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皇子那边忙着自己的事,而且他剿匪有功,百姓对他呼声渐高,让他有些飘飘然了,更没心思理会别的事。
少施晚晴的事,暂时就被压制下来。
接下来,就到了林孝珏履行诺言的时候了,给钟清扬治嗓子。
钟清扬挑了一个她空闲的下午,来到医馆。
林孝珏跟她也没有旁的话可以说,把她请到诊室,将她的病情先疏通一遍。
钟清扬这个病是脾土伐木,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本来五行应该是相生的,但俗语说的话,过犹不及,钟清扬本来是脾阳虚,阳虚阴就占上风,脾又是运化水谷的,脾虚运化能力就弱,她的就不是一般的弱,所以就阻碍了气机,肝是全身气机的总开关,肝气那里出了问题,她当时的表现就是高热不退,喉咙发炎,这是由虚转实了。
最后又调理不得当,就失音了。
丫鬟听得云里雾里,道:“都说我们小姐得的是风寒,风寒不是不会让人聋哑吗?因为治的晚了所以给耽误了。”
林孝珏道:“为什么那些大夫要说她是风寒我不知道,我猜测可能是因为发热的原因,风寒有时候会发热但不是发热就一定是风寒,有的病是因为你已经得病了,发热是因为你自身的防御系统在跟病邪打架,其实那时候就注定了后果了,不是发现晚了,是没对症。”
钟清扬咬着牙,丫鬟看了,回头问林孝珏:“周小姐,那我们小姐这个您用什么法子治啊?什么时候能好。”
这个是钟清扬最担心的,必须帮林孝珏做好了事她才能被医治,前后顺序,这不是她行事的风格,是情非得已,所以先付出了她心里不踏实,怕没有回报。
更怕林孝珏是忽悠她,说给她医治,拖个一年半载或者十年五年,那他用性命去得罪人很不值得。
可她必须要这么做。
林孝珏见主仆二人很担心的样子,淡淡一笑:“一味药,三剂就好,我说个这是小菜一碟,在这种事上,我是不会诓骗我的病人的。”
钟清扬暂且相信她的人品。
林孝珏给她开出药方,二斤蝉蜕泡水,这就这么简单。
丫鬟拿到方子递给钟清扬看,钟清扬不解其中意思,跟丫鬟打了一个手势。
丫鬟讨好的看向林孝珏:“小姐,这方子这么简单能行吗?还有这蝉蜕不就是知了吗?”
“是知了的皮。”
林孝珏又把为什么要用蝉蜕,跟钟清扬讲了一遍。
这还要根据蝉的习性来讲。
蝉蛹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
这时蝉蛹的背上会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这就是开始蜕皮了。
当蝉的上半身获得自由以后,它又倒挂着使其双翼展开。在这个阶段,蝉的双翼很软,它们通过其中的体液管使之展开。体液管由液体压力而使双翼伸开。当液体被抽回蝉体内时,展开的双翼就已经变硬了。如果在一只蝉双翼展开的过程中受到了干扰,这只蝉将终生残废,也许根本无法飞行。
蝉蜕是蝉出土后的最后一次蜕皮。
想象那种力量吧,埋地两三年,破土而出,跟钟清扬这个病一对比,脾土把肝木克伐住了,需要一种破土而出的力量才能治好这种病。
而且蝉又是唱歌的高手,嗓子特别响亮,钟清扬失音,不谋而合,刚好用蝉蜕开音利喉。
钟清扬和丫鬟听了都不可以思议,这有关系吗?
这样也行吗?
跟别的大夫治病不一样呢?
林孝珏知道她的说法不符合平常的医理药理,但老祖宗传下来的理论就是这么神奇,根据自然法则和自然现象去治疗人体疾病,因为老祖宗说一个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小阴阳,小自然,跟大自然是习性是密切相连的,这叫整体原则。
如果这么解释还要问她是为什么,说她是玄学,那她也不知道如何反驳,因为这世上说不清的东西还太多,人类的见识本就有限,她也很希望人类可以用科学来证明这件事的那一天快快到来,那样别人就不会说老祖宗是瞎猫碰死耗子了。
一句笑猫碰死耗子,抹杀了多少人的功绩。
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是如何医病的?都靠它呢,不能抹杀。
这章写的好艰涩,不加更了,整理大纲。(未完待续。)
第360章 色盲
陵南觉得这世上没有比她们家小姐更忙碌的人了,皇帝老子都比不上,钦天监小姐已经多时不去,剩下来的时间又要打理东华大街的店铺,又要给学子们讲学,偶尔还要在医馆露露脸,家里是不回的,没时间,连兰君垣来找人有时候都找不到。
这一日林孝珏因一位病人邀约,其实已经来找她四次了,但她都不在医馆,那病人也有耐心,一定要让她给诊一脉才放心,她推脱不过,这日终于从东华大街回到医馆来了。
跟那客人诊完脉,林孝珏又要出门,陵南在房门口拦住她:“小姐,您这么忙到底为什么啊?”
林孝珏笑道:“咱们铺子虽然每日都有进账,但方景隆做好了打价格战的准备,他那边的货物价格降了又降,对咱们多少有些影响。”
“那咱们也降价。”
林孝珏摇头:“那是自寻死路了,咱们不如他有钱,而且这种恶性竞争的法子根本没什么必要,我只需不断推陈出新,就能把他压得死死的。”
这个道理陵南就不大明白了,她只是心疼小姐而已。
林孝珏也不跟她多做解释,解释她也帮不上什么忙。
要想战胜方经理,除了创新,还是创新,她店铺受众是王公贵族富裕之人,那些人在乎的不是价格,是能不能令他们满意,虽然他们还不确定自己要的是什么,但他们很确定自己绝对不要什么。
品味都挑剔又独行。
所以就需要不断的翻新花样以用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还得限量,物以稀为贵,多了他们又瞧不上眼。
但翻新花样靠的是技术人才,这世上没有什么比人才更稀缺的了,中华民族又有传统,传内不传外,传这不传那,总之能人又都保守,不肯传授他人技艺,她又需要大量人才,所以只能挑写识字或者有底子的自己教。
可到底分身乏术,教了那些就顾不得那些。
好在那些人知道她教的都是安身立命的本领,学起来倒是十分认真,她又印刻了一些书籍让他们自行翻阅,到底任何本领还是要成书才能教的系统,学也学的明白。
所以她想这样坚持一年半载,大家都会有所成就。
只是她自己要忙碌一些。
还有医馆的事,这才是她的老本行,可现在是照顾不过来了,越想越觉得还是要多多培养人才,只有会的人越多,她才能越轻松。
等百花深处的学子再学有所成,那力量更不容小觑,道路是光明的,就是累点,但是充实,做喜欢做的是,再苦再累也能熬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