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综同人)[综]和古代名人同在(236)

名士?上山?这是学诸葛亮、司马徽他们卖隐世高人的人设?这人设如今还有市场?或许也有可能吧,不然这竹林七贤是怎么出名的对吧。养望这个事情,文人做起来还是挺有经验的。不管是不是名师,有了这么一出,十有八九以后都能混的不错。可惜了,会嵇山好像不出什么名士啊!

等等,他好像突然发觉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嵇康生于魏文帝黄初五年(224年),这个没错。其祖先本姓奚,住在会稽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这个也没错。

可按照记载,其曾祖父后为躲避仇家,迁徙到谯国的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并因为遥寄祖地,故而改姓为嵇。擦擦擦,人家早就不在会嵇山一代了,那你说,公司把他送到这里到底想干啥?

嵇康的父亲嵇昭,字子远,在曹魏那可是官至治书侍御史的。他家兄长嵇喜,以秀才身份从军,后成为了司马攸的司马,是晋朝齐王一脉的谋士……作为敌对国士族,远开八只脚的阿玉,想要和嵇康攀个交情都都觉得遥远,你说,这任务可咋办?还《广陵散》呢,想要见到人只能遥望好不!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作为234年穿过来的他,30年的停留,最多也就能活到264年,而嵇康是啥时候死的?历史记载那是263年,四十岁的档口,在刑场上奏响了《广陵散》绝唱。只差一年,根据改良后基本病死的概率,那时候他时间怎么够?

就是想提前,都不怎么靠谱。毕竟根据嵇康死前的话来看,当时曲谱都没来得及传出去,你说他是啥时候作的?即使流传速度再慢,这曲子估计创作出来的时间,也不会超过两年。这么一来……在想想,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定都洛阳,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阿玉只有一个感觉,为啥我在东吴?-蓝瘦,香菇!

就目前来看,除非他偷渡到对面国家去,而且还要在260年这个关口,尽力抢在第一时间拿到曲谱,不然这想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几乎是零啊!什么时候开始公司居然也能这么不靠谱了?

可惜再怎么不靠谱,如今阿玉也没法子了,人来都来了,还能重新来过不成?所以只能寻别的法子。比如想法子将嵇康引过来?所谓“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人穆罕默德都懂的变通,他还能不懂?至于怎么引,什么法子引,引来以后怎么保证一定能将《广陵散》给创作出来……这个就以后再说吧,这会儿还是赶紧的运东西回去要紧,看看他那同学看着他脸色变来变去的都快以为他成了神经病了。

“会嵇山虽是世代的祭禹圣地,却不是什么文风鼎盛的好去处,倒是道人更常见些,可如今这道家……想要在这附近求学只怕是难了。”

“咦,你不说我还不觉得,这附近确实文风弱了些,哎,若是这么算起来,中原腹地的学子可就有福了,名山名师相得益彰,这是何等的机缘。”

“中原啊……若是这么说,若非始皇南征,筚路蓝缕,咱们这一片,只怕还是属于百越泽国,荒芜之地。别说文风,连文字都……”

“切不可胡说,秦王残暴,秦大郎,你越发的肆意了……”

好吧,不说,谁让这个定论是政治正确呢。即使汉朝已经覆灭,被延续了几百年的政治正确依然在发挥作用,最起码在儒家眼中,这不单是政治正确,还是立场正确对吧,他懂得。如今虽不以言论罪,可这时代没道理可讲,还是小心为上。

或许阿玉该庆幸自家脸部肌肉控制的不错,脑子动的也快,不然这一次两次的不是走神就是变脸,这同学分分钟和他友尽。看看,这又想远了不是!也不知是不是采买完成的太好,让他精神太过放松的缘故,脑子总是开着小差。

“是是是,是我嘴快了,多谢你提醒。不过……如今大汉已成往事,天下谁属尚未可知,以后又会是什么说法……真不好说了。或许,青史记载自有后人评说。”

“青史……”

好在他总能圆回来,好在这会儿想远的不只是他,还有他的同学。看看,虽说嘴上说着正确的话,还义正言辞的纠正了阿玉,可眼神……透过那历史的迷雾,他似乎也在反省以往的认知?或许吧,本就不是什么无知迂腐的,从阿玉的话中有所领悟也是常理。

对了,忘了说,他同学姓阚,乃是东吴中书令阚泽的族人,早年,或者说父祖辈原都是务农的寒门,因阚泽一人,而全族显贵。这或许是乱世唯一让人觉得欣慰的地方。固有的阶级被颠覆,底层的人也能拥有出人头地的契机……

作者有话要说:一、关于度量衡:

长度:

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1里=300步,1步=6尺

1引=2310厘米,1丈=231厘米,1尺=23.1厘米,1寸=2.31厘米,1分=0.231厘米

1里=416.1米,1步=138.7厘米

重量:

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1石=30000克,1钧=7500克,1斤=250克,1两=15.6克,1铢=0.65克

容积:

1斛(石)=10斗,1斗=10升,1升=10合

1合=2龠,1龠=5撮,1撮=4圭

1斛=20000毫升,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

1龠=10毫升,1撮=2毫升,1圭=0.5毫升

1石谷子=18公斤,1石小麦=20公斤,1石稻=15公斤,一石豆=20公斤

粗米加工率0.6,精米为0.5

面积:

1小亩=100步=192.318㎡=0.417大亩=0.288市亩

1大亩=240步=461.564㎡=2.4小亩=0.692市亩

1市亩=666.667㎡=1.445大亩=3.46小亩

?

二、关于物价

汉时的物价变化很大,尤其是粮价,目前已知的石粮价有30钱、60钱、110钱、500钱等等,有时数万或数十万钱。本书采用的是网上比较流行的一份物价表,算是初始值吧。

?

贵金属:

金一斤=6500~15000钱(国家牌价是10000钱)

银一斤=2000~3500钱

?

田地房宅:

膏腴良田=亩/1~1·2万钱

中等土地=亩/1000~4000钱

边塞、荒漠、贫瘠土地=亩/100~300钱

豪华房宅=座/百万钱以上

较好房宅=座/4~17万钱

普通房宅=座/1~3万钱

劣贱房宅=座/3000~5000钱

?

食物类:

主食:

1石=1斛

粱米(优良小米)=石/400钱左右

黍米(黄米)=石/300钱左右

大麦=石/220钱左右

粟米(小米)=石/220钱左右

谷=石/220钱左右

豆豉=石/500钱左右

10斤肉≈1石谷(有记载10斤肉合1石谷的价格)

副食:

醇酒=斗/50钱

米酒=斗/30钱

行酒=斗/10钱

饼=册/30~50钱

牛肉=斤/20钱

猪、羊肉=斤/14~16钱

盐=石/800钱

1个人上酒食店吃一顿便饭=30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