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综同人)[综]和古代名人同在(198)

“你是说这涮羊肉陛下赏赐了不少大臣?”

“冬日吃羊肉不稀奇,可这时不时的来一下……”

“等等,行了,你们回去吧,给,这是二两,记着,闭紧嘴巴。”

几个人刚问了几个人,心思慢的脑子里还全是浆糊呢,其中一个小旗已经有些反应过来了,忙不迭的掏出钱打发了那几个青皮,随即拉着这几个交好的去了同伙中家中就独身一个的家里。

人刚走进院子,门才关上,那个脑子最慢的已经反映过来了,一边瞪大眼睛,一边半捂着嘴,低声说道:

“我明白了……这是引着人往北面贩羊啊。可,这事儿能多大?就是京城都是吃涮羊肉的,这一个冬天能耗费多少只羊?”

“明白,你明白个屁,你个猪脑子。你不想想,这是单单只有京城?京城皇帝都爱吃,还弄得大臣们都吃,那边上其他省份呢?南面的人家呢?即使南面传过去慢一些,可就这长江以北的地界,若是都爱吃这一口,哪怕是跟风,一个月每家吃上一次,那需要多少只羊?而若是数量大了,那北面的人知道羊卖钱,还是卖好价钱,他们会怎么做?会不会多养羊?少养别的?少的会是什么?牛,咱们常年收,那少的就只有马了。那马少了代表了啥?”

“你啊,想的还是少了,不单单是这个,阿玉说的,不确定的,估计是这方面,可那个羊毛……我总觉得,冲着的不是外头,而是内里。你们想,若是交易的多了,挣得多了,那往北面去的商户肯定也多了。而这些人……常言说,强龙不压地头蛇,去了那么多人,那山/西,陕/西往常做北面买卖的会怎么想?就是再客气,这纠纷肯定免不了,更不用说去的还不定是哪个大人家的亲戚了,这干练到朝官,那这针尖对麦芒的,事儿能成啥样?朝官那些不说,北面的是个什么货色我们还不清楚?暗地里那龌龊事儿多了去了,干的掉脑袋的事儿,也不是一桩两桩,到时候又会是什么情况?”

看,果然是人精子吧,虽然没往互市上想,可他们已经隐隐的察觉到了这布局的大小,能想到影响蒙古饲养比例的,这绝对是有大局观的,而想到皇帝只怕是要对那边几个走私的商户下手了的那个,也妥妥是个经济学的高手。果然是高手在民间吗?

当然,若是以往,他们脑子也没那么快,可这不是,近几年替皇帝抄家什么的活计做的多了嘛,忍不住就往皇帝薅羊毛的事儿上想了呗。从这个角度来说,万历皇帝绝对有可能提早一二百年,顶替雍正,成为抄家皇帝第一人。

“嘶,要这么说,这事儿……果然是不小啊,怪不得阿玉都不敢直说了。只是他是怎么知道的?这几年我瞧着阿玉是越发的了不得了,这消息灵通的,你们细想,是不是每一次都好像卡着皇家的路子在走?这后头……”

“他才几岁?如今已然是百户了,你说他是个什么本事吧,反正我们靠着他,不会吃亏。”

“对,赶紧的,多搜集点东西,到时候若是能干的漂亮,一股拿下,那咱们这可就挣了大脸了……”

阿玉的消息散的不错,不但是多了几个尽心尽职帮着挖坑的,顺带的,在锦衣卫同僚属下眼里,这神秘感也营造出来了,这对于年级还小,压制年级大的属下有点不顺手的阿玉来说,真是个相当不错的助力。为将来从经历司出来,重新执掌实权打下了基础。所谓走一步看三步,呵呵,阿玉这样的老鸟,走一步看十步都不嫌多的对吧!

第135章 当个合格的锦衣卫32

世界上的事儿, 只要有第二个人知道,那就怎么也成为不了秘密。像是阿玉这样偷偷的透露点苗头出去,呵呵, 那些听到的即使是锦衣卫, 也一样是寻常人, 有亲友故旧, 有兄弟同僚的,你透露一二,我透露一二,不过是几日的功夫,盯上那一片的眼睛都多了最起码三五倍。就这还是锦衣卫从小接受过保密训练下意识的不往外透露的结果了,若非如此, 这投注在那边的眼睛估计都能直接让他们自燃了。

而有了这么些眼睛盯着, 你们说, 这还有什么事儿是查不出来的?如今这锦衣卫和东厂在盯人寻辫子的事儿上,那比以往积极性可是高了不知道多少倍。为啥?因为皇帝对于那些官员不信任, 所以凡是事关银子的事儿, 就找上这两家,让他们相互监督着收钱。而这抄家……即使再怎么清廉, 也是有潜规则的,负责干活的不说三成的辛苦银子和铁打的没差, 妥妥能大家分润一二。就是那些被抄家带走的人身上的零碎饰物,随身荷包这类雁过拔毛来那么一下,也绝对是比不错的收入。

在这样的情况下, 你说,当他们接到又要监视清查某某某家的时候那是个啥心态?两眼放光,和土匪逮到了肥羊一样的蠢蠢欲动或许是最好的形容词了。若是再加上这京城某些渠道传出来的一些消息……这行动力高的,妥妥可能参与进去分润一笔的当地锦衣卫千户百户之流,那是立马自己贴钱,发动了不少暗探往那一个个的宅子里去,就差没把耗子洞都摸清楚了。

然而他们这样那样的操作,却没能在第一时间就享受到成果。万历皇帝或许真的是抄家抄出经验来了,这操作手法都变得细腻了不少。像是这边境走私商户的事儿,他一上来愣是啥动作都没有。而是先和边军的人说要在边境划一块相互交易的地方。

要在边境正是开启交易?这个事儿万历做起来那是相当的有底气,毕竟这个时候戚继光还活着,虽然万历十年的时候,因为张居正的死,犯了小人曾被一度贬到了广州,可这不是阿玉出现了嘛,这不是人张居正留下的老班底又被重用了嘛,所以人戚继光也回到了北方,虽然不再是以往的喜峰口一代,可也依然有相当大的震慑力。

当然即使他不回来,人留下的戚家军还当地驻守的将领这会儿一个个的也还正是当用的时候,再加上养寇自重的李成梁也在北面正威风,□□哈赤还刚统一了女真,蒙古这会儿又四分五裂,各部落相互争夺权柄,自相残杀正忙乎。这么一来从总体上看,北面的外部环境其实这会儿还是相当的轻松地,最起码在萨尔浒之战前,大明靠着威慑就已经足够自保。

所以喽,当时西北外族将领也依然存在,还不少。九边各地和蒙古等部落虽小摩擦不断,小战争也常有,可相互交易也确实零星存在。或者说,若非是这样的政治环境,那些商户一开始也没有那么大的胆子,敢做走私的事儿对吧,资敌什么的,要突破这个心理底线,一般人在打的你死我活的敌对情况下,还真是做不到。

在这样的局面下,朝廷露出想要建立一个正轨的交易地点的倾向,别说是边军觉得可以,就是北面的蒙古各部也觉得相当的不错,甚至不少人离得近的小部落还一听到的消息就凑过来帮忙搭建---嗯,刚开始就筑城什么的,看着有点打眼,再说了谁知道皇帝会不会变卦对吧,所以一开始真的,就是栅栏一样的围栏圈个地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