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在大秦当完美太子(421)+番外

作者: 无字惊鸿 阅读记录

经过今日的事情,那些近卫自己就会认真起来,哪里用得着找个外部威胁出来吓唬他们?

太子这是故意说俏皮话哄父亲开心呢。

扶苏眨眨眼:

“那父亲要不要问蒙将军讨几个亲卫?”

始皇想了想,觉得也不是不行。可以找几个过来贴身保护爱子,他也更放心一些。

何况他家太子明显是等着看近卫的笑话,自己这个当爹的怎么能不配合一番呢?

这件事就这么敲定了。

车队再次启程的时候,蒙毅上车来汇报驰道一事的调查结果。

蒙毅禀告道:

“这一片的道路确实都是旧路,以前也是有好好修整过的。”

毕竟是内史郡的官道,对大秦来讲是境内走得最多的。如果连都城附近的路都不好好修,那还当什么官?

这边可和天高皇帝远扯不上关系。

之前朝廷发话要修路时,县令派人来勘察过。觉得旧路很严实,可以接着使用,不用特意毁了再新修。

所以他只是填了车辙,把车辙的部分夯了一下。最后平整道路,做出这是一条新路的模样来。

这么一番折腾,自然可以省下大量的经费。那些经费一部分进了县令的腰包,还有一部分则拿去填了别的窟窿。

有些县是这样的,之前的长官管得不好,留下不少烂账。后继之人除了想尽办法补上去,也没别的法子。

捅出去吗?

不是所有人都敢捅破的。

尤其前任背后有势力的时候,得罪他一个,就是得罪那一大家子。更何况有的时候自己就和前任有亲戚关系,只能给对方擦屁股。

这次的县令自以为聪明,找到机会平账了。要是没个修驰道的钱,他恐怕只能学着前任一起弄个表面光鲜出来,然后等自己任期满了丢给下一个倒霉蛋接手。

可是县令错估了一件事——

“县令贪了一点钱,底下征伐民夫的人也贪了一点。监督修路的管事再贪一点,发下去修路的钱就不够了。”

你贪一点我贪一点,本来填辙痕绰绰有余的钱,变成了只够勉强修完这段路。民夫拿到的徭役钱少了,做工时自然不会特别细致。

管事自己也觉得这条路挺好的,不用仔细修,于是没人紧盯他们。大家想尽办法偷懒,路就修得马马虎虎。

哪怕管事盯得紧也没用。

钱不够,修路的材料都凑不齐。土路也不是随便哪里挖点土就能修的,朝廷发下来的钱可不只是给民夫的工钱。

本来只夯实车辙的部分就不如夯大片的路段容易,车辙细细的,夯起来很费事。

古代修路是把土盖上去之后,用重而平整的石块反复砸,把它砸得严严实实,这就叫“夯”。

可是这样一来土层的厚度就会降低,需要不断填新土来抬高路的厚度。

现在土都不够,夯什么?

留了足够的土把整个路面夯平整了,假装这是一玉文盐条新路之后,大家就各自散去了。至于辙痕那里不是夯实的土而是单纯填上了浮土,大家就假装不知道这件事。

然而这种事情是瞒不了人的。

马车来来往往,会把浮土都压实,重新露出旧辙痕来。

联通直道的这条路随着直道修建完成,来往的人越来越多。走的车子多了,车辙被进一步加深,加深的速度远超县令预料。

本来县令还想着这条路修过后能多撑一段时间,说不定可以撑到他重新凑够钱再修一回。

没成想始皇帝第二次巡游就走这里过。

县令自己很少往这儿来,倒是不清楚车辙的情况。看到的时候自己都吓了一跳,直接忘了要提前下马的礼节,一路狂奔到了太子跟前。

然后脑子一抽,就忘了自己先前想了一路的借口,张口就自爆这是条旧路。

扶苏听着这曲折的故事,夸赞道:

“真是精彩,明日写下来传往大秦各地,让优伶表演给大家看看。”

蒙毅一听,也跟着额头冒汗了:

“殿下说笑了……”

这故事放出去,哪里是给大家欣赏的,分明是拿去吓唬各地县令的。毕竟挪用公款这种事情,肯定不止一个人做过。

作者有话要说:

扶苏:不精彩吗?孤觉得很精彩,值得全天下都欣赏欣赏(微笑)

第125章 束发

扶苏说到做到。

他当天就把事情交代了下去,于是消息快马加鞭传到咸阳之后,冯去疾收到了两个指示。

第一个来自陛下,要他查清驰道一事的来龙去脉,把所有犯事之人全部捉拿。而后排查全国境内的所有驰道,修路是个油水很足的事情,伸手的人必然不止这一个。

始皇之前未必不知道有人在修路上阳奉阴违,只是不曾料到那些人这么嚣张。

秦朝新建,有很多事情要忙,他把精力放在了那些大事上。如今亲眼看到驰道的情况,才意识到那些人比他预想中的还要胆大包天。

既然如此,那便不能继续放任了。

要一次性把所有贪官污吏都揪出来不太可能,但借驰道一事发难,至少可以揪出一大批来,震慑其他官吏。

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根本不可能做到所有官吏都清正廉洁。

所以治理国家要抓大放小,小处有空再管,重点放在大事上面。始皇帝需要的是底下的臣子不敢在重要的事务上伸手捞钱,譬如赋税、赈灾等等。

先从驰道开始抓,下一步要抓的就是负责收税的官吏。

一个一个来,不着急。

这个指示还算是正常,冯去疾看完之后心里就有数了。他飞快安排好人手,有条不紊地处理起来。

可是另一个来自太子殿下的指示,就让冯去疾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太子殿下让他安排优伶全程跟进查案,而后把这个曲折离奇的故事编排成戏剧,拿去全国各地表演。

冯去疾:?

冯去疾隐约猜到了殿下想干什么,他理解不了的点在于,为什么太子殿下能想到这种馊主意。

别人遇到这种事情,想帮人昭告天下,都是写文章批判。殿下格外与众不同,他想的是直接让人表演出来。

不过不得不说,这个处理法子够狠的。

写文章有什么用?那些人厚脸皮点就当没看见了,显得像是无能狂怒似的。

何况庶民又不识字,文章只能给贵族看。贵族们看了保不准还觉得大秦的监察官吏无能,这样的事情居然一直没发现,居然闹到巡游的始皇帝跟前去了。

可是演出来就不一样了。

贵族一向觉得优伶低贱,且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大多以滑稽为主。他们会把故事改编得生动好笑,将某些人刻画成丑角。

在这个故事里,丑角自然就是伸手捞钱的那些人。看到这个表演的贵族倘若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很容易就会代入自己。

想想自己贪污的事情被查出来之后,也要像现在这样被优伶拿出来表演,逗乐低贱的庶民,那些官员能羞愤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