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喜不自禁,母亲心动之余却想推脱,“只让你祖母陪着去就行了,娘就不去了……”
“其实让娘和祖母一起去,是凤卫的意思,毕竟女儿想要加入凤卫,还需得考核家世、人品,尤其是女眷长辈。”女儿道。
“那就都去,赶紧去装扮装扮,等到时候咱们可别给丫头丢脸。”她祖母发话道,也喜滋滋的去打扮了。
女子加入户部一事在朝堂引起不少风波,可是有龚秀英这个前例,还有凤卫和陆泉这个户部尚书担保,其他人不敢触眉头。
相比起一个掀不起风浪的女官来说,他们更加留意其他商人出身的文书,那才是大威胁。
别一不小心给了他们机会,让他们成为下一个陆泉。
但是你还别说,那些商人之子打起算盘来就是能耐,让户部的算账效率一下上去,让他们想挑刺都没地挑。
礼部,余川把科举革新一事通过邸报透露给地方官员,再让地方官员们传话给考生们,让科举革新一事在民间掀起一场不小的风波。
毕竟他们一向只钻研四书五经,对其他的了解并不多,那他们以后的科举之路怎么办?
但好在通知他们的本地父母官宽慰他们,“朝廷之所以调整科举侧重,是因为我们国家现在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你们看,算学好的可以去户部,文笔好的可以去礼部,邢律好的可以去刑部……所以综合算下来,你们的机会反而多了。”
要知道之前科举取士,考生们都只有一条路能走,不适合的就会被刷下,没有一丝情面可讲。
可是科举革新以后,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也许你读书不行,其他道上就能走通呢。
民间文人们算一下,发现确实是,相比起以前的死板的科举来,科举革新后,却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
等反应过来以后,科举考生们还是支持的多。
至于邸报的另一个消息,工部要从选拔专业的匠人,就没那么引人注目了。
不是科举文人不知道这个消息,而是专业不对口,你想吃这碗饭,都没那个本事。
而且工部的初步筛选范围是以往落榜的考生们,并没有直接越过科举这个大框架,去征收匠人们,是给科举考生们开辟新的.道路。
不过科举考生们没有想到,朝廷对修路造桥的人才那么渴求,把民间落榜的考生选走不说,后来还开始考核民间的能工巧匠们。
科举考生们惊了,“这岂不是一步登天,我现在弃文学木工,还来得及吗?”
“当然来得及,听朝廷说,以后咱们国家会越来越需要工匠,这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毕竟他们科举就是为了当官,做工匠要是也能,那他们就不再只有一个选择。
不知不觉间,科举的.道路从一根独木桥变成开叉的大树,此时国家刚开始发展,哪方面的人才都需要,起码池云亭有生之年,是看不到国家人才饱和、过剩的那天了。
而且这次科举革新一事还能给以后真正的科举改革打下良好基础,吏部尚书白承耀,至今为止还没正式发力呢。
兵部,等道长们按照化学书里面的知识点学习,很快就沉迷了进去。
他们在兵部想要什么原材料,虎子都能给他们弄到,还是陛下的大力支持,以及每次成果出来的成就感加持,这让他们如何不沉迷。
“化学一道果然博大精深,老道要是早几十年看到这本书,也不至于走那么多年的弯路了。”有老道眼眶酸涩道。
但他们又何其有幸,能在羽化之前看到一个新.世界。
第188章
如果说老道们是因为化学激动, 从而把兵部的热武器改进的更加厉害。
那正在服兵役的瓢虫们就是恐惧了,深深的恐惧。
毕竟热武器危险,像那些家世清白又听话的士兵,根本不会被派出去, 只会可劲的造他们。
尤其是随着道长和能工巧匠们的加入, 兵部武器危力更甚,双方情绪越发形成对比。
人与人的悲喜并不相通, 也没有人会去在乎那些瓢虫的感受, 他们只会认真负责的盯紧他们,不给那些人一丝一毫反抗的可能。
不过兵部可能实在太高看他们了, 控制不住自己下半.身的瓢虫意志力本就薄弱, 面对绝境,也很难生出多少爆发力和极端思想。
只是随着时间过去,虎子还是慢慢把那些人往外围调动,去后勤干杂活, 不再让那些人接触到武器,届时他们死了是小,伤到旁人是大。
不用再像之前那样危险了,这个安排瓢虫们当然乐意,都不用人催, 他们就赶紧收拾东西换地方。
之后关于热武器等一切资料,都被虎子封存, 而热.武器的实验, 也越发保密,除了少数人, 谁也不知道兵部的最新进展。
民间的招贤纳士还在继续, 此时朝廷对人才的渴望就像是缺水的海绵, 无论那些人有什么特长,朝廷都会有适合他们的位置。
这么大的力度,成果自然也是喜人的。
首先是工部,对于池云亭的第一个十年计划有了极大推进。
十年以内,不说全国所有的桥和路,起码最基础的大路都得修好。
只有道路通顺,才能更好的发展商业,促进民间繁华。
除了修路造桥外,工部的龚秀英还有指导纺织厂的职责。
比起最初上元县的一家纺织厂,如今纺织厂的身影已经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促进更多女子岗位就业,极大开放了民间风气。
这期间不是没有人想阻止这个趋势,只是这是历史大势,国家的生产力已经到达这个水准,别说是那些本土的士大夫,就是池云亭这个穿越者想要阻止,也会如螳臂当车。
除此之外池云亭还让工部研发更多利民的工具,尤其是农具,农业才是重中之重,哪怕池云亭大力发展商业,想要提高百姓们的生活水准,也不可能无视一个国家存活的根基。
只是农业发展,得往培育优良品种,解放农业劳动力的方向走。
这方面池云亭也不是很懂,但是他相信其他人的智慧,他们只是缺少点子和正确的方向,而他就是这个时代的领路人。
这不,工部又传来好消息,做出一样更加便于缝纫衣物的机械,有了它,绣花对于普通人来说,再也不是什么难事。
那样东西就是——缝纫机。
缝纫机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但无奈池云亭前世也只了解一个大概,没有深入了解过,所以还得拜托专业人士。
缝纫机就是龚秀英和沈淳母亲还有一众纺织厂女工做出来,她们实验了好久,好不容易才把东西做出来。
初始版的缝纫机笨重,是当之无愧的大件,可是踩着缝纫机,女工们的手却很灵巧,没一会儿一大片牡丹图案就被对方用缝纫机绣出来。
饶是不懂刺绣的外行官员们也惊叹不已,震惊道:“有了这东西,天下岂不是很多绣娘都没活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