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烟花骸(102)

明珍推却不得,便陪着婆婆去见大卫。

见到大卫,纪母有刹那怔然,随即微微一笑,朝大卫深深鞠了一躬。

“夫人,这这么敢当。”大卫连忙上前虚扶了一把。

“当得,当得。”纪母看着由沈家妹牵在手里的纪孝,“若不是您在乱世里收留了我们一家老小,我们又怎么能活到现在?”

大卫最后有礼一笑,“这是我应该做的。”

纪母颇有深意地看了大卫一眼,再不多说什么,只拉了孙子到庭院里去,细细询问纪孝已经多大了,可上蒙学了,平时都喜欢什么……仿佛想弥补这失去的年余时光。

纪孝对祖母有本能的恐惧。幼时纪母癫狂发作,摔杯砸窗的印象,深深留在纪孝幼小的心灵当中,挥之不去。

纪母心下悲伤,面子上却并不流露出来,只轻轻抚摩孙子的头顶,“好孝儿,叫我阿娘。”

纪孝想了想,才轻轻叫“阿娘”。

纪母浅笑,“孝儿以后要孝顺母亲,知道么?母亲带你逃难,还把你养得这样结实,很不容易。”

纪孝竟听懂了,大力点头。

到了晚上,纪母洗漱完毕,先看着明珍家妹哄了纪孝入睡,然后又拉着明珍的手,细细说了会儿话,临睡之前,纪母轻拍着明珍的手背,“明珍,你带着孝儿,真是不易。”

明珍含着微笑,“母亲,这都是我应当的。”

“要是遇到待你好的,便再找一个罢。”纪母却语出惊人。

“母亲?!”明珍大骇。这决不是她知道的纪母会出说来的话。纪母应是会要她立贞洁牌坊才对。

“殊良也希望你日子过得不必如此辛苦罢。”纪母闭上眼睛,“明珍,我累了,我想睡了。”

明珍只好退了出来,可是心里的不安却越发浓重起来。

这样的不安在此日得到了证实。

次晨,明珍去叫婆婆起床,伊却已经溘然长逝。

纪母在睡梦中逝去,脸上甚至带着一丝解脱般的微笑。

随后赶来的大卫和家妹左右护着明珍走出纪母的房间。

后来明珍想,也许,婆婆醒过来的时候,已经知道,丈夫不在人世了罢?所以将一切都交代了,便含笑九泉。

一九四五年七月十二日,纪母去世,享年不过五十。

第一百零一章 曙光初露

法西斯军队节节败退的消息一波波传来,传到明珍的耳中时,已是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后的事了。

明珍坐在庭院当中,膝上放着一个笸箩,笸箩里盛着针头线脑,正在为纪孝做当季的小衣服。明珍女红手艺一般,少时有母亲奶妈小外婆替她操办,等嫁了人,自有丈夫殊良到上海最好的成衣铺里替她购置,是故明珍的缝纫技术一般。

大卫有心要为明珍添置一台缝纫机,被明珍婉转回绝了。

明珍总觉得欠大卫良多,无以回报,不想再让大卫为他们一家三口破费。

大卫拗不过明珍,只得作罢,最后便拿出自己的几件衣服来,交给明珍。

“我也不穿,你拿去给Shean改一改穿罢。”

明珍接过大卫的衣服,无以言谢。

大卫的衣服料子都极柔软舒适,决不是坊间工人穿的那种硬邦邦的卡料子,而是柔顺平滑的开司米与纯棉质地,于现今的明珍而言,是十分奢侈的。

客厅里,纪孝在与家妹一起读书认字。

纪孝已经四岁,圆头圆脑,十分精灵,对外头世界充满好奇。

明珍一直没有带纪孝走出过大卫家的大门,明珍害怕外头未知的危险伤害纪孝。

年节的时候大卫也曾劝过明珍,带小小纪孝到维多利亚湾去看烟火表演,明珍只是一径摇头。

那绚烂怒放的烟花,似一缕白光,发出尖锐的啸叫,自地上直入夜空,然后绽放成朵朵美丽的花,还未等一朵散去,另一枚已绽放开来,叫人目眩神迷……

这样的记忆,明珍有过。

彼时她只不过是徽州乡间小路上一个小小少女。

明珍笑一笑,不打算带纪孝去看。

可是到了晚间,明珍还是与家妹一起,抱着小小纪孝,站在庭院当中,指着远天,遥遥观看那绚丽到了极致的烟火。

大卫在一旁看得直笑。

这一家三口,倒也自得其乐。

大卫愿意常常看见明珍露出这样的笑脸来,清甜并且柔润。

可是明珍久矣不见这样放松的笑容,伊总是一副若有所思的颜色。

大卫比任何人都知道,这个女子背上的沉重负担。他有时想冲动地走上去,一把揽住了明珍的肩膊,对她说,“明珍,让我来照顾你一家。”

然则大卫也深深晓得,倘使他这样说了,只不过是促得明珍另谋去处罢了。

她闭锁了自己的感情,任自己的感情世界一片荒芜。

能令明珍那荒芜如同沙漠的心重新葱郁茂盛起来的灌溉者,终究不是他呵。大卫不是不遗憾的。

大卫能做的,只是尽其所能地,提供给明珍一个相对舒适安全的环境,仅此而已。

“明珍,四国已经敦促日本人投降。”还有,似这样,带来最新的消息。

明珍听了这消息,蓦然从手工中抬起头来。

她没有听错?!

大卫眼里有一点点笑意,“是,你没有听错。虽然日本人还是负隅顽抗,不予理睬,拘不投降,可是局势已经向我们倾斜。”

大卫的声音不高,甚至几乎如同耳语,然而听在明珍耳中,简直同惊雷一般。

终于要结束了么?

结束这漫长而艰辛的苦难,结束这血与火的磨折,都要结束了么?!

只是——真的要结束了么?

这些年来,明珍偶有淮闵的消息,约略了解他当年到港,正是为了营救转移一批爱国人士。淮闵等地下工作者,冒着极大的危险,救出了港岛被占领后,滞留在香港的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属八百余人。这八百余人当中,有社会活动家、学者、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大都是国家瑰宝。他们或许是共产党人、或许是左翼人士、或许是民主人士、亦或是国民党人,但是因其爱国与支持抗战的满腔热情别无二致,是以都在营救之列。

明珍不知道淮闵他们究竟冒着怎样的生命危险,在日军严密封锁和日夜搜捕中,安排这八百余人安全撤离,可是明珍知道,彼时日本人以强化治安为名,封锁海面,在交通路口设置岗哨,对过往行人严加盘查,夜晚实行宵禁,贴出布告限令“抗日分子”前往“大日本军报道部”或“地方行政部”报到,否则“格杀勿论”,并在全港分区、分段、挨门逐户大肆搜捕。①

当时如果不是有大卫的一力保证和庇护,明珍等人或恐早已被遣返回上海。而在上海等待他们的,还不知将是怎样的局面。

后来大卫总是在某个日本特务或者汪伪特务被暗杀后,暗示明珍,淮闵还安全。

明珍想,大卫与淮闵之间,一定是有着消息渠道的。

上一篇: 最后的情人节 下一篇: 伊甸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