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寒门天骄(科举)(368)

作者: 銮音 阅读记录

萧景曜打趣他,“看你这样,这营生可不止糊口吧?”

人到中年,都有些富态了呢。这年头儿,富态可不是一般百姓能有的体型。

对方爽朗一笑,乐呵呵点头,“小人烤东西的手艺也不错,这些鱼虾都是从海里捞出来的,不用自己花钱。一天天的,也攒下了不少银子,这不,已经将大孙子送进私塾念书去了!”

“哦哟,这可了不得。供个读书人可不容易。”荣王探了个脑袋过来,眼巴巴盯着大汉手里正在烤的小鱼,“本王听一些当兵的说,他们举全家之力都供不起一个读书人。”

萧景曜诧异,没想到荣王竟然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荣王却扭头看向萧景曜,正好对上萧景曜惊讶的视线,认真笑道:“萧大人确实造福了一方百姓。”

康王也点了点头。

萧景曜也是一笑,“这不过是臣分内之事罢了。”

其他官员忍不住吐槽,萧总督你是不是对“分内之事”有什么误解?除了你之外,哪个总督有这样的本事,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让百姓们脱贫致富?

福安县的百姓们确实受益良多,尤其是临近港口的百姓,随便来摆个摊都能给家里添一笔进账。哪怕不临港口的,因为前来福安县的人员太多,同样带动了福安县的经济,各种消费瞬间就上去了。尤其是衣食住行这四个大项,和没建港口之前的数据对比,简直是飞升。

也正是有了福安县的情况做对比,闵州境内脑子灵活的父母官已经意识到了吸引外来人口前来游玩,对当地的经济能起到促进作用。

都不用萧景曜提,福安县隔壁的县就已经打出了“青帝故里,世外桃源”的名号,吸引着福安港口的商贾们去隔壁游玩。

萧景曜听了后当即抚掌大笑,闵州果然还是有人才的!

经济好起来,百姓们的生活水平才能跟着提高。

萧景曜还让隔壁县的县令写了份心得总结,在闵州官员聚在一起时,狠狠夸了对方一通。

不用说,现在闵州各地的县也开始卷了起来,各个县的县令回去后都开始翻县志,看看他们县有没有什么吸引人前来游玩的地方。

萧景曜感到很是欣慰。

康王和荣王等人登上蒸汽船,萧景曜站在码头上,静静地看着船身慢慢成为一个个小黑点,心情一时间激荡不已,又带了点些微的泪意。

不管西方现在处于什么时代,大航海时代,大齐没有掉队!

萧景曜目送着使臣团的船离去,感觉自己见证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不过萧景曜也就感慨这一瞬,很快就收拾好了心情,要准备进京一事。

快到年底了,大齐规定,各地总督在年底时必须回京述职。

闵州离京城路途遥远,萧景曜现在就该准备起来,算好日子进京。

第105章

地方官进京, 都是前去拜码头的。以往萧景曜在京城时,也没少收到地方官员递上的拜帖,门房更是不知道推拒了多少礼物。全都是地方官员从地方上带来的特产, 其中有没有夹杂着别的东西,萧景曜没有收,便不得而知。

反正萧景曜闭门不见客, 平时被福王薅羊毛薅得够呛,让成为资本家多年的萧景曜感受到了打工人的不易。哪位打工人下班后还想再见同事的?

反正萧景曜不想见。

哪怕对方是来给他送礼的, 萧景曜也不想见。

这种风气已经有了,萧景曜管不了别人, 却能管得了自己。

更何况萧景曜帝宠加身, 哪怕正宁帝再宽和, 萧景曜也不能和官员们往来太过密切, 到时候大半个朝廷都是自己人, 皇帝就该担心自己屁股底下的龙椅坐得稳不稳了。

是以别看萧景曜在京城时风光无限, 实则并没结交到什么至交好友。这也是他自己有意为之,封建官场比商场的竞争还激烈, 一不留神就得抱着自己一户口本去见阎王, 萧景曜简单把同僚当做同事看待,不说和对方交情多深,别让对方背地里捅刀子就行。

对于萧景曜来说,那些都是没必要的社交。看地方官员卑微赔笑讨好他,对他阿谀奉承,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和福王怼一场。虽然福王总惦记着薅萧景曜羊毛, 但萧景曜和他待着还挺自在。还有胡阁老等人,大家相处起来氛围都极为愉快。再不行还能去翰林院转一转, 多少新生小羊正在慢慢长成肥羊的模样,就等着萧景曜去薅羊毛呢。

反正福王薅萧景曜羊毛,萧景曜就去薅新科进士的羊毛。一轮轮羊毛薅下来,萧景曜必不是那个只能被薅的人!

其他人被薅的也挺高兴。官场有活干证明上峰看好你,真的什么都不干,那估计这辈子就一眼望到头了。对于想躺平的人来说是神仙工作,但对于怀着雄心壮志踏进官场的人来说,那就是郁郁不得志的酷刑。

新科进士正是春风得意之际,一心想要养老的还是少数,最好被薅羊毛的人选。

萧景曜得了空偶尔也去翰林院逛一圈,有时候还会给庶吉士们讲一讲新学。没办法,在这个领域,论及知识面的广度,还得是萧景曜。

尤其是新科进士和苦逼的皇太孙一样,在庶常馆的课业中,除了原先要学的儒家经典之外,还要学新学中的数理化。那可真是要了某些纯文科生的命了,图表数据真是看不了一点,算来算去更是脑袋要爆炸。

但是还得硬着头皮学,不然三年后庶常馆散馆,考核要是不合格,庶吉士们还得留馆,根本没办法当官。

京城居大不易,庶吉士本来就没有俸禄,再这么一蹉跎,那怕是得在饿死的边缘来回徘徊。

萧景曜离京之前,十分看好新任状元沈意之,一开始在当会试考官的时候就见猎心喜,觉得对方是个不得多得的懂经济学的人才,后来在翰林院,萧景曜也和沈意之有过几次接触。都是沈意之跑来请教萧景曜一些有关经济方面的知识。

萧景曜一眼就看出来这位也是个文理天赋都点亮了的学神级人物。好像考完科举拿到状元对他而言,就是完成了一个任务,对庶常馆中其他儒学课业也没多大的热情,偏生对数学和经济方面的内容情有独钟。

原本沈意之就十分钦佩萧景曜,得知会试那道有关经济方面的题是萧景曜出的后,沈意之对萧景曜就更推崇了。再请教萧景曜几个困惑了他许久的经济方面的问题,萧景曜成功收获迷弟一枚。

这次萧景曜在闵州搞的新商税,沈意之想方设法弄了一本原册,特地写信过来请教萧景曜一些不明白之处。

那套复杂的算法,没有人讲解,光靠自己看,那确实容易达成“每个字都认识,合在一起后的句子没一个能看懂”的成就。

萧景曜好不容易碰上一个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家伙,心下也很是高兴。在士农工商阶级分明的古代,想碰上个懂经济学的读书人,那真是比碰上大熊猫的概率还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