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知青女配(158)

天擦亮时,两人解决了早饭,把养殖处大门挂上锁头,骑着车去拜年了。

他们先去老营长那里拜了拜,得到两个大红包,外加自行车换成吉普车,老营长大手一挥,车子借给他们,今天随便玩去吧。

彭敬业开车先把自行车送回养殖处,然后带着江秋月去县城游荡了一圈。

初一这天,县城里的国营店铺都关门了,然而街上人却不少,有的是县城里的职工,过年没事出来转转,有的像江秋月他们一样,从周边近的地方过来县城逛逛。

最近风气宽松,上头态度暧昧,人一多起来,不到半晌午,街道上陆陆续续多了几个挎着篮子的小孩儿,小声问着路人在卖自家做的吃食。

毕竟政策上还没什么改变,像后世那种卖小吃的摊子是没有的,有那想挣点小钱补贴家用的,就会偷偷让自家孩子拎着篮子出来挨个问着卖,不敢大声张扬。

要搁平时,他们连这么干都不敢,年后这几天几乎所有人都休息了,即使有人起歪心思去举报了也没人受理,才让他们瞅空子趁机赚点钱花。

江秋月碰到一个卖香米糕的小孩子,才七八岁,提着一只干净的竹篮子,上面盖着毛巾,里面的米糕还是热腾腾的。

小家伙穿的不多,裸露在外的手脚腕子冻的通红,被其他大孩子挤到一处街角,睁着俩大眼,期盼地看着来往游玩的人群。

吉普车行驶而过时,江秋月让彭敬业停一停,下车把小男孩手上的香米糕买了大半下来,拿自己带的袋子装好,按照价钱给了粮票和两块钱。

或许是吉普车带来的热效应,江秋月买了后,跟着看热闹的人中,有几个上来把剩下的买走了。

小男孩卖完后,拿着空篮子和钞票粮票一溜烟跑的没影儿,让闻信儿找来的几个大孩子扑了个空。

江秋月尚且不知道那点后续,她买完米糕后上车尝了一块,感觉味道还不错,软软糯糯的,挺适合老人家吃。

稍后,他们就提上它去给住在钢铁厂宿舍的老教授拜年。

两人到的时候,老教授正跟几个老友挤到一个房间里谈古论今。

房间虽小,好在烧了煤炉子,外面北风凛冽,屋里弥漫着温热的水蒸气,比不上烧炕的屋子,却也很暖和了。

老教授身上正穿着江秋月送他的那身棉衣棉裤,脚上一双洗的发白的老棉鞋,头上戴着一顶半旧的雷锋帽,应是他自己与厂里的同事淘换来的旧件儿。

看到江秋月特地带着对象来拜年,老教授嘴上不说,脸上多少带了几分喜悦,招呼两人进去喝杯热茶。

见到他们送上的香米糕,老教授这次不推辞了,接过就分出一半,装到盘子里让大家伙吃,还给他的老朋友们介绍江秋月。

虽说没有明确她是收进门的弟子,却也不差了,大家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

江秋月见到几个老人抱团过年,准备的东西不算丰盛,但也比平时好上许多,担忧的心终于放了放。

拜过年后,江秋月和彭敬业告辞出来,不再打扰几个老人家躲在门里畅所欲言,他们开车回了养殖处。转悠了大半天,都快吃午饭了。

下午时,江秋月去隔壁大队长家坐了会儿,送去一罐江家上次寄来的糕干粉。

柳二媳妇的两个孩子刚刚几个月大,正是需要奶水的时候,喂养两个对她来说有些吃力,一罐糕干粉正好掺合着奶水喂,好让她缓上一缓。

江秋月送这个不算白送,主要报答大队长家默认她依旧住在养殖处的照拂。

她估摸着,开春后应该会再有新知青过来,先打点好了,她的住处牢不可破,任谁来都抢不走才好。

晚上知青院有聚餐,可以带家属,不过带家属的人肯定要出血出力的。

江秋月和彭敬业去年过年就过了家长那关,临河村里的人对他们两个的关系也是人人知晓,但是正式介绍给熟悉的朋友,她还完全没走过那个流程呢。

就像后世,大学宿舍里某个室友有男朋友了,那肯定要请室友们吃个饭喝杯奶茶什么的,算是广而告之,把男朋友介绍给朋友们认识吧。

江秋月前后两辈子,只参加过别人的脱单饭局,还没给自己弄过。

这次刘爱英过来给她说这个知青院的活动时,江秋月欣然应允,准备晚上带彭敬业过去露露脸。

当然,血肯定是要出的,刚挺过粮荒,知青院估计没什么好东西。

江秋月在刘爱英回去时,给她拿了一条腊鱼、两块豆腐和一些油盐酱醋的调料,算作是她和彭敬业的凑份子。

估摸着到时候光人都要十几个了,还大多都是饭量大的男知青,做一桌子饭菜都不一定吃得饱。

江秋月在去之前先给彭敬业下了一锅饺子垫肚子,等到了席面上应付着吃一点就好了。

晚上六点多,天色渐晚,江秋月和彭敬业提上一包葵花籽,去知青院吃饭。

到知青院门口时,正好遇上骑车的林文清,后座坐着浓眉细眼的王晓红,他刚去隔壁村接人回来,说是能带家属,他这就把家属带过来了。

不过王晓红也不是那种喜欢占便宜不讲理的人,她不是空着手过来,带来一兜猪杂羊杂,处理干净了都是好菜料。

带家属也就江秋月和林文清了,其他都还是光棍一条,凑上一份口粮和劳力就行。

刘爱英作为做饭的大厨,指挥男知青把知青院养的兔子,剩下的两只瘦巴巴的给宰了,再从院里雪窝底下扒拉出几把枯黄的青菜,和着白菜萝卜收拾出一桌还算不错的席面。

开席前,陈中华拿出了一瓶白酒,应是他从厂里淘换来的,特意留到聚餐的时候,同大家一起喝才有滋味。

他先开瓶给人一一满上一碗底,然后开场说几句鼓励的话,又让带家属的介绍介绍家属。

江秋月这才正式把彭敬业以她未婚夫的身份介绍给知青们,彭敬业站起稍稍敬个礼。

他与在座的都是熟人了,谁不认识谁,见礼后,一个个都凑上去敬他酒。

宴席期间,林文清插科打诨的说上几场笑话,把气氛搞的热闹起来,直到傍晚十来点左右,众人才散场。

王晓红中间忍不住喝了两杯酒,散场时脸上烧红烧红的,刘爱英本想让她跟女知青们挤一晚,明早再回去。

但是王晓红还惦记着自个儿照顾的猪和羊,不愿意在外过夜,林文清只好骑上自行车载着她,送她回去。

作为带家属的另外一方,江秋月这边就好解决了,打过招呼,两人手拉手直接回养殖处即可。

只是吧,江秋月本来以为过了除夕夜那一晚,彭敬业会回军营睡觉去,谁知他们回到养殖处后,那人泰然自若的烧水准备洗脚上炕,一点回去的意思都没有。

外面天早就黑了,总不可能大冷天的把人赶回去,江秋月无奈地默认他继续留下,心头带着点微不可查的窃喜,或许连她自己都没发觉。

如此,彭敬业心安理得地占据江秋月的一半炕铺,一天赖过一天。

直到初八那天,发生了一件大事,彭敬业被老营长召回军营,江秋月方才和他结束了一周时间的同床共枕。

只是,不容他们回味那些缠绵的小心思,随后总理病逝的消息犹如一枚炸弹,骤然地炸响在中华大地的上空。

第122章

“我们伟大的总理勤恳一生,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奉献了他的生命……”

总理病逝,京都广播电台的女播音悲痛地播报了这则消息,全国陷入哀悼之中。

临河村的人们哭成了一片,军营里的汉子们嚎啕大哭,到处都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通过广播里的每日播报,群众们方才知道,总理生前曾留下遗嘱,在他死后将骨灰撒到祖国的大地上,化作尘土。

这样崇高的精神,让人们更是悲痛万分,从此,他们失去了一位可敬可佩的革命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