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药女晶晶(13)

李家当家的李炳长年在外做生意,曲氏是一家之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日三餐做得了主。

贺氏初到李家时就很赞同每日吃三餐。

整个曲家村除了家境好的曲族几户人家,就是李氏一日三餐,其余的人家都是一日两餐,日子过得非常节俭。

李家堂屋里飘出浓郁小葱肉汤香味,八仙桌中间摆了一大瓷盆肉沫米粉,旁边是碗筷。

李云霄已经洗漱好坐在板凳上,双手支着下巴,眼巴巴瞅着盆里的米粉。

贺氏微笑望着二儿子,昨晚他睡得晚,今早赖床不起来,要不是给他说有米份吃,才不会乖乖爬起来。

李晶晶噔噔小跑进来,惊喜道:“奶奶说今早舅奶奶送了新鲜米粉,早饭咱们家吃米粉。”

湖南道是鱼米之乡,几十年前出现了米粉。潭州一带的人都很爱吃。

曲快手家的米粉是儿孙昨天特意从浏阳县买回来的。本来只有五斤不多。林氏昨晚饭桌说错话,曲快手为了安慰妹妹一家,今早就让邓氏送了一半过来。

李晶晶不馋,可是好吃的谁不爱吃。她现在的身份是个幼童,说话行事当然要像幼童才对,高兴生气都摆在脸上。

贺氏笑道:“你大哥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你奶奶疼你大哥,等不急你爹回来,就把米粉做了。”

李云青跟李去病洗漱完毕,等了曲氏一起上桌。

李晶晶人小动作非常麻利,刚才出去挖蚯蚓前就洗漱过了,现在洗了手就来吃饭。

李云青吃了几筷子米粉,忍不住赞叹道:“奶奶做的米粉真好吃,神仙闻了香味都要下凡间一趟。”

他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太清观大锅饭没有油水,亏得有个在伙房当帐房的爹时不时给拿点吃食,不然吃得不好,做那么多活,会影响发育。

曲氏笑容满面。她的手艺好,最大的原因就是她嘴馋好吃爱琢磨吃食。

全家人都沾她的光。

李晶晶的碗是专用的,青白陶瓷,比海碗小些。她一岁多就要求自己吃饭。刚开始曲氏不准,后来贺氏让李晶晶试吃几顿,见她没有打碎碗就同意了。

李云霄年初才自己开始用勺子吃饭,用的还是不怕摔的木碗。今早吃的是米粉,他不会使用筷子,贺氏喂他吃。

李云青见李云霄嘴里大口吃着眼睛还瞄着盆,看样子没个两碗不叫停,赶紧把碗里的汤喝光放下筷子道:“娘,我吃好了,我来喂弟弟。你快趁热吃米粉。”

------题外话------昨天发现一个错误,把称呼写错了。

曲快手夫妻应是女主三兄妹的“舅爷爷、舅奶奶”,而不是“舅外公、舅外婆”。已经修改过来。

==感谢亲们的大力支持,让本文于今天上了潜力榜第2名!

☆、14 田氏说曲族学堂一家人用过早饭,贺氏给李晶晶梳好头发,就牵着吃的肚子圆滚滚的李云霄在院子里散步消食。

李去病叔侄收拾碗筷去厨房洗。

曲氏从屋里拿着一件半成品的棉衣去村里亲戚家串门,带走了拿着“娇小”锄头的李晶晶。

曲氏幼年丧爹娘,被兄嫂养大,兄又是刽子手,在外名声很凶。她在浏阳县几乎没有朋友。

她成亲之后没几年跟着兄嫂迁回曲族,夫君长年不在家,她不方便常出门,跟同族的姐妹来往甚少,只有一、两个好朋友。

后来同族的姐妹都嫁到外村去,她也没有人能说说心里话。

如今她总算过了四十岁,在村里辈份高年岁大,同龄的男子都是她的堂兄弟。她得以走出家门串亲戚,交了几个脾气相投的好朋友,日子不再那么孤寂难熬。

她常去的几家当中就有老族长家。

老族长共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儿子在太清观当管事。二儿子、三儿子在浏阳县当衙役。两个女儿一个嫁到浏阳县城,一个嫁到太和镇。

老族长的客堂早就去世了。现在侍候他的是大儿子一家。

曲氏跟老族长的儿女同辈,老族长的大儿媳田氏是她的好友。

前不久田氏的长子成亲忙不过来,怕有人到伙房偷拿,叫她带着李去病看着东西。

老族长家境好,是曲家村为数不多吃早餐的。

李晶晶暗想:奶奶交往的这几个好友,家境都不差,都能吃上早餐。她跟家境同等的人家往来,这样不会被人妒忌,也不会心生妒忌。她不识字,却心如明镜,曲快手家的隔壁就是老族长家。

新刷了漆的木门,门前两棵枝叶茂密的柚子树,树下蹲着一只耳朵竖立警觉性很高的大黄狗。

李晶晶朝大黄狗吐吐舌头,被它扭过头去无视了。

曲氏拍拍大门上的兽头铜环,田氏的新娶进门长媳柳氏面带微笑出来相迎道:“珠姑姑、晶妹子来了,快请进屋里说话。”

曲氏进了堂屋问道:“嫂嫂,昨个过节可好?”

田氏梳着短平髻,戴着一根蝉头银簪,穿着宝蓝色的长裙,站起来笑道:“好。我两个儿子昨晚从潭州赶回来,不耽误一家人吃团圆饭赏月。”

“哦,定山、定林都回来了。这是好事。”贺氏熟络的坐在田氏旁边,一本正经问道:“我听我的侄儿说明年朝廷开科考,你家定山、定林明年可要参加考试?”

田氏点头,倒没有得意忘形,道:“他们读了十年书,家里的银钱大都用在他们身上,明年得去考试试一试。”

曲氏真诚的道:“定山、定林学识高,能考中潭州的书院,明年必能高中。”

田氏流露出自豪的表情,笑道:“借你吉言。明年他们若中了,请你喝酒。”接着又道:“珠妹,你可知像咱们这样的人家出了秀才,田地、商铺都不用交税,若是赶上乱世,家里人也不用服兵役?”

曲氏点头,已猜出田氏话中话,道:“嫂嫂,我家没有田,也没有商铺。长生只识几个字,考不中秀才,我不奢求他。”

曲氏不缺银钱,曲快手曾多次劝她在族里买地,她不同意。

李家是外族,户籍在浏阳县不在曲家村,李炳长年不在家,李老实在太清观忙得一个月最多回三次家,每次还只住一晚。

曲氏跟贺氏要照顾三个孩子,哪有精力弄田,也不方便雇农民种田,再说田不是那么好种的,老天爷要是不高兴来个干旱、洪水,颗粒无收。

李家吃的米一部分是曲快手送的,一部分是跟村里人买的。

李家不养牲畜,只在家里的院子种些菜。李家人想吃什么就跟村里人买。

这些年曲氏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就算如今太平些,田价小幅度上涨,也不想买地。

田氏提醒道:“你家还有去病、青伢子、霄伢子!”

曲氏缓缓道:“去病性子弱,我怕他去镇里学堂读书被人欺负。青伢子已由他爷爷做主,去了太清观。霄伢子现在年纪小,上学堂是几年后的事。

田氏凑过来,低声道:“我悄悄给你说,我爹准备明年开春请个才学高明的先生,在族里办学堂,专教细伢子读书。你家去病可以上族里的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