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归朝(270)+番外

芳仪长公主怔住,这些年来,展愉与她相敬如宾,展愉脾气很好,无论何时,对她都很温柔,他们从来没有吵过架,就连现在这样高声说话,也是第一次。

“我……我只是随口一说,真的……”芳仪长公主努力让自己镇静,可是话到嘴边,却又不知说什么才好。

展愉叹了口气,眼中的烦燥一闪即逝,他又恢复了往日温润如玉的模样。

他起身坐到炕桌前,拍拍芳仪长公主攥紧帕子的手,柔声道:“是我不好,吓到你了吗?”

芳仪长公主勉强挤出一个笑容:“我的胆子哪有这么小,你不生气就好。”

展愉站起身来,重又坐到对面的太师椅上,对芳仪长公主道:“太后的心意我们领了,可是这桩亲事却万万指不得,无论是哪家闺秀,不但五弟不会答应,就是父亲和大哥,也一定不会同意。长公主,你看可否再劝劝太后呢?”

虽然此时此刻,展愉的声音又恢复了往日的温柔,但是芳仪长公主心里清楚,展愉是强忍怒火。

原来由皇室指婚,对于展家而言,是一件这样令人厌恶的事情。

那么真若是这门亲事不得不成了,那个被指婚的女子,也一定是被展家嫌弃的吧。

无论她出身多么高贵,无论她的容貌多么美丽,也无论她多么善解人意,知书识礼,在展家人眼里,她都是这个家里多余的那一个,她永远无法走近他们,甚至于永远无法得到丈夫的真心对待。

相见如宾?哈哈,世上最可笑的一个词。

见她沉默不语,展愉继续说道:“长公主是否在担心霍大人手中的那封书信?”

芳仪长公主缓过神来,道:“那封书信是霍公子亲笔,据说霍大人已经确认,那不是假冒的,千真万确就是霍公子所写。我在慈宁宫时,也悄悄问过欧阳嬷嬷,母后并没有让欧阳嬷嬷隐瞒于我,那封书信的内容我大致上已经知道了,霍公子说他是被人绑走的,他现在被软禁起来,试了几次都不能逃脱,他已经知道是谁绑走他的了,他听看守他的人,叫那人五爷,还说那位五爷十五六岁年纪,和看守他的那些人一样,都是从福建来的。霍公子天资聪颖,当时便想到了闽国公府的五公子,之后他旁敲侧击,终于从看守口中套出,那人就是闽国公府的五公子展怀,而且他还打听出,前不久展怀亲手杀了当朝首辅郭咏。”

芳仪长公主把信里的内容向展愉复述了一遍,她又继续说道:“我的确是担心这封书信,若是以后霍公子能被救出来还好,可如果他从此下落不明了,国公府的这口黑锅便要从此背上,想要洗脱难上加难。因此听说母后想给五叔指婚,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好办法,可是……”

展愉想了想,对芳仪长公主道:“长公主稍安勿燥,这件事我还要问一问五弟,至于太后那里,还劳烦长公主拖上一拖。”

芳仪长公主点点头:“这是必然,我要给太后织件珍珠衫,明天便可借口要量尺寸,和母后说说这件事。”

展愉站起来,郑重地向芳仪长公主长揖一礼:“那就先谢过长公主了。”

芳仪长公主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霍家。

霍江坐在灯下,一遍遍翻着手里的一本簿子。

这本簿子里的字都是蝇头小楷,字写得不好,个别的字还是错的,但却是写得密密麻麻,而且每一天都标明了日期,这让他翻看起来时,非常有条理,他能知道那一天里,她穿了什么衣裳,戴了什么首饰。

这本簿子,就是丫鬟们做的取用记录。

三月二十,水红石榴缠枝妆花褙子,月白绣水波暗纹挑线裙子,白玉观音分心,红珊瑚簪子两支,红珊瑚雨滴耳坠子……

三月二十一,红珊瑚簪子少了一支,姑娘说是摘下来拨枝头上的雪,掉到雪堆里了,没有找到。

看到这里,霍江紧绷的嘴角露出一抹微笑,这让他的整个人也有了光彩。

她就是这样粗心大意,那时他对她这样很是反感,觉得女子不应这样,女子就应是像那个人一样……

他叹了口气。

当年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让她主动提出退亲,得知这门亲事已经退了,他立刻觉得自己身轻如燕,他以为从此以后,他就能正大光明去向那个人提亲了。

可是没有想到,父亲虽然没有不舍这门亲事,却也不同意那个人进门,并且为了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一个月后就替他求娶了他后来的妻子。

那时的他非常伤心,他不住地骂她,若不是有她的存在,也不会把那个人的身世衬托得如此不堪,父亲又怎会对他的话,连听都不肯听,便一意孤行地去为他求娶别人。

第三一一章 旧时王谢堂前燕

霍家是陇西大族,可惜开国初年的那场瘟疫伤了元气,后来屡经战乱,迁到保定府后嫡房也只余下两房人。

父亲霍圭一心想要重振霍家,求娶了焦家女子为妻。焦家祖上有琅琊王氏的血统,虽然那已是几百年前的事了,但是焦家子弟中却的确出了很多人才。前朝时,焦家不但出了两位状元两位榜眼,而且其中一位还是百年难遇的连中三元。即使到了本朝,焦家虽然无人出仕,但是还是出了两位书画名家。

霍圭不但求娶到焦家女儿,堂弟霍青也娶了焦家的表亲区氏。

焦氏和区氏嫁进霍家后,不但把后宅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动用娘家的关系,为各自的夫君请了名师指导,不过三年,霍圭和霍青便双双考取了功名。虽然出仕后官职不高,但是对于早已没落的霍家而言,无疑是看到了希望。

后来焦氏又为霍圭生下两男一女,霍江和霍海均是五岁启蒙,聪颖过人,小小年纪便受到师长瞩目,不但如此,他们相貌清秀,言谈举止也从骨子里透出清贵,比起那些名门世家的子弟还要出挑。

虽然焦氏早逝,但是霍圭却终于明白了,若要振兴霍家,便一定要高娶。

这和一般人家的低娶高嫁是不同的。

那年霍江出门游历,在关外时无意中与那家人相识,并受到那家人的赏识。

他回到家里,向父亲说起这件事,霍圭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那家人竟然还有后人留在世上!

前朝时,霍圭的岳家焦家曾与陕西谢氏三度联姻,两家人是走得很近的亲戚,到了本朝,焦家虽然和谢家早就断了关系,但是关于谢家的往事,焦家代代相传,焦氏嫁给霍圭后,夫妻之间也时常谈起当年的谢家。

谢氏一族出自陈郡阳夏,也就是后来的河南,在昔日的世家望族之中,唯有陈郡谢家能于琅琊王氏比肩。

与以文采风|流著称于世的王家不同,谢家却是以能征善战兴家的,祖先中出过几位覆手翻云的人物,虽然子孙中也有文坛大家,但是提起谢氏一族,后世还是要赞一句用兵如神。

而几百年后,陕西谢氏也依然以能兵善战立足仕林。前朝重门第,开国皇帝出身草莽,皇后也只是农家女,不但江南的书香世家看不起皇室,就连京城的名门望族也不肯与宗室联姻。皇帝的几个侄儿娶的便都是三流世家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