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别说见外的话,咱都是一个祖宗都是亲人,没有谁连累谁。”沈父早就听儿子悄悄和他说过,侄子的野心。那是想逐鹿天下。
只要侄子成了,以儿子这些年的付出,一个王爷是肯定的。
虽然路途艰辛,既然已经做了一半,他还计较得失干嘛。
“对,还是七弟你想的通透,咱是一家人。”
沈三爷被好七弟感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
这边不是沈清和交代侄子儿子就是汪氏和梨花泪眼婆娑,拉着嫂嫂的手,不舍的嫂嫂的离开。
梨花的孩子还小,梨花可不能去,只能留在家里。梨花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儿,后面的才是儿子,比沈家四个男孩都小。
此时嘟着嘴不满意哥哥们出去不带着他。
几位哥哥无奈的哄着小表弟,没办法,人家最小,他们是哥哥得哄着些。
一家人温馨的聚在一起,梨花如今也住在娘家隔壁,也把院子打通,来往方便。
一直聚到很晚,才各自歇息。
翌日清早,一群化作商队的一百多壮汉的队伍,从莱城出发。
牛车上都是装的货物,沈清和一直送他们到城外二十多里,才转身朝另外一个反向而去。
花山周围以前都是荒山荒地,如今郁郁葱葱,到处都是果树,都是牧草,成群的牛羊在上面悠然自得的走动。
养牛为了战事,不管运什么都需要良駒良牛,牛的成本没有马的高,沈清和大量的养牛当做是运输的工具。
羊是提供军士们吃喝的,水果是用来卖银钱,赚钱的。
荒山周围如今渐渐形成一个村落,都是帮沈清和养牛养羊,管理果园还有鱼塘的佃农以及下人。
人刚进养殖庄,管事的马上迎上来,“老爷,怎么突然过来了?”
“怎么,庄子有猫腻不愿意我过来?”
似笑非笑的盯着管事,让他解释。
管事的吓的要死,赶紧双手胡乱摆动,否认,“老爷,不是这个意思 ,庄子里一切都好。”
“嗯,我上山看看。”
身后的马,交给管事的安置,自己一人走进庄子,从后面摸上山。
山上有划区域,他去的是果园,隔壁山头全是牛犊子,还有咩咩叫的羊崽子。
成年的牛不是卖出去就是做运输工具。
老了以后才被杀来吃肉。
果园的果树大半都已经开花,春天的果园芬芳馥郁,美极啦
养殖庄视查完工作,才慢悠悠的回城。
沈清和多年来一直只有汪氏,再也没有其她的女人。莱城不知道多少人家,想把女儿送给他做妾 ,可从未成功过。
最大粮商于家早就落魄,举家离开莱城,去了离莱城有些远的桐城。
只是回城的路上,沈清和瞄到于家的庶子,虽然他们离开已经七八年,可沈清和依然认识他。
找到马三,沈清和直接交代,“马将军,回城的路上,我看到了于家老二,你查查他来莱城是干什么的?一定要摸清楚。”
“是。”马三一身戎装,威风凛凛,但是面对一身青衫的沈清和依然恭敬从命。
说完正事,沈清和要走的时候,马三露出为难的表情。
“马将军一脸苦瓜相是为何故?”
“沈老爷,属下不知道怎么说?”
马三着实为难,一脸憋笑通红。
“说吧,只要不过分,我会考虑的。”
“就是,就是,下面的一些军士,他们想着把父母亲人迁居到莱城附近的村落,您看?”
“这个,没问题。我记得杨柳村早年就荒了下来,那在百年前是个大村落,不统一一下那些父母亲人不是莱城边缘的军士。
把杨柳村划给他们,一家划分五间屋子的砖瓦免费给他们。
算是奖励他们守护莱城做出的贡献。”
“啊,杨柳村,那不是**吗?万一军士们知道,会闹翻天。”
“什么**,那是人为的,我都去过几次,还露宿过。一点事也没有,你多召集一些道长大师们前去做九天九夜的道场。
保管以后他们住的舒舒服服。”
“是,真的给五间屋子的砖瓦?”
这可是好事啊。
“真给,但是我要查他们的籍贯,别原来就是住在附近的,也说要迁居要砖瓦。
就算也奖励,也不是今年的事。”
第235章 小地主的崛起(08)
两个月以后, 沈清和收到京南送来的信件。
孩子和嫂子一路有惊无险,孩子们自幼习武,武力值是杠杠的。
倒不用他多担心。
收到这封信的时候, 京南已经被攻下。
看来这一世, 沈清源要比前世早很多年称帝。
他有一个大管家, 在他身后倾尽全力支持他。
京南城, 庆功宴上,沈清源高兴的拍掌 ,摸摸儿子和侄子的脑袋哈哈大笑。
“大宝,你是哥哥以后多照顾弟弟们知道吗?”
“爹, 知道。我和弟弟们的关系好着呢。”
小名大宝的沈世章,心中嘀咕, 哪用您交待,我们哥四个感情好的很。
“好就好,不许欺负弟弟们,特别是四宝,年龄最小,你们三个大些多照顾他。”
四宝沈世仁(沈清和次子)可不干了, 自己虽然小, 可也是要做将军的人, “大伯 ,我不小了,能上阵杀敌,也能帮您, 不需要哥哥们多照顾。”
“哟,你还不愿意。”沈清源好笑的很,他知道小侄子是什么意思。
“没有不愿意,只是,只是我能保护好自己不出事。”四宝觉得跟大伯说不通。脑袋一摆,夸下海口。
“那不成,你再厉害也得让哥哥们照顾,谁让你最小。”
这事没得商量,他可不想和弟失去一个儿子。
“好叭,我爹说必须都听大伯的。人小好烦,得听话。”小四宝郁闷不已。
主帅高兴成那样,下面的一些将军们也高兴,代表不会被主帅削。
庆功宴结束,沈清源回到临时居住的宅子住院 ,夫人肯定还没睡,还在等他。
从来京南以后,他还没有与夫人好好说过话,一直在忙。
夜晚,运动过后 ,夫妻俩躺在床上说着家里的这些年的事情。
关氏记忆好,一件件一桩桩的挑重点说,不需要她为小叔子表功。
枕边人自然能感受到家里这些年被小叔子照顾的很好。
两个儿子的学习和习武,都是小叔子张罗的。被送回去的四个女儿学刺绣学琴棋书画也是小叔子张罗的。
家里老人生病,特别是公公生病,她作为儿媳肯定不方便贴身侍疾,都是小叔子一个人守着。
妹夫早些年也跟着相公出来,三家的大事小情需要男人出面的都是小叔子一人去跑。
“和弟是个好人,这些年咱家真亏了他。没有他在后面准备军饷粮草衣被,我哪里会有今天。
他从不与莱城以外的将军多见面,我也知道为什么。
他太聪明,而且重情义,我也不知道以后怎么回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