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芸芸的舒心生活(359)+番外

丁举人整个儿科举考试历程,就好似完全站在小柳的对立面似的,惨得叫人不忍直视。

万幸的是,丁举人不是一般人。

一般人能十年如一日的被孟家仨小兔崽子折腾而不疯吗?跟这相比,科举落榜那就不叫个事儿!!

尤其随着年岁的增长,孟家仨小兔崽子还莫名觉醒了某个特殊的技能。当然,这也可能是打小就有的,只是先前没叫人察觉罢了。

所谓的特殊技能就是,心意相通。

有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仨最能耐的就是隔着千山万水都能知晓对方这会儿正在干啥,心里头想的又是啥。也是因为如此,每回犯了事儿都能成功的互相包庇、开脱,你就算是一对一单独审问都没有任何作用。

周芸芸:……厉害了我的小兔崽子们。

再接着,孟家这仨参加了童生试,有孟谨元这个当爹的安排,自然不会发生当初周三山的乌龙。

县试、府试、院试,一路顺畅的过五关斩六将,小兔崽子们虽然性子遭人诟病,却也是真材实料,不单回回成功过关,且还都是名列前茅。

一时间,孟家成了附近的传说,连带他们仨都成了其他人口中的“别人家孩子”。

周芸芸很是为那些跟自家兔崽子相仿年岁的孩子鞠了一把辛酸泪,她本人上辈子就是学渣,相当能体会这种悲伤的感觉。

不过,严格来说,童生试真心不算什么,就算孟家这仨年岁轻轻都考上了秀才,可十来年孟谨元等四人齐齐考上进士的事儿还不曾被忘却,旁的不说,进士胡同之名直到今个儿仍在,相对而言,秀才公还真不叫个事儿。

孟谨元的意思是,横竖已经考上了秀才,那就索性参加来年的乡试,考不考得中都无妨,权当下场试一试。要知道,童生试跟乡试完全不是一码事儿,乡试的考场气氛更浓,除了考学问外,何尝不是一次别样的历练。

对此,周芸芸完全没有意见,由着他们父子折腾去。

而彼时,孟谨元也不再是翰林官了。他在翰林院一共待了十二年,整整四届。从初时的正七品翰林院编修,一直坐到了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讲,直到一纸调令离开了翰林院,调往了御史台。

如今的孟谨元是虽仍是从五品官员,却是御史大人了。

若说翰林院是清茶书籍一整日,那么御史台就是腥风血雨天天有。

两处的画风截然不同,只这般,孟谨元仍是适应得极好。

能不好吗?别看孟谨元素日里一派淡然,他并非性子使然,而是随波逐流。乍然换了地方后,他仍选择去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他,如此一来,他本人的画风直接从先前的谦谦君子转变成搞风搞雨威风八面的御史大人。

整个御史台里,有着愤老、愤中、愤青,所有人都是一个德行,一个画风,皆是无事也能起三分浪的能人。

简而言之,就是——搞事!搞事!!搞事!!!

今个儿弹劾文官,明个儿弹劾武将,哪怕朝臣们都老实了,无妨,咱们还可以直谏!!

搁在旁人身上,或许还怕行为失当引起众怒,可御史台的画风素来都是这般的一言难尽,莫说朝臣了,连圣上都习以为常了,哪天不发难还觉得出大事儿了。

用周芸芸的话来说,一朝堂的人包括圣上在内,都被御史台虐出了斯德哥尔摩症,也是醉了。

……

终于到了乡试前一日,周芸芸帮孟谨元整理好衣冠,亲自目送他出门搞事——咳咳,上衙。

待送走了夫君,自然是要送儿子们了。

孟家的仨小兔崽子早已在不知不觉之间长成了少年郎,周芸芸给他们每人都准备了一份齐全且妥当的科举用品,亲自将他们送到考场外头。

好似当年孟谨元在老家那边考乡试时一般无二。

——【正文完】——

作者有话要说:

两个事儿=3=

1】本文正文部分已完结,都写到官场,是时候完结一波了。接下来还有好几个番外,譬如兔崽子们、大青山二房、周家阿奶、祁家大少爷等等,不定时放送,敬请关注。

2】新书还是淳朴的种田文《猎户的娇妻》

第187章 168.1

第187章

直到很多很多年以后, 孟家所在的进士胡同仍享誉全京城,甚至成了很多学子争相膜拜之处,尤其在每届科举前夕, 总有很多人往这里跑,祈盼着多多少少能沾点儿福气,好考取功名。

至于孟家父子四人同朝为官一事,更是成了人家茶余饭后经久不衰的谈资。

……

……

然而在最初,谁也没有想到事情会这般发展。

那时, 孟家三胞胎兄弟皆顺利的考上了秀才, 按说以他们尚未及冠的年岁, 无需这般着急的参加乡试, 应该再好生沉淀一下方才最佳,可谁叫他们有一双心大的爹娘呢?

孟谨元的本意很简单,就是想给自家这仨熊孩子寻点儿事情做,免得他们见天的上蹿下跳不安生。

对于能否考中举人一事, 他完全不抱任何希望。

并非他瞧不起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是考举人跟考秀才那就不是一个阶段的事儿。在他看来,只要不是死蠢,又舍得下苦功夫寒窗苦读,考上秀才那就是时间问题。当然,若是年过而立尚未考中, 那不如趁早放弃,没的在不可能的事情上头浪费那么多时间精力的。

可孟家这仨,天赋是有, 用功也有,唯一的缺点就是他们年岁太小了,经历的事情也太少了。偏这些年来,乡试、会试里头的考题愈发偏重于实践,他们考中的几率只怕不高。

不过,那也可以去试试看,横竖就当是感受一下乡试的氛围,男孩子嘛,吃点儿苦头也是应该的。

按说当爹的这般狠心,当娘的应该心软一些,偏生周芸芸这人心倒不狠,只是偶尔会犯傻,俗称缺心眼儿。

想起孟谨元第一回考乡试时年岁也不是很大,周芸芸一摆手,去吧!

亲爹亲娘都应允了,无论是出于孝道还是单纯的想去乡试考场体验生活,仨小兔崽子斗志昂扬去了。

这仨确实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想着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名落孙山,有啥好怕的?莫说他们尚未及冠,就算再大些,第一次没考上也不算丢人。

抱着这样的想法,小兔崽子们就由亲娘准备了乡试书奁并一应生活用品,昂首挺胸的走进了考场。

乡试仍是考三场,规矩跟当年孟谨元参加时一般无二。事实上,科举的规矩已经很久很久不曾改变了,只是考题却变了又变。可即便如此,科考前那些所谓的押题神作,依然畅销无比,学子们总是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哪怕明知道多半是浪费钱,最终却还是会咬牙买下。

至于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孟家仨小兔崽子下场考试之前就跟活在梦里一样,书倒是照样念,文章也照样写,且按着一天三顿的规则怼丁先生。对于科考的事儿,却压根就没有任何关注。

万万没想到啊!

他们仨居然过了,以极好的名次通过乡试,只等着来年的会试即可。

消息一出,别说旁人了,连他们仨自个儿都吓懵了,完全不明白怎么就走了狗屎运。

据大虎所说,他考第一场时,整个人都是木的。原因很简单,他打小怕热不怕冷,偏那一日太阳老大,还没进号舍呢,他已经热得浑身都湿透了。也因此,开考以后他写了什么,完全不记得了,只全凭本能答完了考卷,掐着点儿交了上去。

而后面两场,也不知晓是因为天气略有些转凉,还是已经习惯了,反而感觉状态不错,倒是叫他给捱了下来。

再问二虎和三虎,他俩的回答跟大虎近乎一模一样,都只一叠声的抱怨考场环境恶劣,还说只一进考场,就深刻的体会到了来自于亲爹的森森恶意。

上一篇: 女配也想HE[快穿] 下一篇: 猎户的娇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