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来李郎君朗声而笑,感觉那点隔阂似乎没了。就这么神奇。
李郎君说笑之余,还没忘记正事:“不知道贤弟接下来作何打算。”
周澜:“会试在即,路途遥远,按理应该早早动身去京都的。”
跟着人家就说了:“不过李兄也知道,府上内人不比小弟能够除了读书就是读书,所以还要看内人如何安排。还有岳父岳母那边也要去询问一二的。”
如此思路,有失郎君气度的话,李郎君就纳闷了,周贤弟是如何说的这般理直气壮的。
作为一个郎君,这些事情,难道不该是他怎么说就怎么是吗?
李郎君:“贤弟呀,你这般如此,就不怕让人传贤弟惧内吗?”
周澜一点没觉得丢人,人家比较骄傲:“何为惧内,夫妻之间,我们是相互尊重,没有内人为我操持家务,如何让我安心读书。哪有今日功名。”
人家周澜还鄙夷李郎君呢,成亲日久,夫人已然有孕又如何,还不如他对婚姻看的明白。
一家子都指着他媳妇吃吃喝喝呢,她媳妇的事情,一样的重要。
李郎君佩服的赞叹:“贤弟看的通透,贤弟心怀宽广。”
至于这话是否有讽刺,那就要看周贤弟愿不愿意听的出来了。
周澜那边好歹还知道,询问李郎君的安排呢:“李兄如何安排。”
李郎君:“自然是要进京赶考的,我们如今也就夫妻二人,本来想着同贤弟一起进京,路途之中,女眷也有个照应。”
周澜点头,应该如此,李兄想的周到。
就听李郎君那边说道:“可如今你嫂子不便远行,我孤身一人,倒也方便,若是贤弟早早进京,我就结伴同贤弟一起,若是贤弟的时间稍晚一些,我就同其他的同窗一起结伴同行。”
周澜这时候竟然感觉道了清醒,幸亏自家常喜没有在这时候怀孕,不然岂不是不能一同进京了。你看李郎君的夫人就怀的不是时候,是个不太懂事的。
周澜有点可怜李郎君,双喜临门有什么好,半点不实用,嘴上说道:“如此妥贴的很,小弟回府就同内人商议此事。”
都这样了,竟然还要同媳妇商量,李郎君那也是蛮佩服这位周贤弟的。
换成他可未见得能过做到如此这般体贴入微。
人说齐大非偶,让李郎君说,周贤弟娶妻的门第就太高了。
换个门第的小娘子哪敢这般。姜府二老就在贤弟身边,往日看着还好,可这样的时候,就显得周贤弟颇为掣肘。
到底还是周贤弟委屈了。不过这话也不好劝的。
兄弟之间,在彼此怜悯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优势。难得和谐呀。
李郎君那边真的心疼周贤弟,怕是这样的环境,对周贤弟来说压力太大。
所以不避讳的说道:“若是日后,贤弟想要松散一二记得来为兄这边,为兄别的不成,嘴巴还算是严实。”
说完李郎君就拱手告辞了,都没有给周澜询问,这话什么意思的机会。
人家李郎君那也是体贴,怕说的抬明白了,周贤弟面上不好看。
周澜很是不明白,此话从何说起。他想要松散为何还要李兄嘴巴严实呢?思索再三,还是不明白,为何要松散一二,他没有需要的地方呀。
(本章完)
第499章 德行不够
回府之后,会试的事情就要提上日程,保定府距离京城很远的,早作打算才好。
先生那边,自然是赞同早上京城的,到了京城时间充裕,能够带着弟子拜会其他的书院, 增广见闻。
姜常喜那边更是连连点头,依着她,早就该出发才对:“熟悉场地,自然是越早越好。”
跟着人家就说了自己的布置:“年前其实就准备好了,夫君乡试之前,大福更是带着人早早去了京都收拾院落。若是先生同夫君准备好了,咱们随时可以出发的。”
先生点点头,他老人家就一个人, 没什么可准备的:“没有问题。”
常乐:“爹娘那边也早就准备好了, 外祖父年纪大了,回京城养老,刚好能够一起过去拜见外祖父外祖母。”
周澜才知道,竟然是随时可以出发的:“是不是忘记了什么事情。”
姜常喜:“有吗,京城那边舅舅,娘都有去信报喜,公爹那边也上香报备过了。”所以还能忘记什么事情?
周澜一拍脑门:“祖父,祖母那边,二叔二婶竟然没有过来,就说忘记了什么?”
姜常喜不心虚:“给族人下帖子的时候,祖父祖母,二叔那边也让人送信了。说起来不应该呀,二叔如今可不是这般失礼的人。”
毕竟周二叔还指着侄子在保定府的声名,当护身符呢。
可不管如何,还是要去周老祖父那边走一趟的,别管是不是亲近, 别管是不是分家, 只要他健在, 周澜的礼数就不能差了。
姜常喜:“我让人去安排,咱们尽快去祖父,祖母那边,让他们二老跟着高兴一下。”
周澜:“有劳常喜,我让人去通知李兄,咱们这几日就出发。让李兄早作准备,明日我去县城那边拜见祖父祖母。”
先生满意的点点头:“应该如此,我这边随时都能出发。”
长辈不慈,小辈不可失礼。这两个弟子这事上做的就不错,面上从来未曾失礼。
为出行一事,周澜还特意带着姜常喜过去岳父、岳母那边一趟,表达足了对岳父,岳母的尊敬态度。
姜三夫人乐滋滋的:“就说二郎心里有咱们,这点事早就定好了,竟然还特意跑一趟,这孩子可真是贴心。”
姜三老爷心说,你这岳母当的更贴心, 我书房的孤本都要被夫人搬光了。
闺女都没有对他下死手, 没想到夫人对他下死手了, 好东西都给了姑爷。
尤其是那天姑爷中举,夫人满大街散钱的行为,姜三老爷那是真的嫉妒了。
当年若是自己能够高中,夫人是不是也会如此这般欣喜于外。想自己半生,这际遇,这满腹的学识,到底是有些遗憾的。奈何,生不逢时。
姜三夫人没有夫君的那么多感慨:“在想什么呢,可还有其他的安排,不知道二嫂那边对姑爷是怎么安排的,还是应该同二嫂说一声,若是一起上京的话,能有些照应。”
姜三老爷就想的比较周到,二姑爷的事情,二哥二嫂不好多插手,斟酌一番:“二姑爷的事情,咱们不好安排,毕竟是杜府的事情,二嫂怕是不好插手的。”
姜三夫人点点头,自己想的浅了,跟着话题一转:“二娘这胎来的不是时候,怕是不能同二姑爷一起上京的,亏得二娘还瞎高兴呢,还是咱们家常喜想的远。”
姜三夫人:“你看咱们家常喜这时候不怀孕也挺好的,半点不添乱。”
就想要问一声,这是终于心里平衡了吗?
姜三老爷纠结的看向夫人:“这话当着常喜的面为何你不说。”
姜三夫人有自己的道理:“能说吗?我若是这般说,她对生孩子的事情,更不着急了,你可不能当着她的面说这个。都已经成亲一年了,怎么还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