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君的第一佞臣(15)

“那两万俘虏本来就该杀,你们根本就不知道卢鸿关是什么情况!就知道瞎逼逼!显摆你们长了嘴!”

……

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京中的百姓们也都纷纷奇怪。

“听你们这口音不是本地人啊。”

“两万俘虏被杀那不是事实吗?还不许说了!”

“照你们说法你们是卢鸿关来的?”

……

“我们都是从卢鸿关跟着将军来的,将军要归京,我们都舍不得!送将军归京是我们的心意!”

“将军是我们的大恩人呐!大夏那些兵都是死有余辜!”

“当初大夏人占领卢鸿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以虐杀取乐,不知道惨死了多少人!多少好姑娘被糟蹋!就连小孩子都不放过!整个卢鸿关就是地狱!”

“昭武将军带兵收复卢鸿关,夏狗眼看守不住了,竟然开始屠城!还将城中所有粮食烧了个干净!这是怕屠不干净也能把人饿死!要不是昭武将军来得及时,整个卢鸿关就不剩一个活口了!”

“昭武将军杀的那两万俘虏是为了给我们报仇!我们的父母妻儿有多少都是死在了夏狗手上!饶过那两万俘虏我们都不答应!你们要是敢再说将军的不是,卢鸿关那些被夏狗虐杀的百姓晚上都会入你们的梦!”

……

这些人你一言我一语,把京中的这些百姓们都给说得一愣一愣的。

京城百姓过惯了安逸日子,他们对边关战事唯一的了解就是“战胜”、“战败”这样简单直白的描述。他们不了解边关生活苦难,不知道敌国铁蹄凶残,不清楚每一场战事开始前后除了兵士之外又有多少无辜百姓命丧。不知道同为大瑾国民,边关百姓对敌人有着怎样刻骨铭心的仇恨!

一开始那些说宣景不该杀俘虏的人都闭嘴了,原本还理直气壮指责宣景嗜杀成性的人也都安静如鸡。

他们都没想到原来在昭武将军杀俘虏的背后竟然还有这样的隐情。

若是两军交战正常胜败也就罢了,但敌人居然虐杀百姓还屠城放火,这等突破人性底线的行为就不能再以常理对待。

他们这些事外之人听着就觉得无比愤怒,恨不得手刃夏狗,更不用说身处边关的将士和百姓们,就是饮其血啖其肉都难消心头之恨!

这么一来,昭武将军杀了那两万俘虏就只叫人觉得大快人心!

陆潇和胡靖听着话风变了,心中跟着高兴,一时都忽略了那些自称从卢鸿关跟过来的百姓的口音有些不对。

第十一章 轻轻放下

到宣景入宫觐见,他在京城百姓心中的印象已经发生了大逆转,再没有人说他杀心太重,反而要是有人再提起他不该杀那两万俘虏的话头,就会立刻被周围的其他人给骂得狗血淋头!

咱们的边关同胞都被虐杀了!卢鸿关险被屠城!你们还替那些俘虏说话,还有没有心?你们都是大夏派来的奸细吧?

可以说绝大部分的百姓三观都还是很正的,只要有正确的引导,他们还是会站在公理的一边,站在人心的一边。

而京中百姓们的反应也迅速传到了皇宫中。

皇帝在御书房召见宣景。

瞧着站在下面长身玉立的少年将军,这个被他委以重任的年轻人,惠承帝心中颇有感慨。

初闻宣景杀了三万俘虏时,惠承帝气得七窍生烟,恨不得立时将人叫到自己跟前狠狠训斥再重罚一番。

后来收到了霍崇上书,解释了宣景会这么做的缘由,并且霍崇直言如果卢鸿关一战是他指挥,他也会做出和宣景一样的举动。

当时惠承帝虽说还有气,但到底消了些,没有立刻下旨让宣景回京。不然一个打了胜仗的将军却无缘无故被急召回京,这本身就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多少会惹人诟病。

现在又知道京中百姓们对宣景的印象好转,一心想做个明君的惠承帝倒更不好下重手责罚宣景了。毕竟边关百姓都为了感谢宣景一路送人回京,自己要是还重罚宣景,只怕也会引得边关百姓不满。

惠承帝一直不开口,宣景便一直安安静静站着,倒是很沉得住气。

久久,惠承帝终于开口,“你可知错?”

宣景拱手行礼,“微臣知错但不认错。”

“大胆!”惠承帝怒喝一声。

边上伺候惠承帝的太监总管都胆战心惊地瞄了一眼宣景,心道他伺候陛下这么多年还是头一次见到敢这样直白地否定陛下的。

宣景单膝跪地,“陛下,微臣知道我朝一向主张投降不杀,但今次情况实乃特殊,非常之事当行非常之法,否则如何扬我大瑾国威?且微臣也是为了陛下的名声思虑,边关百姓凄惨,若是不严惩敌军,死守降者不杀的准则,必然会让边关百姓心寒,觉得陛下不将他们的苦难放在心上。实在有损陛下英明!”

惠承帝挑眉:“这么说朕还得嘉奖你考虑周全了?”

“为陛下考虑是身为臣子的本分,微臣不敢居功。”

惠承帝一下子就笑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被气的,“你倒是会说。罢了,这次的情况也确实特殊,不过日后绝对不可再鲁莽行事,即便情况特殊也要上报朝廷,等朝廷裁定,不可再自作主张!”

“是。”

“这次看在霍崇为你求情的份上,朕不罚你,功过相抵,你也别想要什么赏赐!行了,你早点回王府吧!离王定然在等着你了。”

“是,微臣告退。”

宣景退出御书房,仰头瞧着外面天光大好,一声轻笑。

他确实没想到这次能这么容易过关,都已经做好了可能会被贬官的准备,却没想到皇帝会这样重重拿起轻轻放下。他也明白,会有这样的结果除了霍将军的上书之外,作用最大的就是民间舆论的风向改变。

宣景想着那些混在人群中操着不正宗的边境口音的人,微微眯眼。

第十二章 冲突

宣景回去王府。

王府的管家高满早早在门口等着,远远瞧见骑在马上的宣景便立刻下台阶迎了过去。

高满年少时是厉王身边的贴身小厮,后来得厉王信任,做了王府管家。

这么多年来高满在厉王府全无错处,也颇有地位,就连厉王的几个儿子对他也算得上恭敬。

而高满却从不托大,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也不会像府中有些狗眼看人低的奴才那样慢待不得厉王喜欢还背负着“克父克母”之名的宣景。他对宣景与对厉王其他儿子并无分别。

“三公子终于回来了,王爷和娘娘都惦念得很。”

无论如何,该说的场面话还是得说。

宣景轻轻点头,算是应下了高满的话茬。

高满招呼过来一个门房,将宣景的马牵去马房,自己跟在宣景身边。

“怎么不见陆公子和胡公子?”

往年三公子第一天回府身边都会跟着那二位公子。

“他们还有别的事。”

宣景没说是什么事,高满也很识趣地没有再问。

上一篇: 靠签到系统当领主 下一篇: 逆神[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