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明君社死现场,给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送金手指[历史直播剧透](227)+番外
他想到29岁才有的刘据,汉昭帝21岁无子,汉元帝也是娶了王政君才有的第一个孩子,还有这个汉成帝无子,汉哀帝无子,汉平帝无子。
刘彻: “……”突然听到恐怖故事!
【当然关于西汉后期老刘家的精子质量问题我们不是他们的医生,我们也不能得到非常准确的答案,我们只能从有限的资料看到西汉后面三个皇帝除了汉平帝因为16岁去世,其他两个帝王确实没有孩子继承皇位,由此推测西汉的皇帝们可能得多注意下身体,提高精子质量。
因为从历史资料上来讲,汉成帝有过娃的,他一生有四个孩子,分别是许皇后,班婕妤,许美人,曹氏生的。
只是人生大肠包小肠,汉成帝的四个孩子无一例外全部早夭。
才貌双全,宠冠后宫十余年的许皇后剩下一子一女,全部夭折
出身于将门之家,才华横溢的班婕妤生有一子,数月之后夭折。
接下去就是历史着名的汉成帝爱情故事的女主角——合德飞燕出场了,自他们出场汉成帝就迷恋她们的温柔乡里不能自拔。
不过男人的秉性就像妻不如妾妾不如偷,汉成帝偶尔也会去临幸其他妃嫔宫女,女官曹氏就是那个被上天选中的……倒霉儿……
被称之为薄情寡性,后宫全是倒霉鬼的汉武帝也不知道为什么能做到后代专出情种。
汉宣帝出了名的爱许平君;汉元帝出了名的喜欢司马良娣也是因为这个妃嫔才有他失落悲愤,然后王政君被选的机会;而汉成帝与赵飞燕,赵合德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甚至拍成电视剧远近闻名;还有汉哀帝与他的男宠断袖分桃之爱。
汉平帝年龄尚小看不出来,但从上面那几个帝王就可以看出汉武帝之后真的专出情种,而且他们的爱情故事传得比他们在政治上的成就还要广为人知,要知道汉武帝以及之前的汉家皇帝们真的是出了名的工作狂,每一个出名的都是关于政治上的成就。
所以为情种本种汉成帝怀上怀子的女官曹氏最后的命运也很明了:
中宫史曹宫,字伟能,御幸生子。帝用昭仪之言,勿问男女杀之。
曹氏临死前还在悲呼: “果欲姊娣擅天下!且我儿额上有壮发,似元帝。今儿安在?已杀之乎?”乃饮药死。
在曹氏怀胎十月一朝生子当天,赵合德指使中黄门田客带着刘聱的诏书毒杀了她,而他的孩子硬生生地被人从腹中取出,最后下落不明。
至于赵合德下场?不好意思,从他在赵合德身上马上风的结局我们就应该知道情种本种汉成帝应该会表示:皇嗣远不及赵氏姐妹重要。
所以曹女官就是个倒霉鬼实锤了。
历史上虽然很热衷于把汉成帝描绘成一个深爱赵合德的女子,被赵合德玩弄于鼓掌之中,但如果拿起赵飞燕传会发现,赵合德爱得更深来着。
就像历史上都说赵氏姐妹杀皇嗣是为了自个儿的后宫之主位置能够稳当,但最稳当的应该是在发现自己不能生之后对汉成帝的孩子去母留子才是正确的吧?
就像宋真宗跟爱妃刘娥一样整出垂帘听政的太后一样,这才叫为了权势。
汉成帝其实是带着一点点脑子的,还是在意江山延续的,但是……都被赵合德这个恋爱脑搅黄了……她是真的无法忍受汉成帝跟任何女人有任何孩子。
怀上汉成帝孩子的许美人也差不多。
在还带着脑子,知道维护汉家延续的汉成帝再三探望与保胎药下,备受重视的她倒是顺利生下皇子了。
但赵合德不同意了……
帝幸许美人,有子。昭仪闻之,谓帝曰: “常绐我从中宫来,今许美人子何从?” “陛下常言‘约不负汝’,今许美人有子,竟负约,谓何?”
你这王八蛋整天说什么从皇后那里来,那这个孩子哪里来的??
你看看你做了什么事情?每天和我说‘我不负你’,你看看你现在什么样子?你家美人有孩子啦!现在你自己不遵守承诺,你倒是说呀!
赵合德用了‘生怼,手自捯,以头擎柱,从床上自投地,涕泣不食’等招式,再辅之肺腑之言,曰: “今当安置我?我欲归尔!”开始准备分家回娘家了。
对此汉成帝的回应就是,帝曰: “约以赵氏,故不立许氏,使天下无出赵氏之上者。无忧也!”乃诏许氏夫人,令杀所生儿,革箧盛缄之,帝与昭仪共视,复缄。
伴随着这股浓浓的琼瑶剧风,汉成帝狠心杀害了他的亲生骨肉……
杀害了他的亲生骨肉……
骨肉……
后面就是:自后御幸有子者,辄死,或饮药自堕,由是使成帝无嗣。由此可见恋爱脑要不得,赵合德与汉成帝刘骜,就是非常大且粗的非常偏执的爱情箭头。】
随着仙幕话落,一声童谣在刘彻耳边响起: “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
“啪!”
“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啄皇孙……”童谣声在刘彻耳边传荡,也在他脑海中回响,直接让刘彻脑中名为理智的那根弦断了。刘彻捏碎身旁的陶瓷瓶口,扎得满手血。但他都不在意,他现在脑海中就想着自他之后西汉皇帝都是情种,甚至是感情白痴这件事情。
汉宣帝因为情种而选中不适合庸君当皇帝,汉成帝因为是情种无后,汉哀帝眼看着也是情种。
刘彻当然知道情种这种东西与皇帝是否能成功关系不大,他只是通过这件事情看透了汉朝缺失的一件事情——汉朝缺少正确选皇帝的方式,或者说是教导皇帝的方式太过于笼统不成体系,以至于身为太子的储君不知道什么是皇帝,皇帝应该怎么做。
“帝王之学就如同家训一般想要教导家族传承之根本,但它们就像刘询教导汉元帝‘外儒内法’为何物一样会出现’琐碎含混,不敢简明。明明早就看出那孩子不适合做皇帝,但最后只是柔仁好儒的皇帝上台,上台后对诸多事情含糊不明,不懂制衡之术,被朝臣们玩弄于鼓掌之中,甚至区区宦官也能够蒙骗过关。”
刘彻想到自己在还是太子时是如何习得帝王之术的,都是在模仿父辈自学成才。
刘询自小生活在民间,小吏处,无皇帝言传身教,身边也无如同霍光一般的领路人,他们只能自己摸索,而这种摸索是松散缺乏高度的。
刘彻悟了,不是每个人都是他,也不是每个皇帝都是带脑子的天才。
已经对接下去皇子的教育方式有方向: “想要让后世的子孙不再像仙幕现在所说的这般是这些庸君做皇帝,最好的法子就是像仙幕之前提示的一样把帝王之术抽象提炼总结,贯穿梳理成型,要拥有能让庸君也能成守成之君的能力!”
知道西汉灭亡本质问题的刘彻松了一口气: “至少不是一筹莫展无所获。”
刚解决了一个大问题的刘彻接着就听到仙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