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卿瞧着地上的羊粪,看着父亲佝偻的背脊。一想到在府城看到的那些,眼中隐隐渗出血色。
他天生聪慧,看事也是一眼看透。
如今的大顺,要想过得好,做个贪官银子便能如河一般往手上涌。可真要做个有抱负的好官,这不是个好时候。
这是孙文卿在府城的牢里蹲了两个月想明白的事。
自家的孩子自家知道,孙有余看他这副低沉的模样,定是遭了难。
他苦闷地握紧手里的耙子,心里边闷痛。
都怪他们,拖累了儿子。
孙文卿不想让孙有余陷入自责,自己一个秀才,要在斜沙城活下来,也不是什么难事。
他看着地上的羊粪,声音里藏着思量好了的坚定。
他道:“爹,我想去将军府试试。”
第44章
今年的秋收无疑让整个斜沙城瞩目。
大家伙儿都知道有几户人家的地种得是极好。等确确实实见证了那明显涨收的庄稼, 一时间,所有人都盯上了将军府与这几家人。
“老杜头,你这庄稼是怎么种的, 细细跟大伙儿说说呗。”
“对, 大伙儿都见识到你家收成是什么样子的了, 以后我们就跟着你种!”
“我家那麦子是跟着你老杜头种的。那叫一个长得好!可惜种少了, 不然这粮食能比去年足足翻一成。”说话的人心疼得扼腕。
八月末,斜沙城几乎都收完了粮食。
杜家今年粮食长势极好, 看得众人无不艳羡。这不, 这会儿一有空闲,大家伙齐齐将他家围住, 就为了听听这杜家的种植之道。
院子里坐满了人, 他们大都衣衫简朴, 都是些耐脏的灰蓝色调。衣服上还打了不少补丁,瞧着各家日子都不好。
杜家的凳子全端了出来,没坐的就自己找个地方蹲着, 蹲不了的自己找个墙根儿站着。
一个带一个, 几乎整个村子的人都过来了。搞得杜家院子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外出清收地里漏下的粮食的杜勇全不得不垫着脚,在院子外面绕上一大圈儿翻篱笆才能进屋。
“老杜,说说吧。”村长坐在村民前头, 面对着杜属善。
杜属善卷着手上的旱烟,黄土色泽的脸挂着笑意。皱纹深如沟壑, 白发在夕阳下晃眼。
“老哥,不是我不说。是这会儿仅仅种出了粮食, 还有事未完。不过你们等等, 就是这阵子了。”
“什么事未完?”村长问。
“你们是瞧见我怎么种地的,也知道我是去了将军府之后才试着这么种的。大家伙儿可看到了我家的收成了吧。”
“那可不是!一块旱地就涨了半石粮, 你家这一下十几亩的地可是长了七八石的粮。还让我们再看下去,看得乡亲们都眼红了。”
众人哄笑,道:“可不是!”
“叔啊,你这是招咱恨呐!”
杜属善也跟着笑了,手里棕褐色的干烟叶被他卷好困在一边,他坐得佝偻的肩背直了直。
“那既然看清楚了,我们这头一项任务也就完成了。”
“什么任务?”
“就是将军让我们先自己试种,看是否有用。”
“有用,可太有用了!那叔,咱具体该怎么做啊?”
“就是啊杜叔,你就别卖关子了,我们着急啊。”
“着急有什么用,今年都不能下种子了!”杜属善将烟叶扎捆打包,放进麻袋里。
抬头见众人还巴巴瞧着,他干瘦的脸上挂了几分笑:“放心,大家耐心等等吧。就是这阵子了,将军肯定会推广这法子。到时候大家伙儿每个都知道,我也会帮忙。”
村长一喜,问:“是等那边列出章程?”
“自然,我们这几个农人还要去将军府一趟。反正你们就等着将军府的消息吧。”
实践有了,接下来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杜属善这心里啊,一片舒畅。
好日子就要来了。
但他等得,可一心想种好地的其他人等不得。人群里有小声提议:“要不干脆去将军府等?”
“反正现在也而不忙了,我跟你一起去。”
“对,咱们现在就去看看。反正现在地里没什么事儿。”
这一合计,不只是野树弯村,但凡是听说了将军府要出种地法子的事儿的人,纷纷等不及地涌入斜沙城。
此时,孙文卿跟在孙有余身边,父子俩看顾着拉羊粪的车走了大半天到了斜沙城。
这一路上两人都沉默着。
孙有余是又着急又担心,好好读了这么多年的书,眼看就要出头了,怎么说不读就不读了。
而孙文卿则是本来话就不多,现在等着他爹做决定。
这会儿两人进了城,人群裹挟着热闹涌来,将父子俩无声的僵持打破。
孙有余在前面拉着车,转头见儿子脸上挂着的汗,又因为用力,脖子上的青筋鼓起。
自家这个儿子,从小主意就大。
他心生触动,头脑一热,干脆想着就这么罢了。
可冲动的话到嘴边,他忍了又忍,只勉强退了一步。
他妥协道:“文卿,爹不强求你再去府城,但是县学你依旧得去。”
孙文卿知道自己爹将科举这条路看得有多重,也明白这是他难得的退步。
这要求是在他的意料之中。
孙文卿低低地应了一声:“好,我去县学。”
听见这话,孙有余舒了一口气。只要自己的儿子不犯倔,这事儿就有商量的余地。
不去府城就不去吧,待在县学好生学,以文卿的才学定是也能出头的。
孙文卿做事儿有自己的考量。
他不想父子俩在自己这件事儿上过多纠结,见人群跟着他们一个方向涌来,便问:“今日不是大集,为何这么多人?”
孙有余一瞧就明了:“是去将军府的,大将军前些时候组织了一批有经验的农人学种地。如今这庄稼收上来了,听说那法子颇有成效。所以这是来等将军府说那法子的。”
又是将军府。孙文卿眸光闪动。
斜沙城与燕家军的关系素来很好。燕家自然不像他在府城所见所听的那些人。
跟着将军,他相信不会比自己去考科举差的。
“老孙,来了。”
快到北大门了,因为收羊粪已经跟大多数养牛羊的人混熟了的常海一边招呼人,一边让人将这粪肥收了。
“常将军。”孙有余笑着打招呼。
常海一眼看见他身边的年轻人,瞧着是个书生。他笑问:“这是你儿子?”
孙有余一边从账房手里结过铜板,听他问起孙文卿,脸上也忍不住带上了几分自豪。
“是,我就这么一个儿子。这不是秋收,放假回来帮忙的。”
常海虎掌一下子拍在孙文卿的肩膀,见小年轻身板不像看着那么脆,他更是夸赞道:“好小子,身板不错。也是个当兵的苗子。”
“不过咱斜沙城几年都出不了一个人才,你小小年纪已然成秀才。前途无量啊。”
“您谬赞了。”孙文卿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