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绝世小帝师(12)

作者: 弯月儿 阅读记录

"轩老先生,有一首诗不知道您听过没有,在我们云家书院是每日饭前必读的,其中最关键的一句便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民间亦有一粒米七斤水的说法,可见粮食的珍贵和来之不易,而太子在书院期间不但倒掉每日书院的饮食,甚至还让侍卫去附近的酒楼花费上百两预定筵席,吃不完就全部倒掉,这是何等的浪费啊!"

"既是一国太子,又是真龙之躯,吃不惯粗俗料理也是稀松平常。至于浪费也不至于,堂堂天宇的太子岂能跟一般百姓吃得相同,如何彰显身份的尊贵啊。"

"可是轩老先生,当时的天宇国正在闹灾荒,数以万计的灾民都在吃草根啃树皮,连几文钱的烧饼都吃不起,您认为太子这样合适吗?!"

"劝诫即可,用得着让太子如此劳心劳力吗?!"不知是哪个书院的先生开始为太子鸣不平,却换来太子的白眼。

"实践中才能体会到民间的疾苦,自太子下地种田改穿布衣后,民间的富商和官宦人家的奢侈之风锐减,并且捐出大量钱财以充裕国库赈济灾民,这一点可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况且,书院的伙食应该不那么糟糕,这一点大家都该有所耳闻吧,曾经的天下第一名厨隐退后的居所便是云家书院。"

"那灾荒过后应该不必再去,这样是在浪费太子的读书时间。至于去闲逛街市,又该做何解释。所谓士、农、工、商,商人是最下等的职业,势力而贪财,让太子去接触这些人,实在是不合时宜。"轩老先生突然得意起来,"古有孟母三迁,择良好的环境而居,云家书院为何反其道而行之呢?!"

"那轩老先生该去体味一下农民的辛苦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都必须如此坚持,方才能有好的收成。种田和做人也该是一样,难道可以因为灾荒过去了就不去耕作吗?!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便是这个道理,太子今日体味百姓的疾苦,熟知作物的种植,他日即可在朝堂上时时考虑到农民耕作的辛劳,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面对上报时,能够清楚得知哪里歉收,哪里收成较好,哪里的地方官在欺瞒天子了。"云忆柳觉得有些口干,拿起边上爷爷的水杯喝了一小口,继续说道,"况且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有用,纸上谈兵又有何用,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是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所以在云家书院的学子每年都会去走访名胜古迹,青山秀水,街市也是其中的一处而已。"

"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你这无知的小儿怎能明白!"德庄书院的主事明显的不服气,却又无法去辩驳云忆柳的不是,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又句句在理,于是只好拿了先人的话来堵云忆柳。

"锄禾天下农,市井店上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确千百年来在人们的思维模式中,读书才是最高尚的。但是,作为读书人应该知道饮水思源的道理吧。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乏,商人不做买卖,粮食、物品和财富就无法流通;如果掌管山泽的人不开发利用资源,那么财富就会减少。同理没有农民的耕作也就没有你们这些读书人的温饱,衣食无忧的享受生活的人,当然也不会懂得也不会了解。正是这些被看不起的人支撑着天宇的命脉,使得高尚的读书人才有闲功夫自命清高,鞭派他们的是非了。"云忆柳很是气愤,这些老学究们典型的日子太好过了,不给他们洗洗脑子,还以为天下间只有读书人才是人!

"你……你等小儿,竟敢目无尊长?!"开始有书院的先生沉不住气了,语无伦次起来,却又无可辩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场的书院如果有一家书院能够不收分文,潜心教学,不惜耗费家财,云家书院甘拜下风!"

一时间大家安静了下来,的确,这些天宇王朝排名靠前的书院都是收取高额的学费,虽然也有名额给那些贫穷而有志向的学生,但都要签订类似卖身似的契约还债,有的还要在书院做苦工。相反在云家书院是以学业而论的,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虽然偶尔会帮先生做些简单的抄写工作,但是都会给付相应的银两,成绩好的还会有所奖励,根本无需学生回报什么,这还是云忆柳提出的制度,当时还颇受老太傅的赞赏。

"那求学岂能三心两意,唯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才是真正的治学之道,成天跑来跑去,只会分心,怎么读得好书?!甚至还要太子去评阅书院学生的功课,实在是过分至极!"轩业书院不愧仅次于云家书院,知道辩不过,就岔开话题。

"请问,闭门造车的寓言想必各位都该知晓,成天闷在屋内的只能是书呆子而已。作为一国之君,应该知晓天下事,而非仅限于书上事,孤陋寡闻岂不是容易被臣下蒙骗,如何治理得好国家。轩老先生那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应该改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事关心才更为贴切不是吗?!"云忆柳似乎还想解释些什么,刚一停顿修习片刻,就被打断了。

"云小姐果然博学多才,辩才出众。不如与在下讨论一下刚刚诸位先生们提出的治国之道如何。"轩老先生的孙子轩之言实在看不下去了,自己的父亲心高气傲,若辩不过一个小丫头,估计会承受不住,让他来领教一下这位奇女子吧,也算是难得机会,"刚刚提到的无非是仁爱治国,宽宥待人还是严苛律法,以儆效尤,再不然便是无为而治了,不如我们以此而辩论吧!"

"根本无法去辩论这些,因为这许多的治国之道,都是先人经验的累积,是针对当时的实事而定的,时移而法不易者乱。以仁爱宽宥治天下,也要审时度势,以德报怨更不可取,严苛律令不适合太平盛世,会造成人人自危,反而使百姓反感,但是治国无法,则会导致朋党勾结,弄虚作假谋取私利。而在乱世当用重典以震慑国民,但是却容易生变,正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便是这个道理。百姓是水,君王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当今圣上也是崇尚孔孟之道,你这小儿岂可胡言,怎能去评说一代先师,想造反吗?"刚刚提出仁爱治国的书院首当其冲跳了出来。

"这位老先生,你自己先诬蔑孔先师的,怎么倒说起我来。"云忆柳笑意盎然地看着眼前的老学究,缓缓道来,"孔先师并未说过以德报怨,原句应该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出自《论语宪问》。孔子的学生问,若有人打我,我不打他,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拿起板砖扁他。"云忆柳故意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省略了重要的后文,将堂堂孔老夫子刚烈如火的性格扭曲成受气温婉的样子,不是诬蔑孔先师是什么?!"

"你……不可理喻!"在场的人都十分震惊,的确所有人看到此句时,都会断章取义,忽略后文,谁曾想与真正的含义大相径庭。

"不可理喻的应该是您吧?《孟子尽心下》中也提到,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难道孟子也要造反吗?!"

一下子,彻底安静了,轩之言根本没机会开口,就被云忆柳所折服,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博览群书之广,之精细程度,世所罕见。再辩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此刻皇上的脸上的表情已经表明了一切,制止住了父亲的发话,轩之言开口圆场:"云小姐不愧是古今第一奇女子,不愧是老太傅的传人,轩之言甘拜下风。"即时输也该有所风度不是吗,不过令他奇怪的是云忆柳看上去并不是咄咄逼人的性格,怎么会让自己没有开口的机会,就抢夺了先机,必定有什么缘由吧。

上一篇: 宠心 下一篇: 祸妃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