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蹬蹬瞪的一个小哥儿下楼来,“涵哥哥,条儿哥哥。”哥儿嘴甜甜的叫人,小脸白白圆圆的,跟名字一样的招人喜欢。这是大表弟周糕儿。
柳条儿跟着周糕儿上楼,周金福坐好让柳成涵搭脉,周春光在一旁看着。柳成涵搭了一息,换了手又搭了会,转头对周春光说,“舅舅去请药堂里的大夫来把一下脉吧,我有点不确定。”
“怎么了?很严重吗?我得了很严重的病了?”周金福很紧张的问道。
“不是的。”柳成涵笑说,“我觉得有点像喜脉,但是不确定,还是请个大夫来稳妥一些。”
周春光闻言就笑了,“你诊过喜脉吗?还喜脉,再说你舅伢都多大年纪了。”
“我没把过喜脉,但是医书上写着喜脉是什么样子的。”柳成涵不服的说。
周金福之前是惊愣,想着柳成涵说是喜脉,又回想一下最近自己的情况,猛的一拍大腿,“当家的,快去请个大夫来。”
“怎么,你还真的相信自己老蚌生珠了。”周春光笑说。
“少废话,你往常不是最听你外甥的话,赶紧的,你外甥说要找个大夫来。”周金福急不可耐的催促周春光。
周金福嫁给周春光头八年都没开怀,周春光一直宽慰他,也没说要休妻,所以周金福对他很感激。周春光补贴弟弟家,他二话没说也尽心尽力。后来开怀接连生了两个哥儿,周春光已经非常满意了,但周金福心里还是有一丝遗憾的。
想那周东草嫁人后生了三个爷们一个哥儿,每次回娘家都得特意到他娘家门口经过夸耀一下。周东草当年和他都是周春光说亲的对象,最后周春光选了他,周东草气的在床上躺了一个月。所以周金福生不出孩子,最高兴的就是周冬草了。
周金福心里攒着一股劲,就为了周东草不在他面前耀武扬威,他也非生个爷们不可。
本来都这个岁数了,周金福都放弃了,但是柳成涵这么一说,他就非常有感觉,如果这次是真的怀孕了,那一定是个爷们。周金福就激动坏了。
最后大夫确诊确实是怀孕三个月了。周金福拉着柳成涵的手哭的不能自己,连大夫絮絮叨叨说这胎比较不稳,要卧床一个月保胎都没听到,还叫嚷着非得要弄一桌大餐庆祝一下。
周春光看着他哭笑不得,“大夫说了让你在床上躺着,你都想什么呢,行了,今天中午这顿归我做,让你们尝尝周大厨的手艺。”老来得子,周春光也是非常得意的。
“你舅舅一年就掌一回勺,就过年那一顿。今天我们是有口福了。”周金福笑着说。
柳成涵问柳条儿要不要跟他去城里走走,柳条儿想了想摇头,只嘱咐他不要走远了,早点回来。
柳成涵便和舅舅说一声后去城里逛逛。三江城里的热闹更甚于城外,雄伟的城墙,宽敞的主干道可供四辆马车并行,说实话柳成涵有惊到,这古代的繁荣一点不逊于现代。
边走边看,柳成涵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书局,如果这个时代已经有书局了。在大街上走个几百步都能看见一个读书人的摊子,代写书信和写对联的摊子,也有卖画作的摊子。文化氛围应该够了,没道理没有书局啊。
柳成涵险险要放弃的时候,眼尖的发现拐角进去的小巷子里有像书局的旗子,柳成涵决定再试最后一次,往那店里走去。
城里的店铺招牌都是木匾加旗子,所以一眼望过去就是彩旗飘飘,在这么多旗子里,柳成涵眼尖的发现一个疑似书局的旗子已经不是第一次。但是好在这次运气还不错,进去真的是一个书局。
进去就是六排书架,墨香扑鼻而来。伙计不会咋咋呼呼的看见人就上来招呼,见柳成涵进来也只说一句,“客官想要什么书?”
“我先四处看看。”柳成涵说。
“只可以看书名,不能翻开看。”伙计说。
“为什么?”柳成涵问。
“现在的读书人不得了,过目不忘不说,看一两页能把全本的内容都猜出来。你这转头一遍一写投到另外的书局,我们就亏大了。”伙计凉凉的说。
“投书?”柳成涵问。
伙计掀起眼皮看了一眼柳成涵,蹬蹬的走近道,“想投书?会写什么类型的书?”
柳成涵愣,心里凸凸,劳资还想迂回了解一下,保持读书人的清高呢。但是人都开口了,就顺杆子上呗。“是有这个打算。”柳成涵清风拂面的说,“你们这主要出什么方面的书?”
“第一次到三江城来?”伙计问。
“我就是柳叶乡的,最近觉得没什么书看了,就起了心思想自己写。”柳成涵故作高深的说,“我之前的书都是托人从外地买的,本地没有什么书好看。”
“你家的藏书都有什么书?我们这也有复刻的业务,看书的内容,一两银子到十两银子不等。”伙计来了兴趣说。
“把书借给你们复刻吗?”柳成涵说。
“最好是拿给我们复刻,当然如果你觉得交给我们不放心,也可以自己抄写一份给我们。”伙计说,“当然交书的时候你得把原书也带过来给我们检查一下。”
柳成涵想了一会后问,“那投书稿呢?”
“这个书稿分两个,一个就是总结前人文稿诗词日常的的类型,当然这个前人不能太无名,二个呢就是话本小说类的,现在市场上喜欢的是游侠类的话本。”伙计说,“书稿的话,你要先写一部分交给我们,我们掌柜的看了,觉得行,你再继续往下写,我们也会给一部分定金,要是过不了掌柜的眼,就不用写了,当然我们也不会为此支付任何薪金。”
柳成涵点点头表示该了解的都了解了,问道,“我可以转转看吗?只看书名。”
“当然可以。”伙计说,非常热情的跟在柳成涵身后,“我们这个书局是三江城里最大的书局,书籍类型比较全,同样的我们什么书籍都需要,越冷门的越需要,复刻给的价钱也最高了。”原来这伙计这么热情的招待是为了柳成涵说的他家里的藏书丰富。
三江城里世家不多,往上数十代,泥腿子的多。只是因为占着天时地利的便,一下子暴发起来。这兜里有了钱,就想要附庸风雅,所以书局在三江城里还是一个蓬勃的产业。又因为本身当地的读书人不太多,买书看都来不及,更别说写书,所以书局的可持续发展就有点问题。
龙门书局的掌柜一年跑两次江南,把新书新的诗词本子给运回来,才能保证自己三江第一书局的名头。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书局分蛋糕,这个掌柜的也要想另外的招来保证竞争力。结果就被他想到了复刻别人家藏书这样的主意。
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柳成涵就被活计重点照顾了。
但是柳成涵本就想靠这个弄点钱,两人也算一拍即合。
☆、过敏还是风疹
拎着满满一桶河鲜和海蟹,还有新鲜出炉的点心,柳成涵和柳条儿坐上了回家的船。今天误打误撞诊出舅伢的好事,大家都挺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