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娇娇女古代发家日常(134)+番外

***

大夏都城兴阳,武安侯府。

沈存玉固执地站在祖父面前,不肯离开。

孙女的心思,武安侯怎能不明白,可他经历过一次的心疼,不忍再让孙女去经历,所以拉下脸训斥道,“要祖父跟你说几回你才信?沈戈不是彦义,他是乌沙镇本地人。”

离开宣州后,武安侯派人去乌沙镇打听沈戈的身世。虽然乌沙镇陷入一片汪洋,镇外临水的江汀村也被水淹没,但也有侥幸活下来的百姓,这里边就有沈二樵的亲大哥,沈大樵。

沈大樵亲口证实了沈戈就是自己的侄子沈小岁,十三年前,沈二樵进山打猎就没再回来,沈二樵的媳妇吃不得苦,卷了家里的钱财跟着进村卖货的货郎跑了。是沈大樵收留了才四岁的沈小岁,据他所言,沈小岁倔得很,偷偷跑了去找他娘。

后来,沈大樵听人说侄子在乌沙镇里要饭过活,还专门进城去找过一回,但沈小岁觉得在镇子里过得比回村好,不跟他回村,沈大樵这才歇了把侄子领回家的心思。

武安侯派去的人经过多方查证,确认了沈大樵的话虽掺了不少水头,但也确认了沈戈就是江汀村人,彻底绝了武安侯的念想。

但对沈戈,武安侯是打心底里喜欢和感恩的。

“沈戈四岁丧父失母,在大伯家备受欺凌,迫不得已沦为乞丐后也知奋发图强,跟随当地隐士读书学礼,胸怀大义。”武安侯想起与沈戈短短几日,相处的点点滴滴,语气变得温和低沉,“存玉,他走到如今这一步不容易,他想靠自己的本事堂堂正正活着,咱们不要再去打扰他。”

“祖父。”在敌寇砍了三刀不曾流泪的沈存玉,哭了,“我不是去打扰他,我就偷偷去看他一眼,如果他不是彦义,我立马就回来。”

武安侯怒了,“要老子说多少遍,他不是彦义!他下船后头也没回就走了,就是不想让老子认为他想攀权附贵!”

沈存玉吼得比武安侯声音还大,“老子不是什么狗屁权贵,老子是亲口答应母亲,一定要找回弟弟的长姐!”

祖孙俩比了一会儿谁的眼睛大,武安侯先服了软,劝道,“你娘临死之前,说了让你好好活着,不要总想着去找彦义。你二叔离京之前发了誓,他不要爵位,你办好这趟差,回来祖父就上书请万岁封你为武安侯女世子……”

沈存玉打断祖父的话,“世子位您给彦佑留着,我自己挣。”

面色苍白的沈彦佑端着宵夜,从外边走了进来,“祖父,阿姐,你们先吃宵夜缓一缓,等我把书房里的书搬走,你们再继续。”

武安侯吹胡子瞪眼,“继续干什么,掀房顶?”

沈彦佑做了个鬼脸,顽皮道,“您和阿姐又不是没掀过。”

当年沈存玉要入营,武安侯说她还不够格,沈存玉一怒之下用长刀砍折房梁,弄塌了武安侯的书房。

现在这间,是后来翻盖的。

提起往事,武安侯和沈存玉都笑了,爷孙三人围坐桌边吃完宵夜,沈彦佑帮着阿姐劝说祖父,“朝廷不是想派人去查卧龙堤决堤之事么,让阿姐领了这个差事去吧。”

武安侯皱眉,沈存玉眉飞色舞,“还是彦佑的脑瓜好使,就这么办!”

武安侯不赞成,“你的脑瓜可没他的好使,查案的事你办不了。”

沈存玉扬眉示意堂弟替自己冲锋陷阵,沈彦佑领命,继续道,“耗费巨大人财物力修筑的卧龙堤,只用了一年便垮塌了,其内幕必定惊人。只派能查案的文官去肯定不行,得派武将镇场。一文一武,一唱一和,方能查个水落石出。祖父,再没有人比我阿姐更适合当这个武钦差了。”

沈存玉挺直腰杆,慷慨激昂,“食君之禄,分君之忧,沈存玉当仁不让,明日便上书请旨南下,彻查卧龙堤决堤真相。”

卧龙堤不只是贪腐大案,安王府还牵扯其中,武安侯捋须,不愿孙女去冒险。她年纪太小,斗不过那帮老狐狸。

许川从外边走进来,躬身请命,“侯爷,末将请令,随行保护小将军。”

沈彦佑忍过一阵胸闷,言道,“若不是孙儿的身体不争气,孙儿也想与阿姐一同前往。祖父,您就让阿姐去吧,就算您不让她去,她也会偷偷跑去的。”

第148章 安王世子到宣州

孙子孙女离开书房后,武安侯拉下脸训许川,“你为何鼓动如玉南下饶州?”

许川躬身赔罪,说出来心里话,“末将不想让您再以身涉险。”

沈尚直的次子沈文功领命去了北庭,北境之危明年必解;安王在南部蠢蠢欲动,若不将其遏制住,大夏危矣。

放眼当今朝堂,能令万岁信任并倚重的股肱之臣只有两位,已六十八岁高龄的太傅郑作忠和六十一岁的武安侯沈尚直。太傅乃文臣之首,不可能离京。

武安侯身有旧疾,今年七月又在观音庙受了重伤,元气大损。若他再冒着重重风险南下,定是凶多吉少。

沈存玉虽年幼,但她是武安侯的嫡亲孙女,又是身负赫赫战功的女将军。也只有她能代替武安侯南下震慑肖小,也可在紧要之时,调动南部各州兵力,围攻安州。

在沈文功代替沈存玉去镇守北庭时,这步棋便已经定了,只是武安侯不舍得让孙女冒险,想支开她,自己再次南下。

许川又道,“小将军年纪虽小,但她得侯爷您亲传,末将保护南下查案的钦差,便是领兵攻克安州,也不在话下。”

存玉那丫头倔得很,现在是谁也别想拦住她了。武安侯缓缓吐出一口浊气,“若是战起,必生灵涂炭。能不战,便不战。”

“末将明白。”若能掌握安王炸卧龙堤的证据,令安王伏法,当然是再好不过。

武安侯叮嘱道,“莫让存玉去宣州给沈戈添乱。”

许川直起身躯,“小将军知晓轻重,彻查卧龙堤案后她若想去宣州,末将是拦不住的,末将也不想拦。”

“侯爷,末将觉得,不能仅凭一块胎记、一两个山野百姓的证言,就断定沈戈不是小公子。这次南下,末将会去乌沙镇和江汀村,亲自查证沈戈的身世。除了小将军,末将还想带上曾伺候小公子的乳母和丫鬟一起南下,请侯爷应允。”

武安侯又何尝不盼着,沈戈就是自己的孙儿。

只是想到那孩子在宣州城外码头转身走远后,偷偷抬袖擦脸的动作,武安侯就心痛难忍,吩咐道,“不要惊扰沈戈,尽量暗访。不管他是不是彦义,老夫都希望他往后的日子平安顺遂。”

许川笑道,“沈戈心仪林姑娘,也不知他这几个月,去没去林家提亲。”

“他那点心思,也就他自己觉得瞒得好好的。”武安侯也笑了。

“正是。”许川看起来一本正经,心思却十分不正经。

他想着若他到宣州时,林如玉还未许配人家,自己便暗中给沈戈拱几把火,促成这桩好姻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