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赦总算完成了媳妇交的任务,松了大大的一口气,乐乐呵呵的跟老爷子告辞,回自己小院去了。
老爷子想想,也懒得去见史氏,直接派人知会了史氏一声,顺便知道,老二从史氏屋里出去之后,直接去了妾的屋里,老爷子真的无话可说了。
他此时心里真的瓦凉瓦凉了,之前只觉得老二蠢,但毕竟是亲儿子,也是在自己身边长大,其实他也心疼的。本来觉得至少他还知道孝顺,在媳妇和老妈之间,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老妈。现在从老妈屋里出来了,却直接去了小妾屋里,不管媳妇如何?
其实今天老二媳妇,细想想真的没做错什么。至少明面上,是抓不出错的。作为丈夫,在安慰了父母之后,是不是也该去看看老婆、孩子。
是,至少还要看看孩子吧?如果连自己老婆、孩子,死活都不管的人,所谓对父母的孝顺,只怕也假得很吧?老爷子就在书房里睡了。至于史氏如何,老爷子已经懒得去想了。
史氏这边刚接到大媳妇怀孕的消息,马上就接到了老爷吩咐把老太太原先的观音找出来,放到大房去。顺便吩咐,大媳妇身子骨不好,好好休息一段。管家的事,交给姑娘,让太太好好教导一二。
史氏那叫一个晕啊,收回管家权她是很高兴的,但是,为什么是老爷吩咐的?老爷这是什么意思?史氏不得不阴谋论了。
一打听,说大爷才去了书房。史氏就气得直哆嗦了,两个媳妇合着伙的欺侮她了。不过她也松了一口气,至少老爷没把管家权给老二家的,还是让她教女儿,倒也是个由头。
至于说老太太原先屋里的观音,其实一直放在正屋里,那是上好的整白玉雕的,现在没有这么好的工和料了。史氏一直很喜欢,老太太不在之后,原本说了,她屋里的东西都给老大,但史氏偏没这么干,现在老爷这么一吩咐,跟打了史氏一巴掌一般。感觉又心疼又气愤,却又无可奈何。
而外面发生的一切,对艾若来说都是浮云。她盯着边上乖乖睡得直呼呼的贾珠看着。从这一刻起,贾珠和边上摇篮里的元春都是她的责任了。从此她真的不再孤单了。
轻轻用指腹轻抚着贾珠嫩嫩的皮肤,元春基本上已经得到了艾若心理的认可,她也有过女儿,而元春是她到这里之后,自已痛过、努力过,才生出来的,有种本能的亲近。但贾珠却没有这种先天的条件,艾若还得慢慢的培养这种感情。
但感情那么好培养,就不叫感情了。果然艾若华丽的走神了。开始揣测,这孩子不像那身体不好的啊?怎么就死了?读书把自己读死?谁不是一路读过来的?她一点也不相信一个孩子,读书能把自己读死了。是真的贾珠太脆弱,还是因为他有个自已考不上功名,就会逼儿子的渣爹?
继而又想到,比起来,大房、二房谁比谁更悲剧?
大房的长子病死了;生二儿子,大太太死了;惟一的女儿是庶出的,养成了受气包;而庶子贾棕,在《红楼梦》里,比贾环还像透明人,就只让人知道大房有这么一位。
而二房呢,长子贾珠读书读死了;女儿在宫里不知道怎么死的;老三宝玉不用说了,活着死了没多大区别;探春远嫁了;贾环怎么着,好像也没落着好。
所以想想看,最后,大房好歹还有贾琏、贾琮,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暗示吧。表明,大房好歹留下两儿子,有嫡、有庶,而二房就一个连自己都养不活的庶子。谁做孽更多?按中国传统的报应不爽看,这几乎是一目了然了。
现在,因为有她这个变数的存在,一切会不会有所改变了?至少她的女儿不会进宫了,史(死)老太婆,你自已玩去吧。
第二天王老太就带着儿媳妇们,一块杀上门了。贾王两家本来就同属金陵四大家。联姻,本身就是就要巩固之间的关系。现在王氏生完孩子三天就被罚跪荣禧堂,王家才不管你们贾家会如何解释,她们只觉得贾家是打了王家的脸,才洗完三,你们就敢这样,王家的脸面能这么让你们踩吗?
贾母没想到王家这么快就知道了,心里多少还是有点慌的,请人到正堂,小心的陪着,心里直打鼓。
王老太太青着脸,看到史氏,连虚礼都懒得行了,直接说道,“亲家母,敢问你们家二爷在家吗?”
史氏没想到王老太太一开口就问贾政在哪,倒是不想让儿子出来,可是问题是,不让他出来,王家的火气怎么消?想想只能让人叫出贾政。
第11章 岳母威武
贾政一早从周姨娘的屋里出来,就去了书房假用功。至于读了多少书进去,就只有天知道了。不然读了这么多年,怎么连个秀才都没考回来?
听到说岳母来了,要见他,他腿肚子也直转筋。昨晚没想明白,可到了周姨娘屋里,周氏能不跟他解释一下。当然周氏也就跟贾母的水平半斤八两,就猜到,若是传回王家,只怕太太更没脸。当然,周姨娘也不敢说太白,她不过是个妾,还真不敢指点爷。
但这会,贾政总算明白了,合着自已这么做,让母亲还有贾家没了脸面。岳家不会饶了自已,不然听到岳母来了,还要见他,他能腿肚子不转筋吗?可是还真不敢说不去。想半天好像谁也救不了他,只能磨磨蹭蹭的,去荣禧堂给岳母请安、问好。
老太太让他走近点,贾政看看史氏,有点迟疑,但是岳母叫他,他还真不能不去。蹭到了王老太太面前,王老太太直接两巴掌,打得贾政金星直冒。
当然也满座皆惊,连史氏都愣住了。有丈母娘到当着婆婆的面,扇女婿耳光的吗?不过还真没法说她错了,她是长辈,女婿就算是娇客,却也是晚辈。长辈打晚辈,还真揪不出什么错来。
“老亲家,您不介意吧?怎么说女婿也是半子,他若是有个行差踏错的,人家要说贾家不会教儿子也算了,说我们王家不会选女婿,丢的也是我们王家的脸,您说是吧?”王老太太一付‘你不用感谢我,帮你管教儿子’的样子。而且人话说得也漂亮,‘你儿子也是我半子,你们贾家不怕丢脸,我们王家还怕丢脸呢。’
王老太一早就接到了信,怎么传过去的,要知道,四大家族盘根错节,谁知道哪辈子就有亲。下人们也就更盘根错节了,一早各家的采买总得出来买菜吧。正好碰到了,一块喝个茶,交流一下思想,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各家的采买,一般还都是府里当家主事的心腹。不然这样有油水的位置,能让他们得了去?史氏本人基本上是,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所以她的心腹,也看也看得出是什么货色了。
想想赖嬷嬷一家,一个下人的花园子盖成那样,请主人去看。主人还去看了、玩了。还没一个人想起,这家子都是自己家的奴才,他们盖得起这样的园子?一家上下,没有一点被抢了荷包的感觉,还觉得挺开心,都是些什么脑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