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科举相公家的地主婆(927)

姜常喜得承认,姜姜这样养出来的猪,确实肥,吃着油多。相比于时下那些散养的猪,要出油。

这年头的人,油水不大,所以对于那些猪肉柴的,不太喜欢,更喜欢油大的。

当然了也是自家粮食充足,猪喂的上去。换成农户人家,谁家舍得这般喂养一头猪。

别管怎么说,人家姜姜这个开头还是很好的。至少先生就比较满意猪肉的味道,适合他老人家的牙口。

晚上夫妻二人说到两个孩子的问题,那真是骄傲伴随着烦恼。

骄傲是孩子专心做事,那么大,就知道有始有终。

然后就是烦恼,姜常喜:「你说,是不是不太有女郎的样子,别人都哭,她张罗着吃肉。」

周大人骄

傲溢于言表:「那是我周家的女郎,那是做大事的,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姜常喜点点头:「对,别人吃素的,她吃肉的。」

周大人脸色都变了:「夫人,这个问题,不可以轻易如此下结论的,那是咱们的姜姜,夫人是不是太随意了。」

姜常喜嗤笑,同周大人就不该讨论这个问题:「不然呢,周大人你作一篇赋。」

说完姜常喜笑的扭头就回内室了。

周大人满脸通红:「咱们姜姜这么大的年纪,就做事踏实,我当父亲的作一篇赋怎么了,不值得夫人如此取笑。」

这赋他做定了,怎么就让人笑话了?

姜常喜终于不笑了,回头对着周大人说的认真严谨:「周大人说得对,我也是那么想的。」

跟着:「这样,周大人,小女子不才,也做过一些实事,还请周大人当夫君的,也作上几篇诗词小小夸赞一番,小女子不求件件事情让夫君提笔,捡拿得出手的,稍作上几篇就好。」

周大人立刻就跪了:「不是为夫看不到夫人的好,是夫人的好太多了,为夫穷尽一生怕是也作不完,夸奖不尽的。」

周大人的求生欲还是很强的。感觉自己捅了马蜂窝了。

姜常喜巧笑嫣然:「没关系,余生很长,周大人进士出身,文采斐然,一天一篇,到咱们老年的时候,说不得,小女子要开个书铺,帮着大人出本书呢。小女子也会努力做出,让周大人值得提笔之事。」

那可真是要秃头的节奏,这科考才过多久。周大人竟然又找到科考前突击的节奏了。

怪自己开口前,没能仔细考虑,是非只为多开口,周大人那是悔不当初的。这暴击来的突然。

姜常喜还不忘询问周大人的感想:「周大人,如何。是不是很浪漫。」

周澜能说不浪漫吗,可每天一篇赋,他哪来那么多即兴之作。不写,怕是不行,瞧着夫人不像善罢甘休的样子。,

夫人这招可比他同小舅子争宠,厉害多了。

周大人试图打动夫人,情真意切的开口:「常喜,为夫很是愧疚。」

姜常喜就没有给周大人发挥的机会:「没关系,日子还长,以后的日子里面都能找补,比如周大人的赋里,多多赞美小女子,小女子喜欢听这样的词句。记住了呀。」

然后人家就不搭理周大人了,周大人那就是十八般武艺都拿出来,都没能让夫人吐口,免了这每日一篇的文章。

第1051章 稳的住

这竟然是逼着自己上进的节奏,周大人感觉肩膀沉重,以后别当着夫人的面,乱骄傲了。

如此十几天之后,周大人写的都顺手了,提笔就来。

先生竟然对着周大人的文章,频频点头:「怎么看着,竟然有些许意境了。你这是打算还往翰林院去。」

周大人心里苦,他这是熟能生巧,又找到当年科考的劲头了。

而且当年科考的时候,到底年岁小,没有如今的见识。到底差了点。

周大人如今那是文笔见识相结合,写出来文章,自然是言之有物,让人看了,上升了一个档次。

先生都感叹:「若是当年科考,你有今日的文笔,前三甲又怎会失之交臂。」

自己那是不能再参加科考了,可经验能留给小舅子,人家周大人立刻就想到常乐了。

周澜:「所以,先生,还是让常乐再历练几年,左右不靠他支撑门楣,有些东西,不是有了足够的见识,是抒发不出来的,尤其是文章。」

先生叹口气,小弟子那可真是能折腾的,怕是不服气这个:「那也要常乐听话,我看着,早就想要去外面扑腾扑腾的。」

先生拿着弟子的文章:「确实不错,不过用词太过软绵了些,可不像是边郡呆了几年的郡守之作,少几分儿女情长就好了。」

周大人心说,自从到了边郡,哪有闲情逸致写文章,读古籍。

这就是我这几日为夫人作词,作赋,捡起来的那点东西,唯独没想到,先生竟然说有所进步。

人家周大人思维够散发,心说,是不是当初夫人,若是让他每天做一首诗通关的话,是不是自己也有望发展为才子。

周大人到这个岁数,进士都考过了之后,才悟出来点东西,所谓天生慧根,或许有人逼迫一下的话,多少能激发出来点才华的。

先生:「怎么,还有差事惦记着,文章放在这里就好,你去忙吧。」

周澜不太好意思的,从先生手里拿过文章:「咳咳,这个,这个,弟子还要斟酌一二。」

然后人家就拿走了,再厚的脸皮,也不敢同先生说,弟子这玩意是给夫人写的,攒起来,以后没准出书呢。

先生那真是欣喜于大弟子的进步了,没看出来大弟子的脸色变化。

不过师徒到是讨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回京的问题。

自家弟子若是专心搞学问的话,先生还是乐意看到的,毕竟是大弟子,在边郡这几年,周澜的辛苦,先生那是看到了的。

其中的凶险更是看在眼里,所以先生盼着弟子安稳,做学问也挺好的。

周澜知道边郡这地方,别管他是不是喜欢,都不会让他在这边呆的太久。

齐府被召回京了,其他那些在边郡的世家,调度差不多了,他能在这边一直做郡守,为的就是一个平稳过度。

朝堂不会调走几个盘踞边郡的家族之后,再看着周澜在边郡做大。

这点不光周澜的看到清楚,明白人都看的清楚,不然为何一个郡守在边郡的威望,比将军都高。

那不就是因为觉得周大人一个文人,想要成气候也不太容易吗。而且大家都知道,周大人不会在边郡扎根。

也是人家齐大夫人提前做的工作充足,帮着周澜把基础打的好。

郡守夫人虽然有点花拳绣腿,可惜人缘真的不成,别说那些属官的夫人们,就是家族的女眷,郡守夫人都没能友好相处,这样的内宅,真不算啥助力。

至于折腾出来的其他事情,那就当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吧。

反正姜常喜身上,那是毁誉参半。郡守夫人,郡守内院,都是给郡守大人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