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七零美好生活(135)

他们蹲在后对岸,瞅着向家院子看好久了,成熟的柿子绝对不少了,都给他们分,每人少说能分到七、八个。

“是真的没错,人人都有份!别忘了小苍竹,照顾好他哦。”清苓摸了摸苍竹的头,让他抱着俩母鸡跟二狗子一道去向家。

孩子们开心地嗷嗷叫,蹦啊跳啊,还朝清苓挥挥手,让她放心。

清苓等他们都进了向家院子,顺手带上院门,才急匆匆地去码头赶第一班船。

好在没错过首班船的发船时间,在一船乘客集体唠水电站的兴奋声中,精神奕奕地到了对岸。

入秋后,邮局的开门时间延到了七点半,清苓便先去了老大爷家。

来应门的是老大爷的小儿媳,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在院子里晒衣裳,听到敲门声,马上就来开了,疑惑地问清苓找谁。

“我不找谁,就是跟大爷有缘,这趟来城里,顺道给他捎点东西。”清苓把小米袋子递给她,笑着道,“米袋子劳烦婶子帮我收着,下回来拿。”

完了又给了对方七八个毛木果:“这是我家附近的山上摘的野果,酸酸甜甜口感还不错,老人孩子都能吃。”

小儿媳会过意,兜着怀里的毛木果、望着脚边的米袋子束手无策,连说几遍“这怎么好意思”。

清苓笑着摆摆手,帮忙带上院门,往邮局去了。

“姑娘!”小儿媳来不及回禀二老,只好探头对清苓喊,“得空来家里坐坐啊,来城里有啥需要帮忙的,也尽管来找我们。”

“好。婶子您进去吧,我还要去别的地方,下回再来看你们。”

小儿媳目送清苓走出弄堂,才揣着果子、提着米袋难掩兴奋地进屋。

“刚才是不是有人敲门啊?”老俩口正在里屋召集儿子们商量几个孩子入托儿所的事,大孙子过年六岁了,再不送,要被人说“野孩子”了。见小儿媳进来,顺嘴问了句。

“哦,爹,这是一个姑娘送来的,说是跟您认识。听她口吻,好似江对岸上来的。爹!是小米呢,估摸着有十来斤。”小儿媳说着,献宝地呈上米袋。

第179章 再来一段儿!

“这是啥果子?咦,是毛木果吧?”老大爷的大儿子顺手拿了个果子,眼底满满都是回忆,“小时候跟着老太爷去乡下玩,吃过不少,味道还不错,而且软乎乎的不粘牙,很适合爹、娘你们的牙口。”

“对!那姑娘也是这么说的,说老人孩子都能吃。”小儿媳在一旁附和。

老大爷已经猜到是谁了,蹭地站起来:“那姑娘放下东西就走了?咋不请人进屋坐坐啊?”

小儿媳委屈地解释:“请了,她说另外还有事儿,下回再来看咱们。”

“是不是就上回送咱们小米的那个?”老太太问。

老大爷抿唇道:“除了她,你们见谁帮衬过咱家了?风光的时候,多少人点头哈腰地跟咱家套近乎,好处捞一点是一点。如今落魄了,这些人连面都没露过,更别说送咱家一把米、一捧菜了。”

一家人不禁都联想到了“大难临头各自飞”的亲戚朋友,深浅不一地叹了口气。

“那孩子是个有心的。”老太太眨了眨湿润的眼眸,哽咽道,“接连两趟送来口粮,是咱家的大恩人啊。”

老大爷重重地点了点头:“就是不敢走动太多,咱家的成分……”顿了顿,深深地叹了一声,“别害了她才好……”

“爹,如今除了升职、调职还关系到成分,其他都不怎么看重了。”大儿子安抚道。

小儿媳咕哝了一句:“看重是不看重,但会被人丢眼刀、戳脊梁,难听话能用箩筐装。”

老俩口被戳中痛处,瞪了她一眼。

小儿子也瞪了自个媳妇一眼,打圆场:“那姑娘要是在意这些,就不会一而再地给咱家送口粮了。”

老太太说:“不管怎样,人家的恩情咱先记下,以后有了能力帮回去。阿香你把小米放到菜柜下格去,每天早晚给孩子们熬米粥喝。毛木果挑硬朗的收起来,软乎的一会儿给孩子们分分吃。”

“知道了娘。”小儿媳自知说错话、惹公婆不高兴了,麻利地提起米袋去灶房。

一家人对清苓的好感,迅速飙升到一个新高度。

尽管除了老大爷和小儿媳,其他人连清苓的面都照过,但潜意识里,已经拿她当自家人看待了。

清苓还不知道无意中的帮衬竟给自己拉到了一伙坚不可摧的盟友,此刻的她,正在邮局和李四婶偷摸交易。

李四婶看到清苓从背篓里抓出来的山鸡,高兴坏了。

“唉哟喂!你真给我弄来了?好好好,太好了!多少钱我算给你。”

“四婶不着急,这还有鸡蛋呢。”清苓又把鸡蛋拿出来。

李四婶眼梢的褶子又多了,笑得见眉不见眼。

山鸡、鸡蛋还有两斤半的毛木果,清苓统共收了她六块钱。

这价格一点不贵。

且不说这个时节,供销社它不卖鸡——因为还没到收鸡鸭的时候。

鸡蛋倒是有,但往往是刚收进就被调去了大城市。小县城的居民有钱还不定吃得上。

单说毛木果,这水果外头想买都买不到,两斤半装一篮,送人多体面!

李四婶很满意,给了清苓钱后,还特地送了一张工业券给她,说是闺女的婆家送来让买喜盆的,有的多就送她了。

清苓高兴地收下:“谢谢四婶!我在这祝孩子平安健康!”

李四婶也很高兴,拍着她肩说:“以后有啥好东西只管送来我这儿。就算我吃不下,还有其他人抢着要呢。你不知道,上回问你买的大枣,给领导吃了两颗,到下班还追着我问呢。你家要是有的多,随时拿来我这,我都要!”

清苓心里盘算了一下,大枣有是有,晒干了囤在仓房呢。偶尔煮粥或是煮银耳汤了丢几颗进去,大头要到过年才吃,不过匀个一两斤出来,也不是不行。

于是回道:“行!那我下趟来给你捎点。”

邮递员倒是隔三差五往江对岸送信,但攸关利益的事,她不敢轻易让人捎,宁可费点船费、花点时间,亲自跑一趟。

这趟来除了完成交易,还要给向刚和师兄家寄毛木果酱。

李四婶看到心又痒了,骂清苓败家啊,好好的新鲜果子不吃,居然折腾成果酱,这得败多少白糖啊。

说到白糖,想起自己手上有不少亲戚朋友为贺她闺女顺产兼满月送拢的白糖票,多了用不完,又不是拿票换糖就行了,还得掏钱的呀,放在那儿又怕一不留神过期,便问清苓要不要。

清苓求之不得。

结婚那天,招待客人要泡糖茶水;提礼来的客人走了得相应地回点礼;条件好的,万年青装在洋锅里,铺上白糖、撒上铜钱……可以说白糖在喜事时多多益善。

何况她如今手头宽裕,称几斤白糖毫无压力。

于是把李四婶手里多余的白糖票吃了下来,数了数,正好六斤,六六大顺!

清苓弯了弯笑眉,跟李四婶道别,挎上背篓去供销社买白糖。

寄出去的毛木果酱辗转数天后,终于到了省城。

兵分两路去了水利局的职工福利楼和七一三部队。

向刚正好要外出,被传达室的卫兵叫住了:“向副营长,有您的包裹。”

向刚前不久才收到老家的来信,那丫头一改往日的干脆利落风——居然拉拉杂杂写了四大页。尽管说的都是别人家的事,但看得很开心,看完了信笑容还挂在脸上呢,惹得战友们一阵起哄,非要他念一段给大家听。

向刚心情好,顺应他们的要求,挑了李苍竹溺水那一段念了。

大伙儿听完齐抽嘴,心说可怜的娃掉水里差点没命已经够可怜的了,你咋能边看边笑、看完还笑……不对!肯定和这段无关,集体要求再念一段。

向刚挑了一下眉,行啊,再来一段,念了雁栖公社集体发鱼的那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