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罪犯的帽子都要扣头上了,其余世家的大臣是急的满脑门都是汗!虽说这是戚博翰的心腹在内斗,他们应该高兴才对,但这种时候谁高兴得起来!一不小心就是一定大锅砸头上了啊!
有人连忙就上前拉住了翁元基,劝他别再说了。取缔便取缔了呗,他们谁家没养着一些家妓呢,真不在乎外面那些青楼。
翁元基简直都要被气到吹胡子瞪眼了,这群人平时不管如何都要跟戚博翰唱反调,今天怎么都这么听话?!
此事绝对不可行!若真的取缔了,那那些青楼每年的高额税收就要这么舍弃了吗!那可是不管灾荒,每年都能稳定的唯一这么一笔税收啊!
陶笉然那小子不懂就算了,为何戚博翰也跟着他瞎闹!瑞朝如今国库有多空虚,难道戚博翰心里没点数吗!
翁元基虽说想要拆散戚博翰和陶笉然,但正是因为他对戚博翰和瑞朝的忠心,才会让他这么做而已。若是个佞臣,别说拦着了,早就恨不得敲锣打鼓宣之于众了!
然而,翁元基实在势单力薄,在其他大臣的一致同意中,这项新的律法竟然被通过了!
翁元基一下朝,不管不顾地就跑到了御书房外求见!
戚博翰倒是没有晾着他,直接宣他觐见。
与翁元基不同,陶笉然一下朝,就匆匆忙忙地回尚书府了。取缔青楼不是嘴皮子一碰就能完成的事情。青楼里那么多的人,都需要有一个妥善的安排,否则势必会引起社会动荡。
陶笉然三人商量出来的计划,是先在京城试点,然后再辐射周边,慢慢将青楼的痕迹从瑞朝中除去。
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给青楼的人安排新的工作。首选肯定就是纺织厂了!
在戚博翰登基之后,纺织厂就开始计划北上了,陶笉然直接去信一封,让她们轻装上阵,工人到时候直接从青楼里招。
至于那些不愿意放弃这种睡一觉就能获得锦衣玉食的人,陶笉然也不强迫人家从良,到时候可以直接去老相好家当妾,甚至是家妓。
比较难搞的是南风馆里的那群少年……
青楼的姑娘们至少都是有学过女红的,而那群少年可没一项统一一点的技能了,到时候还得根据每个人的自身特长安排工作。陶笉然突然觉得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
就在陶笉然纠结不已的时候,宫里翁元基和戚博翰之间的气氛已经僵持了起来。
戚博翰坐在高高的御座上,看着站在底下的翁元基,已经隐约能看到这个中年男人头上几根花白的头发。戚博翰心中感慨万千,语气却是先软了下来:“翁先生。”
翁元基已经许久没听到戚博翰这么称呼自己了,一时间有些愣神。
他们两人相识于戚博翰十二岁那年。那时翁元基正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时期,正准备大展身手闯出一番事业。但他却遇到了戚博翰,第一次见面就被戚博翰的气度和野心所折服,几乎是一瞬间的念头,翁元基便决定追随戚博翰,如今一转眼,已经十年了。
那时两人的关系亦师亦友,戚博翰就是这么称呼翁元基的。后来戚博翰十六岁弱冠,被封贤亲王后,才改的称呼。
戚博翰又叫了一声,才道:“朕如今已不是当年的孩童,遗憾的是,翁先生已经没了当年的锐气。朕十分清楚朕在做什么,更不希望你我最终会君臣陌路。”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大佬百里琴音扔了1个地雷
感谢大佬yu扔了1个地雷
感谢大佬百里琴音扔了1个地雷
爱你们~(*  ̄)( ̄▽ ̄*)ゞ[亲亲]
第152章
没过几日, 取缔青楼的谕旨就下来了。谕旨要求京城的青楼在三个月内, 自己关门, 否则就要派官兵强行执法了!而其余地方停业的时间未定,只警告各青楼做好心理准备。
戚博翰这软绵绵的一刀, 让所有人都看不懂他的目的是什么了。没有人会相信戚博翰是真的在担心那什么世家子弟不思进取, 谁不知道他心里是恨不得所有的世家子弟都是酒囊饭袋,这样世家就不会对皇室有威胁了。
但是取缔青楼对于瑞朝来说,确实是弊大于利, 所以那些朝臣才没有反对,他们是存着心思等着看戚博翰的笑话呢!
不管外界如何猜测, 陶笉然那边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了。
他雇了几个声音洪亮的大嗓门,每天傍晚青楼准备开业的时候, 就去吼两嗓子, 内容大概就是礼部尚书这边招工,可以预支薪水给他们赎身,有意者每日午时去尚书府报名。
陶笉然这一招弄得那些个的老鸨是哑巴吃黄连,想怼还不敢怼。老鸨们手握那么多优质资源,还打算三个月后, 把那些个姑娘少年们卖个好价钱呢!但现在陶笉然亲自插手赎人, 谁敢抬价?这不是找死么!
不仅如此, 很快民生日报第一期发行,又给这件事添了一把火。
日报第一期的时事点评,说的就是这个取缔青楼的律法。作为戚博翰掌控舆论的工具,这个时事点评用理性的口吻, 给老百姓们分析了这件事情对老百姓的好处。
从减少风月场所,让纨绔子弟收心读书,不会到处残害平民百姓。说到取缔妓院之后,可以减少家中子女被拐卖或者强卖到这些场所的危险。再到□□从良后,可以嫁人相夫教子,还能解决一大批男子婚配的问题!
各种好处一二三四五足足讲了十来个点,看上去取缔青楼是百利而无一害。
而且最后还非常鸡贼地痛批了那些纨绔子弟对风月场所的支持,导致了多少平民百姓的家庭妻离子散。强行给世家和平民两个阶级拉了个仇恨值!
陶鹏飞铺设的渠道很广,京城每一间有说书的茶楼,都跟日报谈了合作。所以第一期报刊出来之后,不过短短几日,被初步洗脑成功的百姓,从开始的事不关己,到后来愈发期待青楼关门,态度转变十分明显!
而且很快,民生日报的名头也被打响了。除了那令人热议的时事点评,还有那些务农小技巧!由于宁安跟京城的地理环境差异,报纸上只刊登了一些南北通用的技巧,比如说积肥的法子。
五花八门的,适合各种情况的沤肥法子都陆陆续续刊登了出来,经过说书先生连续不断的轰炸,总算有农民和地主注意到了这一专栏。
陶鹏飞又在学校里雇佣了一批家境贫寒的同学,专门站在京城里,农田连片的地方负责卖报。当然不是那种卖了就不管的,一文钱一份报纸,每买一份,买报的人就可以要求学子免费读报五次,就不信农民们记不住!
京城的农民比宁安的农民总归是富裕一些,一开始每人每天都能卖出去十来份报纸。民生日报在京城的影响力也逐渐开始发酵。
半个月后,子期百无聊赖地摆着一张桌子,坐在尚书府门口等着想要从良的人来报名应聘。如今青楼的事情热度已经开始降了下来,除了每天都有人准点去青楼门外吼两嗓子之外,四间青楼好像跟以往没什么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