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年代文的漂亮原配觉醒了(70)

倒是三个孩子很开心,一根接一根。

简单地吃了晚饭,葛慧玲看向三个儿媳妇,开始分派任务:“你们三个回娘家,一人借五十,我跟你爸再出五十,赔那个朱老八。”

“妈,咱们卖麻花不是还挣了一些钱吗?先用这些钱赔呗。”陶碧不乐意了。

杨红英紧紧抱住小女儿不作声。

葛慧玲瞥了她一眼:“你们惹出来的事,让你们出点钱怎么啦?今天退麻花的钱谁掏的?还有卫生院的医药费谁付的?”

那也还有剩啊!他们这一个多月至少也挣了一两百,今天才退几十块钱,医药费也不过二十多,葛慧玲手里怎么也还有一百多。

陶碧低头撅着嘴表达自己的不满。

杨红英和齐春丽都不表态。

葛慧玲阴沉沉地盯着她们:“最迟后天,听到没?”

“妈,我娘家都不认我了,我借不到这笔钱。”齐春丽端起碗喝了一口水,淡淡地说。

葛慧玲气得拍桌子:“你再说一遍!”

齐春丽现在对这个婆婆的敬意已经荡然无存。她慢慢放下碗:“我爸妈不会给我钱的,我拿不出这笔钱,他们要告到公安局就告吧,大不了我去坐牢。”

齐春丽坐牢,葛慧玲才不关心呢。

但这事的主谋是她的小儿子啊,报了公安,第一个要抓的肯定也是老三。

“你反了天了,连我的话也敢忤逆。”葛慧玲指着赵文军说,“你要不听话,我让文军休了你。”

齐春丽眼泪汪汪地看着赵文军,声音带着哭腔:“文军,你要休了我吗?”

赵文军赶紧握住她的手,祈求地看着葛慧玲:“妈,春丽都没跟她爸妈来往了,她怎么借得了钱?您就别为难她了。”

“什么叫我为难她,这事不是她惹出来的啊?要不是她嚷着什么要摆摊做买卖赚钱,哪会有今天这种事?我就说她是个害人精,你还不信,非要娶她。你看看咱们家现在过的什么日子。你当初要听妈的,娶了宋书玉咱们全家都能进刺绣小队,服装厂了,哪会弄成这样。”葛慧玲恨恨地说。

陶碧也来了劲儿:“是啊,二哥,要不是你们两口子提什么摆摊赚钱,家里也不会这样,这笔钱你们不该出吗?”

赵文军嘴笨说不过她们俩。

齐春丽拉了拉他,讥诮地说:“要不是老三想昧下一些收麦子的钱,又怎么会出这种事?都是你们两口子的责任,少把脏水往我身上泼。我跟文军没钱,你们看着办吧,大不了就坐牢。”

杨红英看她这么刚,也鼓足勇气说:“妈,我……我现在没脸回娘家,回去娘家也不会给我钱,就让公安把我抓走吧。”

杨红英之所以养成这种逆来顺受的软弱性格,跟她娘家脱不开关系。她回去就是跪在地上,娘家人也不可能借给她钱的。

而且说是借,但现在没分家,钱都公婆掌管着,她上哪儿凑齐五十块还娘家?这个事明明是小叔子惹出来的,她当时就不同意,还跟婆婆说过,但大家都没当一回事,现在出事了凭什么要让她来承担这个责任?

见平时最听话的大儿媳妇都敢不听话了,葛慧玲暴跳如雷:“好好好,你们翅膀长硬了是吧?那就滚,滚回去,没拿到钱,以后就别回来了。”

那怎么成,大哥二哥都不出钱,岂不是自己家吃了亏?陶碧连忙跑去劝葛慧玲。

一家子闹了一晚上,杨红英的哭声持续了一整晚。

最后一家人协商,赵老三出五十,赵老大和赵文军各出二十,剩下的葛慧玲两口子出,这事才算是告一段落了。

但赵文军没钱,赵家最近还闹出了这么多笑话,他想找个人借钱都难。

思来想去,赵文军只能找战友借。他写信给还留在部队,关系特别好的兄弟,说了一下情况,恳请对方借而二十块给他。

赔了朱老八钱,这事算是了了。但赵家的麻花生意是没法做了,而且还连累其他卖麻花的生意也差了起来,不少人看到他们一家子就骂,弄得他们除了必要的上工,都不好意思出门了。

赵家人夹着尾巴做人的时候,宋书玉这边服装厂终于完工了。

经过调试,机器也能运转了。

五月初五,端午节,红云大队服装厂正式开工。

杨书记亲自带着公社干部过来庆祝。

鞭炮声阵阵,预示着服装厂的正式成立。

宋建国脸上乐开了花,有生之年,他们大队也有自己的厂子了,虽然现在只有十几名职工,可主席他老人家不是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吗?他相信,服装厂只是他们的起点,以后他们厂子的规模肯定会越开越大。

九点整,在全大队人的瞩目下,服装厂正式开工,机器声轰鸣,织布染色剪裁缝纫紧锣密鼓地行动了起来。

宋书玉和宋建国陪同公社领导视察了一番。

但服装厂的规模只有这么大,几分钟就逛完了。

然后杨书记他们表示,想去看看刺绣小队。

一行人又赶去了仓库。

杨书记详细地询问了关于刺绣小队的情况,非常高兴:“宋书记,小宋,你们村里这工作做得好啊,今年就增加了二十多个岗位。希望你们好好干,争取为咱们公社带来更多的岗位。”

“是,杨书记。”宋书玉掷地有声地点头。

逛了一圈,送走杨书记,宋书玉就去了工厂。

为了节约成本,工厂现在人并不多,总共只有15名,其中技术员三人,主要负责织布机和染色机,其次是收花员,总共有六名,他们负责出去收花。现在要跑很远的路,因为附近几个公社的棉花都被他们收完了。

最后就是裁缝了,一共六名,都是自己携缝纫机上岗做衣服。

没错,为了节省启动资金,也是因为缺工业券,宋书玉干脆搞了个携缝纫机上岗的规定。

凡是红云大队的社员,只要家里有缝纫机,本人又会踩缝纫机做衣服,就可以携带家里的缝纫机成为服装厂的正式员工。至于缝纫机,算厂子里租大家的,每个月给两块钱的使用费。

这样一来,各种试图走后门找关系的也没话说了,谁让自己家里没有缝纫机,谁让自己不会裁缝呢?

开工第一天,除了生产,中午时宋书玉还公布了每个人工资。

除了谢铮他们三名技术员工资是固定的,其他人都有绩效考核,考核完成才能拿奖金,不然就只能拿每个月六块钱的基本工资。而奖金设置了好几个等级,最少每个月能拿两块钱的奖金,最多的能拿二十块,是工资的三倍多。

这主要是为了挑起大家的积极性,避免出现吃大锅饭,混日子的行为。

现在无论是生产队,还是国营工厂,吃大锅饭,混日子的现象都极为严重,浪费也很严重,生产效率极其低下。

这从后来包产到户,粮食产量一下子提高一大截就能知道。地还是那些地,种地的人也没变,甚至种地的方式、用的化肥种子还是那些,为何差别却这么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