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家小福妃(375)+番外

作者: 百里砂 阅读记录

还有公主这边。

宫里还未出嫁的,只有六公主和七公主、八公主,没有封号,都比她年龄小。

毕竟,认祖归宗之后,她的生辰也明确了,今年的八月十五,就满十五岁了。

六公主与她同年,十二月份的生辰,七公主小一岁,八公主才满周岁,忽略不计。

六七两个人一起过来拜访了她。

第一次见面,晏时玥就有点不爽,决定以后都不必再见了。

毕竟是年龄小,养尊处优,没有经过生活的捶打,还不能很好的掩饰情绪。

那种自恃身份的高傲,那种纡尊降贵的委屈,那种对她行为规矩的鄙夷……跟她们脸上刻意的亲热和讨好形成两个极端,叫人看的尴尬癌都要犯了。

其实明延帝这个人,对儿子都算得上精心教养,对公主却不怎么理会。

毕竟这个年代,教养闺女是主母的职责,就算在民间,一家之主也很少管闺女。

极度的自卑就会催生极度的自傲,被忽视的久了,就会更加喜欢讲排场讲体面,架子十足。

晏时玥也懒的跟她们计较,但也不喜欢她们就是了。

三人话不投机的聊了一会儿,她家阿娘就来解救她了,晏时玥进去就扑过去抱了她一下:“阿娘你可真厉害,你怎么知道我们聊不到一起去?”

皇贵妃嘘了她一声,轻声笑道:“谁跟她们也聊不到一起,好在也没什么机会多聊,应付应付就过去了。”

她看了她一眼,失笑道:“你在宫里待了这几天,就跟绳子拴着的猴儿一样,我怕你忍不住当场发作,赶紧叫人把你带过来了。”

亲妈!

真·亲妈!有你这么说你闺女的么?怎么说将来也是倾国倾城的人设啊!

但晏时玥不得不承认她说的对。

她又在宫里勉强的多待了一晚上,瞅着明延帝不在,就出了宫。

一回到家,就发现家里收了不少帖子。

会试在即,年前年后,多有外地举子到都城,参加之后的会试,这些很多是秦州士子投进来的,有给她的,也有给许问渠、唐时嵘,甚至霍祈阳的。

这种帖子她还真不知要如何处理,就去问了问晏时蕤。

晏时蕤笑道:“一到这种时候,哪家门上不收几份举子的帖子?按说你不用理会,不过你毕竟是秦州的福娘娘,声名在外,我的意思,你可以叫人往秦州会馆送一些酒水吃食,然后说两句好听的……

反正你是女子,不露面也不失礼,只不过这些日子,你最好还是躲着点儿,要是在大街上叫人看到了,难免麻烦,尤其德善园少去,有时候这些读书人,办出事儿来,着实没法说,耍清高是他们,咳咳……也是他们,总之,避着一点比较好。”

晏时玥一听他咳,顿时就想歪了,心想难道还会有举子自荐枕.席?

第381章 真玩不过她

要是晏时蕤知道她的想法,估计要呵呵哒。

自荐枕.席有啥稀奇的?

她要真有这个意思,外头想当面.首的举子,能从门口排到长安城外头,而且还能一边排队一边做诗!

晏时玥脑补了一片开屏孔雀,顿时被囧到了,真没怎么出门,只遥控指挥生意。

一到这种时候,到处都是各种诗会酒会同乡会,于是沾了“德善”二字,又是以棋牌娱乐为主,相对略雅的德善园,顿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

许问渠和唐时嵘都不喜钻营交际,哪怕将来入仕,也不走这种长袖善舞的路线,所以从来不去参加这种聚会。

但许问渠还好说,一直在家里不出门,唐时嵘去国子监,居然叫人拦了好几回……叨叨叨的就是不走。

毕竟这年头交通不便,会试三年一次,十不取一,落了就要回去再熬三年,也不能怪这些人想尽办法的钻营。

晏时玥帖子越收越多,就按晏时蕤说的,叫人往秦州会馆送了一些英雄酒,然后说了几句好听的客套话。

但是万万没想到,这么一来,来投的人反而更多了,但不是投拜帖,是投文章,甚至还有人投传奇小说!

别的她看不懂,小说可以有啊!

但是她压根不知道这些人想干嘛,也不能指定叫人投小说来。

问了晏时蕤才知道,原来大晏的会试有一个“通榜”,是按着举子平时的作品,德望、名誉之类的来拟定,做为之后录取时的参考。

所以举子们会把自己的得意文章写成卷轴,投献给有名望的公卿贤达,或者达官贵人,以求得到赏识之后,向主考官推荐,这叫做“行卷”。

投送之时,还要附呈书信,表述求知愿望什么的。假如隔一段时日,再送呈书信和投卷,则称之为“温卷”。

顺便,达官贵人也可以向主考官推荐人才,称之为“公荐”。

门道好多啊!为什么感觉像公开舞弊?要是投公荐的人官儿很大,主考官敢不取么?那许问渠和唐时嵘的要不要找地方投投?不投会不会被漏下?

晏时玥再一次跑去问晏时蕤。

晏时蕤失笑道:“你能不能别操这闲心?你不见许先生和阿嵘根本不急?”

她道:“他们不懂啊!我没问你之前我也不急啊!”

晏时蕤想了想,笑着道:“你可以这样认为,许问渠,是皇上向诸位主考官投了公荐的,而唐时嵘,是你,炙手可热的皇公主殿下,向诸位主考官投了公荐的。”

他含笑哄她:“你看,旁人投公荐只能投一人,你却一下子投了所有人,必定无虞。”

晏时玥瞪着他:“可是我不想这样,先生和阿兄,明明有才华,明明自己也可以考中的!这样一来,岂不是等于将来,他们高中,人家都以为是公荐之力?而不是他们自己有本事?”

晏时蕤向来聪明善察,只是自小就生活在被特殊照顾的那个群体之中,一时倒还真没理解她这个想法。

他有点失笑,半晌才道:“会试时的文章,都会公布出来做程文的,好劣一望即知。”

她反问,“既然好劣一望而知,为什么还会有公荐、通榜?文章好不好,本来就是一个很主观的事情。”

晏时蕤无奈的道:“他们的文章,只要叫人看了觉得名副其实,不就够了?”

她还是觉得不大爽,只是现况就是这样,也没办法了。

过了上元节,都城一日比一日热闹,到处都是衣袂翩翩的举子,真真男.色宜人,流动的风景线。

“免费去德善园”的宇文车日日在街头来回转,倒真是把德善园的客栈酒楼小院,全都住的满满当当,带的周围的酒楼生意都好的不得了。

投文章的越来越多,连晏时蕤都觉得诧异。

因为正常来说,行卷是有选择的,多是投给名士大儒,晏时玥一个小娘子这么受欢迎……只能是因为“福娘娘”之故,这些人应该是把往这儿投卷当成烧香了吧?

晏时玥倒是很高兴,每天收了小说就自己看,收到文章就送去给许问渠他们看看,也见识一下其它人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