,上学,放学,去帮母亲卖菜,多余的时间就是学戏,梧桐大院常常回荡昆曲特有的水磨腔调。

随着滨河大市场的开发,母亲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只是父亲的病情仍是反反复复,这已是常态。

转眼便是一九八六年的初秋,梧桐区的滨河路改建完成,滨河大市场竣工。本来只是以一种审视态度的人们,突然发现原来冷清的下城区滨河路一带就热闹了起来。

这种热闹带着一种燥动,似乎每个人都被推着前进一般,有种期待,也有一种慌乱。

夕阳下的那一段旧城墙掩映在新建的滨河公园里,这原来看上去残垣断壁一样的旧城墙在一片翠绿的掩映之中显得厚重了起来。

慌乱而燥动的人立在这老城墙面前,那心便能平静。

于是滨河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吸引着人着朝这一块汇集。

以老城墙为主体的滨何公园是叶白慧的得意之作,之前叶梧桐提到老城墙的时候,叶白慧并没有太在意,也有些有心无力,实在是资金紧缺。

只不过这段时间,江寄海那斯有了叶白慧之前给的话,便不晓得什么是客气,几乎是以一周一封信的频率给叶白慧寄信,大多都是请教有关建筑方面的知识,偶尔的也会谈及一些生活点滴。

叶白慧学的是经济。于建筑并不太懂,但之前她放出了话,这时候自然不好说自己不知道,于是她又写信去学校请教当年的老师。

老师又介绍了一位建筑系的教授给她。

几次信件接触中,叶白慧就提到了这一段废城墙的事。那位教授是古城研究专家,他对梅市的这一段古城墙很有兴趣,专门带着几个学生跑了一趟梅市。

满足了研究。那位教授对于叶白慧保护古城墙的做法很欣赏。为此还专门为叶白慧拉了一笔古城墙修复资金,解决了资金紧张的问题。

叶白慧有时觉得江寄海实是一个福将。

斑颇的古城墙,绿树掩映。悠悠白马河,这一切将再一次见证一个新的腾飞。

就在这一天,报纸上出现了一个新鲜的词“下岗”,这又是一个时代的名词。

八六年八月三日。沈阳防暴机械厂正式倒闭,第一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人们一直认为的铁饭碗在这一天被打破了。

这个冲击对于工人来说太大了。原来国家的工厂也是会倒闭,国家的工人也是会失业的,于是人们曾经踏实无比的心在这一刻有些悬空。

一些效益不好的工厂职工,待业青年等不得不睁着迷茫的眼睛寻求着未来可能的出路。最后目光不一而足的落在了滨河大市场身上。

一时间。大市场的摊位就成了人们眼中的唐僧肉。短短几天订购一空。

下城区,塑料厂临街宿舍,叶梧桐坐在菜摊前。母亲去医院领父亲的检验单。还有给父亲开药去了。

一个人由对面的小饭店跌跌撞撞的过来,正正的撞在菜摊上。叶梧桐闻到了一股浓重的酒味。正是曾经的后父蒋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