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脸的大臣年岁大概五十几岁,右眼下面的右脸上生着一个花生大的小肉瘤,猛的一看有点吓人。
他是正一品的太师白步海,坐在李严的左下首,笑道:“陛下,不瞒您说,臣的家里已经吃过豆汤、豆勺,还有这个豆腐,味道确实不错,且都是用豆制成,成本非常低,应该在民间普及。”
李严问道:“这跟葱蒜一起烧的白片片就是豆腐?”
太监答道:“是。”
李严一连吃了几块豆腐,点点头道:“白片片看着没什么食欲,不过味道甚好,你们觉得如何?”
有个身材高瘦的大臣摇摇头道:“陛下,臣不喜吃。”
其余的大臣都点点头说爱吃。
李严便道:“此桌共坐了六人,就有一人不爱吃豆腐。可见此菜不是人人爱吃,不用朝廷普及。老百姓在自己家里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白步海仍是道:“陛下,南北地都能种黄豆。豆汤、豆勺、豆腐成本低。”
李严耐心的道:“白爱卿,老百姓不是傻子,哪些东西好吃还省银钱,比你我都清楚。此事无需朝廷专门耗费人力物力去做。你瞧着,用不了一年,佛道教就会把豆制品通过香客传遍天下。”
白步海想了想,方点点头道:“是。陛下一番话令老臣茅塞顿开。”
“天气炎热,来,这是北地静王府送来的籽瓜,说是道教几个道姑种的,有养生解暑的功效。你们也尝尝。”李严待几人吃过之后,特意给白步海赐了两个籽瓜,而后把刘尔属单独留了下来。
刘尔属不跟同僚在一起的时候,又换了一张脸,望向李严的目光里带着深深的敬畏,小心翼翼的问道:“陛下可是要询问秋季科考的事?”
李严目光犀利,反问道:“朕要在北地单独设一个会试科考,如何?”
大唐国的科考由低至高的顺序是乡试、府试、会试、殿试。
乡试就是学子在户籍所在的各县县城里面参加考试,榜上有名者就是秀才。
府试就是秀才到户籍所在的城府里面参加考试,过了府试就是举人。
会试就是举人到国都长安参加考试,中榜者就是进士,成为天子门生,有了当官的资格。
殿试就是进士进皇宫进行考试,考题由皇帝亲自出,一甲十人,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一甲的进士的官职比二甲三甲都要高,前途更加光明。
从古到今,会试都是在长安进行,从未在城府里进行。
李静除了给朝廷上了奏折,还给李严写了一封信,信里的内容是替北地的举人考生请命在金城设会试考场,进士的名额与南地平分,考中者来长安参加殿试面见李严。
------题外话------
推荐好友莫风流《娇医有毒》、青墨烟水《重生之侯门邪妃》。亲们去收藏看下哦。
周日愉快!
☆、107 密旨迎太子说往事
刘尔属连忙摇摇双手,“绝对不可。静王对陛下本就有不臣之心,陛下再把北地会试的权力交给他,只会让他更加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退下吧。”李严蹙眉挥挥手,转身留给刘尔属一个高大宽厚的背影。
午休之后,李严去见在议政殿等候不久的一文一武两名重臣。
文官是从二品的太子少傅吕文杰,今年五十三岁,容貌出众,气质儒雅,年岁已大,仍是风度翩翩。
吕文杰出门名门望族吕族,十五岁时就在先先帝也就是李严的生父当朝时考中了榜眼。
先帝在时,吕族老族长下令族人不得入朝为官,当时吕文杰已官拜五品,毫不犹豫辞官返乡。
李严登基之前,亲自去吕族探望老族长,请求吕族族人入朝为官辅佐他。
老族长解除了禁令,派嫡二子吕文杰追随李严。
李严登基之后,力排众议,直接册封吕文杰为太子少傅,委以重任。
武官是出驻守南地边防军人世家海族的海英峰。
李严登基依仗的就是海族的十五万大军,对海家极为信任。
海英峰是镇南大元帅海族族长海华的嫡长子,今年五十二岁,个子不高,身材干瘦,武功极为高强,浓眉大眼,皮肤古铜色,神采奕奕,目光炯炯有神,气质内敛,看上去顶多四十岁。
海英峰现在手握长安及陕西道五万大军。官职正二品的辅国大将军,爵位开国县公。
两位重臣与中午陪同李严用膳的官员不同,乃是李严能够交付生命的亲信。
吕文杰行礼之后,开口问道:“陛下,传召老臣二人来,不知何事?”今个早朝之后,李严没有留下他与海英峰,而是把太师及几位尚书留下来。不过他对此没有任何不满。
做为一个明君不能偏听偏信,要多与大臣交流商讨才对。
李严跟两官在一起,要随意的多,开门见山的道:“朕要派你们二人去金城开会试考场,你们意下如何?”
吕文杰立刻跪下道:“臣领旨。”
海英峰却是问道:“不知陛下允许微臣带多少人去金城?”
李严道:“一千可够?”
海英峰当即跪在吕文杰旁边,高声道:“臣愿与吕大人共赴金城。”
李严哈哈大笑,双手扶起二人,目光在吕文杰脸上停留了片刻,先是叫退所有的宫人且将门窗紧闭,而后肃容挥笔在宣纸上写下了一行字。
二人见到那行字,均是无比震惊。
吕文杰失声道:“陛下,原来您已育有太子……”
李严登基之后,文武百官因着他没有儿子,后宫妃嫔又少,就三番五次的联名上奏折让他纳妃嫔多生子嗣。
谁能料到李严早就有儿子了,且马上就要成年了。
这个消息要是传出去,那些想送女儿入宫的官员只怕会气傻眼,还有宫里的几位怕是会失落难过无比。
李严目光诡秘,摇头不让吕文杰说话,而后在宣纸飞快的写下一整页,密密麻麻竟有四、五百个字,低声道:“你们看了牢牢记住。”
吕、海二人这边看着,李严那边接着写,又写了一整页几百个字,问道:“你们若有不明白的,这就问朕。”
这般过去一个多时辰,吕、海二人将三页半纸的内容全部熟记于心。
李严低声道:“此事朕唯有托付给你们。”
海英峰脸色肃容,跪下沉声道:“多谢陛下的信任,臣与吕大人必将人平安带回长安。”
李严将宣纸全部烧毁,而后从怀里取出早就准备好的一个信物及一封信交给了海英峰,“明日朕会下旨,你们这就回去准备。”
海英峰把信及信物贴身放好,行礼退下。
吕文杰离开时,脚步比以往更加轻快些。
他比海英峰晚认识李严,李严登基时,吕家的功劳远不如海家大,但却一起参与此等大事,同样的被李严深深信任,这是何等的荣耀。
海英峰先去了长安城外的营地巡视,把几位将军召来密议大事,待回到生父海华的国公府时,已是夕阳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