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七零美好生活(375)

向刚便给运城的李建树打了个电话。

邮局上班这点就是好——接打电话方便。

托李建树将消息传达给丈人,向刚被团长拉着商量下近阶段的团务工作,完了勾肩搭背地边唠嗑边往大操场走:

“对了,你有亲戚住在霞山镇咋不早说?”陈江搭着向刚的肩说道,“早知道,团里分派亲民联合任务时,就不安排去南阳山了。”

向刚听得一头雾水:“我没亲戚在霞山镇啊,你从哪儿听来的?前阵子老丈人一家倒是搬去了镇上,可这事你不也知道?”

“那个我当然知道。我说的是另外的亲戚,女的,年纪和你丈母娘差不多。好像就前天吧,问到咱们大院来,刚好我媳妇在天井洗衣裳,陪她唠了几句。对方称是你亲眷,早几年搬来镇上的,不久前得知你在七一三,才寻过来的。不过我媳妇让她上楼找小舒,她没吱声,站了会儿就走了。”

向刚仔细想了想,还是没想起来,老家有哪个亲戚搬来霞山镇了。

照理就算不是亲戚,只是老乡,能搬到省城,在老家人看来,那也是大有出息了。总会听人讲起的。再不济,书记总不可能不知情吧?

“算了,要真是老乡,且就住在镇上,总会有机会碰面的。我分到南阳山挺好的,不用把我调回来。”向刚说。

生怕陈江出于照顾,把他从南阳山调回来,那就打乱他和夏老的计划了。

陈江听他这么说,也就随他了。

收工后,向刚先回了趟家,媳妇在丈母娘那蹭饭,早上出门前就和他说好了,让他收工后也去那边。

想起家里的水缸水浅了,趁这个点大部分人在家不是烧饭就是吃饭,井口旁没几个人,就拿上扁担、水桶,把水缸担满了水。顺便冲了个澡,换下汗湿的背心,穿上媳妇给新买的圆领汗衫,长腿甩上自行车,正要蹬去丈母娘家吃饭、接媳妇。

“向副团!大门口有人找,前天也来过,不过那会儿你不在。今天得知你回来了,在岗亭坐着,非要和你说几句。”小虎跑过来敬礼、汇报。

向刚俊眉一挑,从自行车上下来,改而推着走。

心里琢磨着莫非老向家早几年前真的有亲戚迁来这里定居?可没道理老家书记会不知情啊。知情的话不可能不告诉他。那会是谁呢?自称是他亲眷,可他没迁居省城的亲戚啊。

一忖两忖间,岗亭就在眼前。

“你就是刚子?”一名年纪和姜心柔差不多的妇女,捋了捋刘海,整着衣衫从岗亭出来,言辞间的惊喜不言而喻,甚至还想上前拉过向刚的手。

向刚下意识地躲开,打量了对方一眼,眉头深深地皱了起来:“请问您是……”

“我……”妇女张了张嘴,随即看看四周,局促地对向刚说,“不如到边上说话?”

向刚把自行车停在岗亭边,跟着妇人来到大门对出去的樟树下。

“一晃眼,你都长这么高这么壮了。”妇人眼眶噙着泪,上上下下地打量着向刚说,“听说还娶媳妇了,哪家的姑娘?是一个村的吗?娘认识不?”

向刚身子一震。

这人自称他娘?在他四岁那年,吃不了家里的清苦、跟着下乡考察的技术员跑路的娘?

“刚子,你是不是还在怪娘?”女人见向刚静静站着,浑身散逸着难以让人亲近的清冷气息,捂住嘴,带着哭腔说道,“那时候,我也不想丢下你走的,实在是……”

向刚回过神,面容无悲无喜,只淡淡说道:“过去的事我不想再提。”那道伤口,好不容易结痂,何必又生生撕裂它?

何况,再苦再难的日子都熬过去了,爷爷他们在泉下,看到自己的成长,想必也很欣慰,何必再纠结那些不愉快的经历。

他如今有贤惠的媳妇,有明事理的丈人丈母娘,有即将出生的两个娃,生活有了奔头,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再看名义上的亲娘,看她穿着打扮,不像穷苦人家出来的,可见日子过得应该也不会差。

既如此,那就继续让这两条平行线保持过去二十年的轨迹走下去吧,何必非要刻意来个交集?

然而女人听到他这话,捂着脸悲悲戚戚地哭道:“你就不能原谅我吗?娘当年的确做错了,不应该抛下你走的。可我也是有苦衷的,你不知道一家子的重担全部压在我一个人肩上,有多辛苦。那时候,我是真的撑不下去了,我……”

“我知道。”向刚神色淡淡地打断她的嘤嘤嘤,“你跑了之后,我尝到那种滋味了。”

而那年,他才四岁。弱小的肩膀扛起一家的生计。所以他能理解,却不能接受。身为一个母亲,身为卧病老人的独媳,她的行为,让他感到不耻。

不过事情都过去那么多年了,好的坏的都承受下来了,到今天已经不想再追究。

无论她当年跟着人跑路后的生活是不是一如她开始想象的那么轻松、惬意,也和他无关。

向刚平静的目光扫了对方一眼,转身回到岗亭,推了自行车,长腿一跨,奋力朝丈母娘家蹬去。

晚风徐徐,吹在人身上,微凉,却不觉寒冷。因为心是火热的,前方有等着他晚归的亲人。

第472章 她好意思回来!

“小向回来啦?”

姜心柔正在扫院子,秋风起,落叶掉个不停,早上扫干净的院子,没到傍晚又落下不少黄叶。

看到女婿回来,笑吟吟地打招呼。

“妈我来扫吧。”

向刚停好自行车,接过丈母娘手里的笤帚,刷刷刷地扫了起来。做任何事都追求效率的他,没一会儿就把任务完成了。

盈芳给他打了盆温水,拿来毛巾让他洗手、洗脸。

“今儿郭书记给咱们送来几条河鱼,草鱼、鲫鱼都有。他小舅子的儿媳妇去海城照B超回来了。去的时候提了只家养的大公鸡,B超室的医生告诉他们性别了,说是个男娃,一家子高兴得跟过年似的,一回来就往郭家送了一盆山塘里钓来的鱼,郭书记提了一半给咱们。妈说天冷了,煎鱼放冷了不好吃,就弄了锅鲜鱼豆腐汤,吃饭前先喝一碗暖暖肚子。”

福嫂在向刚回来后,就去运城了。

那边的几个人都不怎么会做饭,加上萧大这个伤患,还不知道要在医院躺几天,姜心柔索性把福嫂派去那边照顾。

“汤来咯!你俩咋还站着呀,快坐下开吃。”姜心柔端着一大盆浓香扑鼻的鲜鱼豆腐汤上桌,招呼小俩口。

“什么时候咱们也去钓鱼,钓来了养水缸里,等乖囡坐月子的时候,每天炖一条。鱼汤催奶,对产妇来说是大补汤。”

姜心柔喝了一口鲜得让人差点掉舌头的鱼汤,满足地提议。

向刚一听有道理。肉不耐放,鱼可是最耐放不过的。这院子后屋檐下有两口现成的大水缸,接着满满的天落水。平时用水的话,一个仅够了。哪怕天落水不够喝,还能去大院打井水,再不济花个几分钱排队去接自来水也成啊。另一个缸可不就空出来能养鱼了。

“休息天我去南阳山那边转转,那边也有山塘,因为有外埠的江水灌进倒出,有个缺口没围起来。不过都是小鱼,而且因为是野生的,活络的很。当地人宁肯扒稻田抓黄鳝也不愿坐那里钓鱼。回头我弄点蚯蚓做鱼饵,静下心去钓它个半天,不信钓不到一两条。”

盈芳听得蠢蠢欲动:“要不我和妈陪你一块儿去吧?妈除了山脚、菜场就是家里,都没机会出去走动,多闷啊。是不是妈?”

姜心柔嘴一张,想说不闷啊,相反很充实。天天和闺女在一起,想方设法地做好吃的给她,看闺女的肚子一天天饱满起来,越来越趋近于瓜熟蒂落的大西瓜,她就满心满眼地欢喜。

可看到闺女拿巴巴的眼神瞅着她,又觉得答案似乎不是这个。

向刚见状,哪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似笑非笑地睇了媳妇一眼,分明是她自己觉得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