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十年代旺家小媳妇(227)+番外

想象中冯亮的未来,做名师,当作家,这小子肚里有文墨,说不定还真能混成个有些名气的文豪。

然后谁也没料想到,冯亮的人生道路,忽然就来了个急拐弯……

暑假还没开学,冯亮自己回来说,县里缺一个做文字工作的秘书,组织考察想调他过去,找他谈话了。

起初有些意外,想想却也正常,他毕竟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中文系本科,单凭这些去政府办做个秘书也绰绰有余了。尤其县里选上他的原因,说是有领导点名,小伙子还在国家级文学杂志发表小说,省报都发表过文章,笔杆子耍得好,文采斐然啊。

家里知道后自然高兴,于是哥几个买酒炒菜,又给他庆祝了一回。

“啥时候过去?”冯东问。

“调动手续办好就过去,下个月上班吧。”冯亮说。那年代教育口和政府人事体制管得没那么死,允许跨界调动,不过办手续也需要一定程序。

别人看来是大好机会,其实说实话,他还是有些犹豫的,政府机关和学校,毕竟是两个模式,他这样的人,就算呆在学校,也肯定能干出一番作为来。不过这次调动在别人眼里简直是交了好运,对他个人的发展来说,也是个好选择。

“我觉着,你小子去政府机关比当老师合适。”杨边疆笑,这小子鬼心眼子多,他那个性子当个勤勉教书的老师,真有些屈才了。

二伯娘给他们端上一盘菜,同时传达她刚听到的新说法:“冯亮啊,村里人说,你要调去县里当官了,好多人恭喜我呢。”

“哈,妈,人家就是调我去当个写稿子写材料的秘书,算什么当官呀,你可别听人瞎忽悠。”

“秘书不是官啊?”

“不是,就是写写材料什么的,你没听说吗,秘书不带长,放屁也不响。”冯亮逗趣的一说,几个人不禁都哈哈笑起来。

二伯娘却当真了,便有些不乐意了,她那个性子,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在学校不也挺好的吗。于是很认真地说:“哎呦,那你去干啥呀,要不别去了,我看咱在学校当老师也挺好的,咱说个话还有人听呢。”

“妈,这是上边调动,哪里是我说了算的。妈你放心,你儿子干啥也都能干好。”冯亮笑。

“二哥,还有个事跟你商量,你跟小胭,打算啥时候结婚呢?”冯亮摸摸鼻子,问得有些不好意思。

农村的老传统,长幼有序,二哥不结婚,他当弟弟的不好越过去先结,可他如今调去县政府,离未婚妻曹晓晶就远了,两人都上班,见面机会怕也少了,单身汉生活很不方便,再说了,恋爱中的两个年轻人在一起,免不了亲亲热热粘粘糊糊……简而言之,冯亮想早点儿结婚娶媳妇了。

可看看冯东,养小媳妇还养出乐趣来了,真不知道这两人想啥呢,房间挨着门,就隔了一道墙,整天粘在一起,居然一点儿也没有急着结婚的意思。

冯亮觉着他摊上这一对二哥二嫂也是搞笑,怎么他俩的事情,人家自己不急,为什么着急的总是他?

第129章 喜临门

冯东好好地养大小媳妇,自得其乐呢。

两人订婚后, 小胭辞了工具厂的工作, 跑回家跟他一起种果树, 你栽树来我浇水,两人可以说形影不离。

二伯娘对两个儿子啥时候结婚真挺无所谓,随他们自己决定, 二伯娘已经有两个孙子了, 也不急着“抱孙子”之类的想法。反正冯东跟小胭整天在一块,结不结婚真的就是小胭换个房间睡觉的差别,儿子愿意把小媳妇当妹子养多养几年,他乐意就行。冯亮呢,他反正年前定的婚,两个年轻人感情很热乎,原本好像也不急着结婚, 啥时候结婚随他们自己。

爹妈没催婚, 冯东没想到被弟弟催婚了。

想想可也是, 他就算不急,可他这当哥的拦在前边, 人家冯亮急着结婚呀,他一个人在县城工作, 单身汉的日子可不舒服, 早早地把曹晓晶娶回家, 小夫妻互相照应, 生活上也方便。

“主要是没结婚我就只能住宿舍、吃食堂, 不结婚人家不给我分房……”冯亮嘿嘿笑,“食堂可真是吃够了,还多花钱,单身宿舍,洗个衣裳都不方便。”

好像理由很充分啊。

冯东当时抬抬眼皮,竟没搭理他。冯亮免不了有些哀怨,二哥自己每天守着小媳妇,吃喝穿用小胭都给他弄好好的,咋这么没有同情心呀。

结果第二天早上吃饭,冯东忽然跟二伯和二伯娘说,他考虑了一下,家里同意的话,他打算秋收后结婚。

他考虑了?冯亮心说,昨晚说时没反应,今早忽然就考虑好了,分明是昨儿晚上去跟小媳妇商量了。

于是二伯娘忙去找人算吉日,定在了农历十一月初九,秋收忙完了天也不算冷。冯亮一听,没隔几天,就跟家里说他自己选的吉日,也不必查什么老黄历了,定在元旦节。

二伯娘一听,赶紧翻翻日历一看,元旦节是腊月初七,这一算,兄弟俩婚礼间隔还不到一个月,这会子都农历六月份了。

关于结婚事宜,一商量,冯东还想把三间老房子翻建成瓦房,不然俩兄弟结婚也不好看,本来嘛开春时候就有打算翻建,可开春他忙着种果树,没抽开工夫啊。

冯亮挺赞成他的提议,兄弟三个都能成家立业了,老房子翻建成新瓦房,不光是面子问题,一家人住着也舒服。

于是决定赶在喜事之前翻建新房,期间家里还有好几亩庄稼要秋收冬藏,一家人顿时忙翻天了。

紧赶慢赶先盖新房,三间低矮破旧据说比冯海年龄还大几岁的茅草房,算算还是解放前爷爷留下的传家宝呢,半天工夫夷为平地,砖瓦木材进场,千头万绪忙了一个多月,终于赶在收花生之前把新瓦房建好了。

一边收拾房子,准备喜事,一边还要收花生、豆子和玉米,一路忙下来,地瓜收进家,挖好地窖储存好了,冯东和小胭的婚礼也赶到跟前了。

二伯娘:哎呦可忙死我了。不过老夫妻俩忙却充实,整天忙得乐呵呵的。

冯荞在这个过程中几乎也帮不上什么忙,杨边疆却跟着挺忙活,冯东盖房子结婚,他这个做木工的发小和妹夫当然闲不着,还一副“我有经验”的样子帮着张罗出主意。比如:

“冯东,这个五斗橱你可不要做了,马上就落后了,做一套新时兴的组合衣柜吧。”

“桌子不要买这种,我结婚的时候买了,当时还觉得好来着,冯荞现在嫌它粗老笨重,我都打算换掉了。”

冯荞:就你经验多,结婚的经验有了也就没用了,合着都拿来用到冯东身上了。

杨边疆一边给铁哥们帮忙,一边自己厂里越来越忙,也不知怎么的,他一开始主要做各种小工具,最初其实也就是个家庭作坊罢了,后来有城里的建筑公司找上门合作,开始做各种建筑模板和专业工具。现在这方面的生意越来越多,都是大宗订单,赚钱啊,于是他索性渐渐淘汰了赚钱少、订货零碎的小工具,开始专门做建筑行业的木工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