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大队这几年一直是先进大队,因此,姜大伯也是仕途顺利,得到了公社和村里人的一致认可。
姜二伯这些年醉心医术,和姜娴还有姜老四一道,时常切磋医术。
大约真的是麦收大队所在的地界和姜娴所在的澜国真有什么渊源,所以,针灸技法一脉相承。
三年时间,姜二伯和姜娴已是L市有名的大夫,远到L市,近到澜山县,这些年慕名来找两人针灸看病的人还真不少。
至于姜老四,他主要承袭的其实是刘院长的西方医学的路子,虽说自家父亲和妹妹针灸技艺一绝,但术业有专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不过,姜娴倒是发现,姜老四对于中药总有奇思妙想,这些年,他和姜娴一道帮病人配药丸,姜娴发现他对于药材药性,异常敏锐。
配药这事儿,如何让病人能够药到病除,其实不仅跟药的配方有关还取决于药性。
很多时候,不同环境生长的同种药材药性不同,炮制办法不同,炮制手法不同也会导致药性是否能够完全释放。
这些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儿,但姜老四于这方面还真是做的极好。
姜娴其实自诩自己于医学方面已是天赋卓然,加之她在澜国学了十年,到了华国,更是求知若渴,几乎是日更不辍的勤读医书。
前世今生的融合之下,她在医术之上才有了如今的见解和技艺,可姜老四对于“药”的认知,几乎已与她相仿,而实际上,中医并不是姜老四的主攻医学方向,用的精力更和她不能比。
从前年开始,姜二伯和姜娴陆陆续续的写过几篇关于针灸之术的文章,寄给华都的邵教授请教。
邵教授是真的帮了他们大忙,不仅帮他们寻找了不少相关医书一道寄给他们,还写信鼓励他们在医学知识方面继续深耕学习,学无止境。
得了自己崇拜的邵教授的鼓励,姜二伯激动不已,当真是拣起了年轻时候的习惯,晚上挑灯奋战,日日研读医书。
去年底,他写的一篇针灸术的文章也在医学报上发表了,他激动的过年的时候,给每个孩子一人用稿费包了一人一块钱的大红包。
姜爱国这几年,日子过得也不错,农机厂活计多,姜爱国比之前当拖拉机手的时候忙碌很多,但许是他喜欢的工作,姜娴就发现她爸越发的气色好了。
精气神比之从前,突然拔高了一大截。
大约这就叫做意气风发吧。
三则,也是姜娴今日早早的来,最期待的事情。
因为,今天,小老六和姜小二要回来了。
距离小老六和姜娴分开,已经四年多了,姜娴着实是想他了。
她知道,这当了兵,刚开始的新兵蛋子,自然没什么假期,但一别四五年,还是在姜娴意料之外了。
虽说前年开始,姜建海可以和家里通信了,但还是见不着面啊。
如今,她知道小老六如今在部队里还不错,去年就升了班长了,如今在西北那一带的G军区。
至于姜小二,也早就离家了。
原本以为小二的工作是最令人发愁的,没想到,他倒是继他六叔之后,成了第二个离家的人。
这事还得从前年说起。
前年隔壁县举办赛龙舟的集会的时候,他跟他同学去玩了,也不知怎么的,救了一个掉到水里的小孩子,然后,他就被那个县游泳队的教练看上了,自此,姜小二就离开家了。
这几年,他也就过年的时候能回来休息几天,今年过年更是没回来,就是因为他五叔要结婚,他特意把假期攒到了现在。
第300章 姜家的儿子们(二更)
姜娴早早就带着孩子们和顾珩一道回了姜家。
还没走到门口呢,就遇到姜老大兄弟几个出来。
姜老大热情的招呼:“阿珩胖丫儿,你们回来了?”
“来来来,阿珩,正好,我们哥几个去冰河里抓鱼了,咱们一起去!”
说着,就把顾珩带走了。
顾珩在姜家如今的地位贼高,受到的待遇也好。
没法子,谁让姜家就这么一个姑爷,而且相比较同辈的其他姜家人,他年龄辈分也大。
这物以稀为贵,可不就是这么个道理。
顾珩被几个哥哥“劫”走了,大禾早就疯跑着玩去了,大砚被姜爱国带着,又去了供销社买糖吃了,姜娴一时间,突然落了个清闲。
这会子还早着呢,还是早上,晚上才要办暖房酒宴。
食材什么的,大多准备好了,厨师自还是姜家堂叔,都准备就绪,一切井然有序,于是早上,大家都还不怎么忙。
姜娴跟几个嫂子围在一处,聊起了天。
正好,就看到姜五哥和姜小大从外面走进来。
见此场景,姜大嫂摇摇头,似乎一言难尽:
“我看呐,这以后,小大就跟建峰一个样,他五叔好歹还有人要呢,小大长得不如五叔漂亮,也没有他五叔会说话,到现在都跟个木头一样。”
姜四嫂捂着嘴调笑:
“大嫂这是想儿媳妇,想抱孙子了?”
“可好呢,我们大禾马上就要当上姑姑的节奏?”姜三嫂随后道。
要说这四个舅妈,个顶个的喜欢大禾大砚,但表现是最为明显的喜欢大禾,闺女就是自个儿心肝肉的,那必须是姜三嫂啊。
反正,说起话来也是三句不离大禾的,这会子,立刻就想到大禾要当姑姑这事儿了。
岂料,她这话倒是没引起其他两位妯娌的共鸣。
反而引起姜大嫂的愁绪。
姜大嫂已经不想说话了,她有两个儿子,长子还好点,孩子是好孩子,就是不善言辞。
按说这会子,跟着他五叔在电子元件厂干的还挺不错,去年他还通过厂子里的考试,还转正了,成了正式工。
这立业了就得成家啊,结果就没见他对哪个女孩子有点不一样过。
要给他介绍对象吧,他也没什么兴趣。
每天回来都抱着旧收音机拆来拆去的,姜大嫂一看就生气,他这样,一辈子就跟收音机过去吧。
倒是还有一个儿子,姜小三,都不用说,光是想到他,姜大嫂就是叹气加叹气。
这可真是来讨债的。
呃,也不知怎么回事,若说姜小大没长嘴,姜小三就是长了三张嘴,每天这嘴巴是不停的,话多的不行。
前年,他就不上学了,高中没念完,说是不想念了。
家里说不住他,他和小大小二都不同,小三是家里最叛逆的孩子,小时候就是头犟驴,长大了就是大犟驴!
犟驴说不得,因为说了他也不听,反正他不想干的事儿,就不要指望他去干了。
好比上学,不想上就是不想上。
行吧,人回来就罢了。
工作的事儿,家里也不急。
急也急不得,一则,他年纪小,能做什么?去外面厂子里都没人要。
二则,他自己也不急着工作。倒是和自家娘舅家的大队的几个知青时常混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