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娇娇女古代发家日常(246)+番外

待祝太守亲自扔下第一个火把后,无数的火把被扔入隔离带,点燃几近干枯的荒草,火苗很快窜起,蔓延向西侧的火海。

脸上、身上都挂满烟灰的林如玉握紧爹爹的衣袖,紧张地看着火线迎向火海,合为一处。将吞噬的山林燃烧殆尽后,火海无处蔓延,火势渐弱。

不知是谁发出一声欢呼,然后呼唤声在人群中蔓延,稻田边欢声沸腾,疲累不堪的人们畅快庆祝着。哭声、笑声混成一片,林如玉也跟着蹦跳、恣意欢笑。

与全城百姓一起战胜大火的感觉,实在太爽了。

热烈庆祝一番后,众人各自归家梳洗、歇息。祝太守吩咐人看守隔离带、驻守稻田,也准备带队回城,他招手唤道,“康年,如玉,咱们乘车回去。”

“好。”脸上挂着炭黑的林父笑着应了。

能与太守同乘一车,可是极其荣耀和张脸的事儿。站在人群里的钱才明和钱兰翠,看着林父带着林如玉走到太守身边,嫉妒得眼睛都红了。特别是钱兰翠,恨不得冲过去取代林如玉的位置。

林如玉敏感地觉察到了与众不同的视线,抬眸看到了灰头土脸的百姓中,显得干净不少的钱家兄妹。

为了让更多人出来参与修隔离带、挖水渠灭火。宣州衙门宣布只要出城参与灭火,每人可得两斤免费粮的凭票。很多不愿出城的人也为了免费粮,也抄着家伙赶来了。

跟着出来的人,也被这份热血感染,奋力加入灭火的队伍中。只有极少数如钱家兄妹这般,从始至终滥竽充数。

这样的人,让林如玉不屑与之为伍。

她正欲收回目光,却惊见钱家兄妹身后寒光一闪。

是箭!林如玉快速抬手抓住已经踩在上车凳上的祝太守,向下一拽,“大人,小心暗箭!”

林如玉反应迅速,但刺客的箭更快。

“砰砰”两声,两支强劲的短箭设在车厢上,还有一只射中了祝太守的头部。众侍卫大惊,将祝太守和林家父女团团围住,也有一队衙差立刻冲向射箭的刺客。

“啊——”

刚才被当做掩体,没了被当做肉盾的钱家兄妹俩被刺客提起,掷向衙差,衙差接住两人甩到一边,人群里立刻炸开了锅。

“有刺客,刀剑无眼,闲杂人等快散开!”衙差大吼,让百姓后退。

“哪来的王八羔子,乡亲们抄家伙,保护太守大人!”正在热烈庆祝战胜大火的百姓们回过神来,不理会衙差们的大吼,愤怒地抄着砍柴刀、铁锹就往上冲,和刺客拼命。

射箭的刺客很快被铁锹拍在地上,吐了血。若不是衙差们冲得快,刺客定要被愤怒的百姓们活活拍死。

“大人,太守大人怎么样了?”

“我看到大人中箭了……”

“大人您没事儿吧?”

抓住了刺客,百姓们开始担心祝太守。亲眼看到祝太守被箭射中头部的百姓们,这会儿觉得心都凉了。

被林如玉拉躺在地上的祝太守,头上插着一只短箭,双目直勾勾地望着众人的脑袋,和脑袋中间那一片不大的天空。

火灭了,烟雾散了,露出了湛蓝的天空,祝太守第一次觉得,原来天这么看好。祝太守深吸一口气,抬手把插在官帽上的短箭拔了出来,看着泛着冷光、沾着血色的利箭,祝太守一阵后怕,“幸亏如玉丫头反应快,否则老夫这条命,就要交待在此地了。”

“大人没事就好。”林如玉也是一阵后怕,刚才她慢上一点,太守大人就不只是被利箭擦伤头皮,而是要被穿脑了。

祝太守抬腿觉察到脚踝处疼得钻心,虽然逃过一劫,但年近六十的老太守,却因为摔下凳子扭到了脚。但比起一条命,扭伤脚踝实在不值一提。

值得一提的是,钱兰翠的脚踝也扭伤了,她是被衙差直接提回衙门的,与他一道被提回的,还有她的亲哥哥钱才明。

为何要提他们回衙门?

那自然是因为他们与刺客站在一处,嫌疑最大,需要查清他们是否与刺客有关。

十二岁的钱兰翠坐在大堂又疼又气,终于绷不住放声大哭,“大舅,我要找我大舅。”

第275章 丢银子

钱兰翠这般痛哭,还是有些用处的。

虽然宣州人都知道钱家与林家断了亲,但即便是断了,那也是亲,说不定哪天就又续上了。

所以,衙门里的人没有为难钱家兄妹,例行公事地询问之后,便将他们放了出去。

已经跟钱家断了亲的林康年,此刻正坐在林家内宅凉爽的堂屋内,一边吃冰镇水果,一边看孩子们热闹。

阿衡和阿冬两兄弟一个演火海,一个演隔离带,林如梅站在旁边充作说书人,绘声绘色地讲着灭火经过,逗得一家人都快笑倒了。

作为大事件的主要策划者,林如玉觉得妹妹弟弟们演得夸张了,不过她却美滋滋啃着甘甜多汁的石榴子看热闹,并不纠正他们。

因为没必要。他们高兴,听的人也开心就好。

一贯沉稳的房老爷子也罕见地亢奋了,“去年那批的染色细绸可还有剩余?我想做一幅宣州官民齐心灭火的诗画”

林如玉吐出石榴籽,笑道,“还有三匹上等的,就放在库房里……”

“娇娇先歇着,作画不急。”房老夫人听外孙女声音沙哑,心都疼了。

“我让丫鬟去拿,很快的。”林如玉已经在城外待了一日一夜,基本没合眼睛,回到家后她觉得嗓子冒火周身疲累,恨不得立刻躺在床上睡着。

因病过十几年,林如玉十分注重养生。但这两日与山火赛跑,她也顾不得歇息了。

这两日忙碌,是值得的。

林如玉越想越开心,美滋滋道,“外祖母,我们救下了数万亩稻子,下个月就能收稻谷了。”

“娇娇办了件利国利民的,了不得的大事。”房老夫人给外孙女剥葡萄,喂到她嘴里。看她美滋滋吃葡萄,房老夫人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继续剥葡萄投喂。

“是十三万亩。”卢玉春昨日也跟去城外,帮忙烧水、做饭。参与了这样史无前例的大事件,让她格外激动,“是衙门的书佐大人亲口说的。他说若是扑不灭这场山火,宣州城外十三万亩水稻,两千多万斤粮食都将化为灰烬。”

这个夸张了,真太夸张了。林如玉吃着酸甜的葡萄,心里默算。宣州城西有三万亩水稻田已经是顶天了,哪来的十三万亩。

莫不是,书佐大人把宣城所有的稻田都算在内了吧?

林如玉觉得多了,二婶温氏却觉得少了,“娇娇出的这个灭山火的主意,以后还指不定能救多少人和良田呢,往少了说怎么也得上百万亩!这是大功德,咱们宣州的州志上,肯定会有娇娇的名字。后世子孙,千秋百代都能牢记通过州志牢记此事。”

二婶太夸张了,不过林如玉发现家里人却一致点头。不行,不能再说下去,再说自己的大名就不只写进州志,连大夏史书都要有浓墨重彩一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