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科举相公家的地主婆(872)

亏得周大人能顶着这么大的压力,稳稳的当他的郡守大人。

等到那些砖,还有黏土同修葺砖墙用的黏米运到关口的时候,官衙的人都没有人去惊动百姓,更没有人去那些军户人家动员捐款。很是让边郡的百姓们出乎意料。

当然了,现在吗,那些想要臭周大人名声的,就是雇人想要往郡守府扔臭鸡蛋,也雇佣不到人了。

人家郡守大人办了这么大的事,愣是没有从百姓手里,拿一分一毫。这是一个饶官不饶民的郡守。

说人家郡守大人贪赃都没人信。官员的钱他抠出来了,多少人盯着他呢。他敢做啥,那些官可不是好惹的。

而且郡守大人没钱,捐款都欠着呢,这事传播的更广,原来郡守大人的笑话,要比郡守大人的功绩,更让人上头。

郡守夫人有钱,财路清晰,明白。误会不来。而且有这么败家的郡守,夫人的银子肯定攥的紧。

就这样一个郡守,毁他名声,把他逼走了,他们图啥,换一个专门收税的,来祸害他们吗?.

别看都是普通人家的百姓,人家心里有一杆称,明白的很。

所以郡守大人的人缘,也不过是在官眷那边不太好。当然了在百姓心中也提不上多好,因为这位大人也没什么建树,让人称道。

郡守府的孩子出门就打架,到是让人没少说嘴,这都要成边郡城一景了。

毕竟郡守大人同夫人给人道歉,同普通人家一样,带着孩子街边同人掰扯道理的真的没见过。

挺接地气的,更佩服那些同郡守夫人据理力争的人家。

尤其是那群武将,心说这群不怕死的,这样的女人也敢招惹。

可大伙瞧了,郡守大人同夫人过后没有报复行为,看到孩子们和好之后,郡守夫人也颇为尴尬的同人打招呼,对孩子们同他们一样没法没法的。

第989章 一万两的标杆

人家姜常喜靠着孩子,打出来一条不一样的路线。有自己的交际圈,孩子家长圈。

每每因为孩子折腾的厉害,姜常喜训人的时候,先生都说,没有他们,你连这点交际都没有。

意思就是你怎么还数落他们呢。

姜常喜就觉得,这位先生带徒孙不靠谱,教训都不让了。谁家弟子这么带出来的。

同先生掰扯道理,人家先生说的是好孩子不用教。这不讲理的口气,姜常喜忧心忡忡,为孩子未来发愁了。

就这,还让先生数落姜常喜,分不清轻重缓急。在边郡,孩子们就得靠本事服人,明显学问的本事不占优势。

姜常喜拉着常乐:「你确定你是亲传弟子吗?」

常乐看着两个孩子:「我是弟子,这个还是确定的,先生坚决叫他们徒孙不收弟子,我也明白为什么了。」

姜常喜一脸的等解释。

常乐:「弟子要教的。」徒孙宠着就够了,是这个意思吧。姜常喜哪哪都不好了。

而且这段时间郡守府里面传出来消息了,话是这么说的:「他们边军出人,守着关口呢,咱们这些守着后方的官员,出钱应该的。」

这话说的,让那些军汉们,都觉得不做点什么都有点说不过去。他们还能比不上一群文官?

较劲儿一样,心里极为不舒服,就为了这个,也不能让那群文官一枝独秀。

齐舅舅冷眼看着外甥女姑爷折腾的这一出出,那真是冷哼着佩服的,不怕丢人竟然还有这等奇效。

至于当初那些被大家族雇来往郡守府扔臭鸡蛋,烂菜帮子的,不是没有,是被齐舅舅的人给半路拦住了。

为了这个外甥女姑爷,齐府当真是没少费心思。

齐舅舅让人拿出来一万两银子扔给管家,齐舅舅这么说的:「捐到郡守府,就说,咱们郡守府的姑太太不差银子,郡守夫人的娘家更不差银子。」

这话说的那个横呀。为了支持自家外甥女姑爷,那也真是下了本钱的。当然了更是为了边军。

齐舅母那边听了这话,笑的都差气了,拿出来五千两的私房:「我这个舅母支持外甥女的,做的好。」

就这么没了一万五千两,可肉疼了。齐舅舅牙都肿了,能娶多少媳妇,养大多少齐家儿郎。

可这代表的是齐府对郡守府的态度,这是边军的态度。人家齐府在边郡就有这样的影响力。

所以说还是人家吏部厉害,能挑出周澜这么一个人,放在这里用。

观望这事的人多了,开始的时候,人家想的是,周大人若是想要在我这里拿到银子,做梦,定然好好的挤兑他。

可人家周大人没来,这群武将又想了,瞧不起他们怎么着?

尤其是这边的将军府,迟迟没等到周大人,嘴巴都长燎泡了,周大人这事做的忒损,这事他们守关口的还能比一个郡守表现的差了,那是可是护着他的兵呢,这要是在没有动静,就等着周大人收买人心了。

可不得上赶着给人郡守府送银子吗,还不能比一个女人送的少。价都给架起来了。

郡守夫人捐一万两,这事,郡守大人这事做的忒损。

说白了,那还不是你们一家子吗,非得弄个女人的名头在上面,羞煞他们一群老爷们吗。

将军都动了,这群武将能不动吗,这银子捐的这个顺畅。周大人笑眯眯的,算计着应该够用了。就说还是这群人有银子。

要说关口那边,最出奇的不是这些料,是那些工匠,还有图纸。

竟然是周大人这段时间带着工匠熬夜设计出来的。不怕费工,不怕废料,人家说了那么多银子呢,不怕花

钱。

而且这边的关口修完了,咱们就往外推,修下一个关口,一直推到边境,没银子了,他想办法。

你说一个光会骑马的文人,也没怎么同这群军汉打交道,可在关口这块,当真是很受追捧的。

图纸才弄好,郡守大人就让将军府的人给送回来了,再让这人混下去,自家大人嘴巴的燎泡都没地方长了。

这郡守大人就是过去收拢人心的。

不过说真的,周大人在郡守府的人缘不怎么样,毕竟从人家兜里掏钱了。

谁家银子不是辛苦赚来的,谁能愿意呀。

可等到八月十五过后的几日,人家周大人被朝廷褒奖了,而且边郡的官员全体受到了褒奖,虽然是银子换来的,可值的很,不然朝堂那些人,谁能关注你一个边郡的小官。

至少面上没人阴阳怪气周澜了。他们成了既得利益这波的。

尤其是听闻翰林院那边传出来消息了,说是老翰林们说了,让周大人尽管施为,好歹也是翰林院出去的,只要周大人做到他说的,不作女干犯科,不贪赃枉法,不通敌卖国,他们就能保周大人至少还是个翰林侍读。

多大的保障,别小瞧一群翰林,他们学生多,都是官,人脉广,都是名人,他们要想做点事,还是容易的。

人吏部的都骄傲,用对人了,他们有眼光,没想到周大人竟然还是个不拘一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