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明君社死现场,给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送金手指[历史直播剧透](162)+番外
平衡点的方法屈辱但很有效
这个10.0版本的匈奴非常好安抚,就是有点费公主和费仓库——当时的汉朝人想了一个迫不得已的方法,就是每年或者每隔几年固定时间往匈奴送老婆,送老婆顺带送一箩筐的嫁妆,试图当匈奴的岳父,让匈奴跪下来叫爸爸,面子也有了。】
【当时的这个政策算是良计,能够让风雨漂泊的汉朝有喘息的余地。就是他们没想到匈奴这个狗儿子是真的狗,公主和钱根本满足不了他们长久的需求。
他们这个游牧民族,祖传缺德基因,整天不干人事,闲的蛋疼就来中原打秋风讨公主,让‘休养生息’的汉朝年复一年的往匈奴送公主,送钱。还会瞅准时机就来中原骚扰边境,让边境百姓体会什么叫做十室九空,生不如死。
呵,什么中原大国,什么物阜民丰,钱多到绳断,粮多到爆仓,不过是匈奴的储备粮罢了,还是会送老婆,自己生产来粮食的粮仓,堪称完美。】
【当时这个和亲政策的拥护者就是那群关系户的官三四代们最有拥护,毕竟用几个公主和一些不属于他们的钱来换取和平,多香啊。
这也是汉武帝干掉他们的原因。
但让博主记忆深刻的是,都到汉武帝中期了,中原都跪下六十多年了,卫青都冒头了,朝中竟然还有一堆如同拥有白登后遗症把怕匈奴刻进DNA的求和派?
甚至民间也对朝廷派人打匈奴很不解:汉朝建国六十多年也没见匈奴兵临城下,占领大汉,给他们送点钱送点老婆怎么了?不就费钱费女人费边境的百姓吗?他们在中原腹地生活的好好的关他们屁事?
于是继朝中反对攻打匈奴的声音中加入了百姓的声音,在后世被称颂的汉武帝在当时可是背负着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骂名,甚至在整个封建历史中也一直拥有着这个骂名。
所以汉高祖,吕雉,汉文帝,汉景帝这几任执政者的苦心经营,积蓄国力就是为了能够让匈奴的粮仓更加丰富,送更多的公主过去?就是想让中原大地战战兢兢时刻等待匈奴南下侵袭举起的屠刀?】
仙幕这个说法让建章宫上的人尴尬一小笑,特别在今岁准备上奏说让汉武帝休战续用和亲之法的主父偃和严安尤甚。
他们虽然比求和派好点,但也是拥有白登后遗症把怕匈奴刻进DNA的人之一
他们捏着袖中一直未上呈的褶子不敢动,他们真错了?
————————
嗷嗷嗷,明天就放假了,可以好好干倒匈奴了!冲!
第86章
P1祂带着可以不罪在当代的法子走来了?
【不过有人曾说过:自古以来,我们华夏大地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人的脊梁1!
当然也有那种对敌人卑躬屈膝的人。也有些人可能不是卑躬屈膝,是想折中而求之,他们可能出发点是不想百姓流血,但还是想说一句:
武力不行就智斗,面对敌人的侵扰我们就应该同北风刮落叶一样杀得它片甲不留!淦就完事儿了!在国力允许的情况下还有求和派,什么玩意儿?】
仙幕一连串的声音在建章宫回响,震耳欲聋,让人体会了一把子什么叫做来自良心的问候
其中以主父偃与严安的面色最为复杂,因为他们很清楚这确实是汉朝初期甚至也是现在面临的困境,倾举国之力灭杀匈奴还是继续‘和亲’?又或者折中而求之,匈奴可打,但求稳适力打?
无疑,主父偃,严安,乃至早已被贬去边境的韩安国,汲黯等臣子都是第三种想法:匈奴可打,但应当适力。
严安沉默半响终还是拿出袖中早已准备好的奏折,面露苦笑: “臣本觉得今中国无狗吠之警,外无敌情却累于远方之备,击远方小国,非爱民之举。认为陛下远征匈奴乃不恤百姓,滥用民力,透支国力,穷兵黩武之过。但观仙幕所言,竟是臣之不是2.”
张汤这种主战派听到仙幕这一连串得激昂话语早已双眼发红血气上头,看到严安手中的奏折他嗤笑道: “覆巢之下无完卵,性命放在别人手里,比任人宰割的牛羊更不如!”他们主张杀匈奴就是要彻底让匈奴不敢再随意入中原劫掠,好好的中原怎么能够成为匈奴的后花园!中原人不能够跪一辈子!
张汤的话严安如何不懂,可穷兵黩武在他看来是真的不可行,他看向半空的仙幕,他还是想要上奏求和……
严安: “陛下,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以至秦亡。如今我大汉更应该吸取秦朝教训,穷兵黩武确实不可行,仙幕言您在位四十多年皆出战匈奴,国力损耗确实巨大。‘和亲’之法确实甚是有效,吾等何不再延续和亲之法?”
道理他都懂,但并不妨碍他还是觉得折中而求之才是最好的选择。
他其实早在听闻陛下北伐匈奴,南灭南越,东征朝鲜,西开西域的‘宏伟’战绩时就想说了。兵休而复起,近者愁苦,远者惊骇,四十年的持久战国力吃不消,百姓直接从文景之治的安堵乐业变为民生凋零,百姓苦不堪言。
“前期的甘心快意以致后期还需卫家子侄为您收拾残局,可见当时的国力,民生惨况。今天下锻甲摩剑,矫箭控弦,转输军粮,未见休时,此天下所共忧也3,为何要把希望全权寄托于卫家人身上?为何要让汉朝面临国祚减半之胁才收手?”
主父偃也不希望刘彻大举兴兵,他和严安听了仙幕很久,仙幕说的确实有道理,但他们已经收复河套地区,何必再兴兵祸?匈奴是无法灭绝的。
主父偃道: “不提严安之猜想,仙幕也曾说陛下穷兵黩武以致掏空国底,横征暴敛以使国家户口减半,可见陛下行无穷之欲,确实甘心快意。但于国财力亏空,与民死伤无数,甚至结怨于匈奴,非所以安边。况且匈奴地固沮泽,咸卤,不生五谷,实乃无用之地4.
出击匈奴全靠国力支出,毫无补充,于国无利。”
主父偃与严安说得认真,甚至他们话中的意思也非常相像,刘彻看他们满脸肃然就知道他们是真心话。
但就是真心话才不中听,他们的态度让刘彻知道击杀匈奴是真。四十年的打击匈奴导致国力亏空,民生凋零,甚至得靠仲卿的后辈收拾残局也是真。
但……汉武帝想到当时强烈让卫青出击匈奴时的快意和知晓击退匈奴的兴奋与后世的安稳,他缓缓道: “秦亡有穷兵黩武之因,但更多是其严刑峻法治天下,人心未附,百废待兴却急于求成之错。虽说新树不可摇根,幼鸟不可拔羽,但汉朝现如今已经四代经营,怎能说是‘新树’‘幼鸟’?
和亲之法可,但只能茍和于一时,终无安宁之日,若下任臣子非你我,怕是中原姓胡,汉人皆为匈之奴。”
朝堂中一时陷入两难之境,无解的情绪在主父偃和严安的内心萦绕,也在远方韩安国,汲黯等良臣的心中萦绕——匈奴不可绝,四十年征战真的只是空耗国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