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对方也有前提条件,那就是得池云亭学习好才行,要不然可得不到秀才公的教导。
虽然池云亭心里很疑惑,为什么隔壁福田院会有秀才公,就算他对古代科举不了解,也知道秀才已经具有一定社会地位,而那样的存在,难道还能缺子女和人照顾?成为孤寡老人吗?
“云亭好好学,到时候科举考中状元让咱们慈幼局的兄弟姐妹也沾沾光。”林明和方宁两个对池云亭道。
和白夫子一样,他们此时的话是对池云亭未来的期许,其实心里并没有报太大希望。
可是池云亭却是准备好好学,以后真的走科举之路。
方宁和林明不知道池云亭的决心,白夫子收下池云亭后,他们两个就离开,去忙活辣条的事。
池云亭被白夫子安排到第一排的桌子上,桌上方宁和林明两个临走前已经帮池云亭把课本摆上,装笔墨纸砚的是一个小布包包,池云亭年纪小,到时候要是嫌东西沉,离开时可以把包放到木屋里,每天走时夫子会锁门,东西不会丢。
很快露天竹林学堂上早课的学生陆陆续续到来,大家都是随便找位置坐,桌椅要是不够就去屋里搬,他们见到池云亭在,都有些惊讶,因为池云亭实在是太小了,跟他们一比就显得特别打眼。
一个七八岁左右的孩子过来池云亭身边,坐到池云亭那根长条板凳上,成了池云亭的同桌。
池云亭的新同桌看着池云亭惊讶问道:“小弟弟,你今年多大了?怎么也来上课了。”
“我今年已经三岁,想读书就过来了。”池云亭道,只是比起周围比自己都大的孩子,说话就显得很奶。
“才三岁,这么小啊,等会你要是坐不住,可不能哭鼻子哦。”池云亭同桌笑道。
池云亭鼻头微皱,“才不会呢。”
他也知道自己现在半大点的外表让人很不放心,只能拿出实际行动来证明。
第十章
早上的课并不是池云亭要学习的内容,而是比启蒙的《千字文》更深奥一点的内容。
池云亭的同桌还以为池云亭这么大点,会因为听不懂课很快坐不住,却不想池云亭定性真的很好,哪怕听不懂课也没有发出声音,更没有趴在桌子上百无聊赖分散注意力,而是似模似样的翻开课本,好似真的认识书里的内容。
池云亭的同桌有些惊讶,时不时就因为看池云亭走神,直到白夫子手持书卷,从他身侧路过,轻轻敲了敲他的头,这才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本上。
有了池云亭同桌那一下,学堂其他也时不时打量池云亭的目光终于消散,开始正襟危坐,摇头晃脑的读书认字。
而池云亭,手中的课本和他们的都不一样,是启蒙用.的《千字文》,书本已经不新,书页却很整齐,看得出来书的主人平时很爱惜,上面还有方宁用笔写下的注释和自己对内容的理解。
池云亭自然也是一个惜书之人,不会辜负方宁的一番好意,暂时不是他的课,他就看着《千字文》用手在桌子上比划着练字,其中有的字他认识,有的繁体字不认识,但是不管认不认识,以后学会了,都是要亲自写的。
白夫子把池云亭的动作看在眼里,不禁抚了抚花白的胡须,终于,等到上《千字文》的课,其他学生离开,新的学生过来,白夫子问池云亭,“会念这些字吗?”
池云亭诚实摇头,《千字文》他就熟悉一句话,也是第一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至于后面的,就算认识,也不如第一句来的朗朗上口。
“大家翻开《千字文》的第一页,看第一行字,一共八个,读作: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大家跟着我一起念。”白夫子道。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学生们跟着大声念出声道。
等学生们念完,白夫子在众人桌前踱步道:“第一个‘天’字,就是我们头顶上的那片天,第二个‘地’字,就是我们脚下踩着的这片大地,这就是天地,我们所处的天地。”
“‘玄’则是青黑色,‘黄’是土黄色,这句话按照顺序来说,应该是天玄地黄,指我们头顶上的天是青黑色的,脚下的大地是土黄色的。”
“‘宇’:上下四方为宇;‘宙’:古往今来作宙……”
白夫子悠悠然,把《千字文》里的内容一个字一个字掰碎讲给学生们听。
知道了书里每个字的意思,再看字就好认和好记许多。
第1节 课《千字文》学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下课后,白夫子给众人布置课后作业,说明天会随机抽查,直让不少学生心神紧绷,直到下课,嘴里都还念叨着《千字文》的内容,生怕明天忘记。
池云亭收拾好东西,想了一下,他拎着笔墨和砚台去找方宁,方宁正好在慈幼局,看到池云亭过来,笑道:“云亭,第一天上学堂感觉如何?”
“方宁哥,笔墨和砚台还你,我暂时还用不上,纸我就先用了。”池云亭把小布包还给方宁道。
方宁失笑,“没有笔墨砚台,只有纸,到时候你怎么写字啊?”
“方宁哥,我想先用炭笔写字,而且夫子说我现在小,等再大一点,腕骨有点力了再用毛笔学写字。”池云亭都想好道。
“炭笔?你是说用厨房里的炭木棍当笔,真是不知道你这小脑袋瓜是怎么想到的。”方宁叹笑道。
炭笔的确能写字,厨房里也时不时就有人拿炭笔在墙上写写画画,可是距离炭笔在纸上写字,却是有一定距离的。
等池云亭跟着方宁去厨房,这才发现能用来写字的炭笔,基本都手指头粗,至于比手指头细的炭木棍,很容易就能碎掉。
池云亭看着自己一只小手抓不住的炭木棍,突然有些傻眼。
这尺寸,就是他能抓住,也很难写字啊。
“好了,方宁你别逗云亭了,去帮云亭做几根竹笔吧。”看到这一幕,林明摇头笑道。
“竹笔?!”池云亭眼睛不由一亮。
“对,竹笔,细竹笔不像炭笔这么易折,又中通可以倒墨,上手很简单。”方宁笑道。
刚巧他们慈幼局就有竹林,方宁就带池云亭去竹林找适合池云亭小手的细竹子,考虑到倒墨问题,池云亭又在竹子上提了一点建议。
因为竹笔要是不改动,需要频繁多次倒墨、蘸墨,池云亭的意思是,能不能给竹笔做一个小墨盒,一次研墨就能储存足够的墨水,再弄一个小机关,可自由控制墨的大小流动。
方宁听后不禁“嘶”一声,上下打量着池云亭,道:“我当初上学堂的时候怎么就没这么想过呢?”
现在池云亭才多大,就能出那么多点子。
池云亭很是汗颜,不是他聪明,而是他见的多。
“不过这样一来,竹笔制成可能得等两三天,这样,我去拜托擅长这当面的人给你做,你先用这两根竹笔对付两天。”方宁随手用砍柴的砍刀一削,就把竹子一头削尖,递给池云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