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之一门四姓(92)

这实在不利于李家坪的和谐健康发展啊。

要知道,他现在可正致力于提升李家坪的人文素质呢。

具体措施就是天气好的时候,他在村里的公共场上给大家讲故事。

本来,这只是他给私塾学生,或者说村里小孩子的福利。

他许诺,如果学生们白天上课学的认真,书读得好,晚上他就给大家讲故事。

一开始,也就是讲讲神话故事。

什么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这些。

引的村里的大小孩子都跑来听,比吃饭还惦记着。

慢慢的,不少大姐大嫂、大叔大婶、大爷大妈也都来听。

后来,他讲故事的树底下都坐不下了,只好转移到了村里场上讲。

他一看,这来的不光是小孩,大人更多。

那咱就顺便给推广一下成语故事吧。

于是在把肚里的神话小故事讲完后,又开始将成语典故。

拔苗助长、悬梁刺股、望梅止渴、叶公好龙……

每天一个,久而久之,还真见成效。

李家坪出去的人,也能脱口而出的用上成语了。

而且,因为他讲故事声情并茂,名声都传到外边去了,居然还有旁边两三个村子的年轻人,天天摸黑儿跑到李家坪来听他讲故事。

沈伯谦一想,这大家的休闲娱乐生活很枯燥啊,文化活动的市场很大嘛。

还有就是,这讲故事的人才也很欠缺呀。

所以,他干脆在李家坪私塾开了个演讲课。

专门培养来学生们的公众表达能力。

还把自己讲过的神话故事、成语典故都整理出来,让他们试讲。

先是在课堂上给老师和同学们讲,锻炼的差不多了,就去村里场上讲。

这个活动一经推出,大受好评。

家家都不甘落后,十分支持自家孩子的演讲事业。

不仅如此,后来村里有不少大人也想参加他这个演讲班。

不是为了上学识字,就是为了锻炼自己说话的本事。

这其中也有一段小插曲,沈伯谦这李家坪演讲小剧场开了小半年的时候。

有次几个学生凑沈家的车去县里卖山货。

在村里天天见还不觉得,一到县里,这几个半大孩子的不同就显现出来了,比同去的几个大人都能干。

人家来看东西买东西,说的头头是道。

比起那几位只知道说价钱的大人可是强上不少,再加上几个人总能十分恰当的夸一夸买主。

这半天卖下来,几个人起码每人多挣了二三十文。

要知道,他们每人一共也就是买个百来文钱,这几个小孩,不得了啊!

这可是眼见的好处啊,他们几个去年上县城,还话都不敢说呢,这才跟沈先生学多久?

个个都成了小先生了!

这回去村里一说,立刻就有人有想法了,这上学咱是年纪大赶不上了。

可这说话,咱总能跟着学学吧?

尤其是里正李思才对此事十分看重,毕竟,这要是教出来,他们李家坪的人出去都能比别村的人高上一头。

沈伯谦倒是无所谓,一群羊是赶,两群羊也是赶,差不太多。

所以,李家坪私塾又多了个编外的演讲班。

沈伯谦开这个班也有锻炼学生的意思在里头,因为这个班名义上是他来带,其实都是那些学生们来讲。

反正都是讲故事嘛!谁说还不一样。

至于这些大人能学到几成,就看他们自己的努力程度了。

毕竟,他们的脾气秉性都差不多已经定型,要彻底改变,可能不大。

但即便如此,不少人在接人待物方面还是有明显改善的。

沈伯谦在李家坪的声望也是越来越高。

他也十分厚道的推出了第一个长篇故事——西游记来回馈广大村民。

虽然书他就看过一次,记得不是很全。

但好的是,电视剧年年洗脑,还是印象十分深刻的。

这真是不得了,隔壁村都拖家带口的来了……

总之,沈伯谦在李家坪的日子是越过越舒心,越过越自在。

平日里,就是教教学生,自己读读书。

家里的事儿根本不用他操心,姥姥姥爷,杨大爷,徐大姑基本全料理了。

姥姥姥爷如今已经彻底把沈家当成自己家了。

沈伯谦为了让二老心安,亲口许诺,等他娶妻生子,必定过继一个孩子到陈家名下。

这下子,老两口彻底没了会陈家坳的想法,安安稳稳的住了下来。

而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徐大姑跟杨大爷认了干亲。

做了杨大爷干女儿的徐大姑,待杨风和杨小妹跟自己孩子也差不多了。

当然,这期间刘近南也不时的回来找他讨教棉纺工具的一些原理。

不过一年过去了,这段时间他来的越来越少。

但捎信儿给他的频率却越来越高。

所以沈伯谦对刘家布庄的发展也十分了解,知道他们做成了这个,做成了那个。

织出了这个花色,试出了那个花色。

也知道,刘家推出的第一批三棱布和蓝印花布,口碑销路双赢。

一上市就销售一空。

上次来送信的赵福说,如今都有外地商行直接住在青州刘家大宅附近,就等着拿货。

三棱布和印花布都已经被预定到明年年尾了!

这倒不不出乎沈伯谦的预料。

毕竟当年黄道婆凭着一己之力,改进棉纺技术,让“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

甚至在她去世以后,她所在的松江府也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

所有才有松江布“衣被天下”的美称。

如今刘家的优势更盛于她,成就自然也不会低到哪儿去。

这还只是个开始呢。

想到这里,沈伯谦不由得发起愁来,这棉纺自己又有了三成利,根本没地方花呀。

想了很久,沈伯谦觉得还是听刘伯伯的,就买地嘛!

做个大地主,多好。

钱这个东西,多了就是个数,没啥实际用处。

至于沈家父子的秘密,沈伯谦真是要放弃了,这山上种的果树都开花了,他想找的东西还每个影子呢。

也许根本就是自己多心,沈伯谦也懒得想那么多。

还是过好每一天要紧,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

大姨、二姨家的表哥也先后成婚,他因为带着孝,就没去喝酒,只是随了礼。

江七和谭四好像联系上了什么人,也日益紧张起来。

听杨风说,谭四就不说了,武学造诣一日千里,就连江七也是分毫不敢懈怠。

搞的杨风哪天不把自己累个半死,就觉得做错了什么事儿似的。

不过,这件事沈伯谦早跟他们有言在先。

他们的一切恩怨不得招来李家坪,元宝镇都不能进!

所以,他们三天两头的就要往清水县跑,沈伯谦顺便就把采购和卖山货的事儿交给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