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该,都是她自找的。】
唐诗看到才几天奶嬷嬷就变得蓬头垢面,浑身邋遢,连几件衣服都被人抢走后,直呼过瘾。至于薛弘,他倒是想回薛家呢,可找上门就被家丁给打了一顿,差点将他的腿打断,他赶紧跑了,再也不敢去找薛家。
但他又没吃过苦,没什么求生技能,做工都没人要他,最后干脆沦为了小偷和乞丐,到处偷鸡摸狗找吃的,偷不到就跟乞丐去酒楼后面的泔水里找吃的。
最后祖孙也算是殊途同归了。
唐诗吃完这个瓜,时间一晃就到了二月,天气暖和了许多,春闱也开始了。
这是天衡帝登基以来第一次会试,朝廷格外重视,二月初九,第一场考试开始,下了早朝后,天衡帝还特意将礼部尚书谭元清叫了过来询问考试的情况。
谭元清表示一切顺利,天衡帝很满意。
到了会试第二场,也就是正月十二,天衡帝决定微服私访去视察一番,以示重视。
唐诗一听说能出宫就眼巴巴地看着天衡帝。
上次看了大臣们写给天衡帝的奏折还有那些诙谐的批复,唐诗胆子大了许多,皇帝也是人,处久了也没那么可怕。
而且这段时间她呆在承乾宫近身伺候虽然也看天衡帝发了好几回火,可都是事出有因,没有随便砍人脑袋。
所以她大起胆子偷偷拽了拽皇帝的衣服。
天衡帝感觉衣服下摆被人扯了扯,扭头便对上唐诗灿烂讨好的笑容,不用说他便明白她心里在想什么。
“想出宫?”
唐诗猛点头,眼睛发亮:“皇上,您身边需要人伺候吧?”
天衡帝揉了一下她的脑袋:“跟上。”
唐诗连忙欢喜地点头:“多谢皇上。”
除了唐诗和广全,自然还带了好些乔装的侍卫,此外还有谭元清等几名礼部的官员陪同。
会试是在贡院举行。
从正月初八开始,贡院周遭就已经清理过了一遍,并派了士兵驻守,闲杂人等不得靠近,更不能进出。
他们到了之后,天衡帝并没有进去,而是在考场外面往里扫视了一圈。
唐诗也看到了,古代的考场很简陋,每个考生一个小青砖砌的隔断,叫号房。每个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一个成年人躺下都困难,可考生要在里面呆好几天,想方便就在恭桶里解决,饿了就吃点馒头大饼咸菜喝点水,困了晚上就在里面睡觉。
这环境可真够艰苦的。
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考中进士,大多都是才华出众,心智坚毅之辈。
唐诗很佩服,走路都很小声,生怕打扰了这些专心致志答题的考生。
“皇上,您要进去看看吗?若这些考生知道皇上光临,必然十分欣喜。”谭元清恭敬地说。
天衡帝看了唐诗一眼,摆手:“不用了,走吧。”
他们刚一转身,便有两名看起来四十出头的考生提前交了卷出来,在贡院门口看到谭元清一行人,他们连忙行礼:“学生见过大人。”
唐诗相当意外。
【哇塞,提前交卷?高考的时候我做完了都不敢走,又从头到尾把卷子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又一遍,尤其是拿不准的地方。这两人莫非是什么牛叉的学神?】
毕竟他们这考试可比高考的意义更重大。
高考没发挥好,明年后年还可以再来。他们可是要足足等三年。
瓜瓜:【当然不是。这两人就是学渣老油条,考了一辈子都还没考上,这次是因为他们提前搞到了试题。】
唐诗两眼瞪得溜圆:【莫非官府有人泄题?哪个官员这么大胆,为了钱不要脑袋了?】
瓜瓜:【那倒没有,他不是故意的,到现在他都还不知道自己泄了题。】
唐诗来了兴趣:【我看看。】
谭元清顿时面如死灰,他身边一众礼部的官员也在心里直呼完了完了。
第054章
倒是天衡帝一脸淡然, 还有心情问他们:“你二人提前交卷,可是对这一场考试成竹在胸?”
两人正月初九那日远远的见过谭元清一次,并不认识天衡帝。
但两人也不傻, 能跟谭元清这个礼部尚书走在一块儿的, 必定是达官贵人,若能攀附上上这位贵人, 以后仕途必定更顺畅。
会试每三年一次,每次录取数百人。
这么多人,除了表现得特别优异,被皇帝青睐赏识或者家里有门路的,其余绝大部分进士还不是得从七品知县做起。而且哪怕是知县,也有好赖之分,没点门路又不会钻营的, 被分派去那些偏远之地,这辈子都难出头了。
他们俩就是因为看到了这群官员出现在考场外, 感觉机会来了, 特意提前交了卷, 过来套近乎的。
如今对方主动考试的事, 他们哪能错过这个机会。
“回大人,成竹在胸谈不上,不过学生苦读三十载,对各种书经先贤之作熟读于心,加之此次时来运转,考题正是学生所擅长的,因此提前答完了卷。”胖一些的嘴上说着谦虚的话, 实则是在夸赞自己。
旁边那家伙也不甘人后,拱手道:“回大人, 学生已提笔写出心中所想,既已答完,又何必耽于考场?”
好生狂妄。
要不是已经知道了这两个家伙的底细,单看他们这副自信满满的样子,可能还会真的以为他们俩是什么才学出众的大才子,必定金榜题名。
天衡帝嘴角微勾,只是笑意不达眼底:“是吗?二位既已答完了卷,不若去道署坐坐。”
所谓道署就是监试道署,在考场隔壁,是考官暂歇之所。
这可是难得的刷脸机会,两人焉能错过,忙拱手道:“学生乐意之至。”
谭元清看这二人一脸欣喜,完全不知大祸临头的样子,冷冷一笑,给礼部员外郎甄嘉言递了一记眼色。
“大人这边请。”甄嘉言将天衡帝一行给迎进了监试道署,然后不动声色地退了出去,去调取这二人的资料。
谭元清则出面邀请大家坐下,然后主动问起了二人的情况,很快便搞明白了这两人的身份。
这两人分别叫戚值和胡韶峰,年过四十,江南人氏,七年前考中举人,这是他们第三次参加会试。
在谭元清一行官员面前,两人都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
很明显,他们打探过考官甚至是谭元清这个礼部尚书的喜好。
戚值开口便是:“听闻谭大人最擅诗词,学生不才,去年在几位友人的相助下出了一本诗集,改日送到大人府上,烦请大人指点一二。”
他这明显是想跟谭元清拉上长期关系。
打着求指点的名义送诗集,回头谭元清批注了,他又以道谢为名登门拜访送礼,这一来二去不就熟了吗?
胡韶峰也不甘落后,拱手说:“听闻谭大人除了诗词,书法也是一绝,正巧学生也好书法,家父曾花重金为学生寻了一本颜真卿的摹本,只是学生一直不得要领,改日携字帖上门还请大人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