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十大明君社死现场,给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送金手指[历史直播剧透](374)+番外

作者: 零度冰川 阅读记录

不满长孙无忌的朝臣被解决一波,不满的长孙无忌的皇亲国戚再解决一波。

二十一岁登基的李治就像幼主一样权不出皇宫,就连太子人选也选不了。「1」

长孙无忌浑身一震,耳边再次回荡起妹妹劝诫自己放权的话。

他直接不假跪了, “啪”地一声来个五体投地跪。

“陛下!臣愧对陛下!”

长孙无忌哀嚎,泪流满面。

什么狡兔死走狗烹,未来的自己明显是找死嘛!竟然敢把三省六部中不满自己的人全部清洗了,如果不是准备自己登基,那等新皇能挣脱牢笼了,那一定会死啊!

起身到一半的李世民:……呵。

原地半蹲,直接落座。

李世民原先还不懂为何李治要杀长孙无忌,毕竟长孙无忌应该是从头到尾的李治党才是,但是现在看明白了。

废王皇后是为了彻底得扫清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贵族势力,是长孙无忌前的开胃菜,后面清理长孙家的门生,还有谋反都应该也是有高宗在背后操作的影子吧。

作为一个平等爱子的父亲,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帝王,他有责任也有义务帮新皇度过权力交接最动荡的前六年。

所以这些臣子,是他留给李治的。

但他也没想到在他贞观朝沉稳的大舅子在他死后那么疯狂啊!

李世民欲言又止: “辅机……”

随即无言,拍了拍老兄弟的肩膀,此刻无声胜有声。

长孙无忌羞愧难言,怎能忘记贞观元年,自己以盈满为诫,以闲职高薪退避宰执之位时的谨慎呢!

【危机不仅仅来自外朝,枕边人也不是好相与的。

比如身边的政治盟友偶尔心血来潮想要想露两手废掉武则天,试图进行一番“我说话还好使吗”的实验。】

【不过还好在写废后诏书的过程中,武则天培养的眼线发挥作用。

不用废太多力气,武则天一通苦情戏,李治就感动不已,又恐后怨恚,一句: “上官仪教我!” 「1」

“废后”的事情作罢,危机解除。】

【于是这场李治脑中出手意欲废武则天为庶人,上官仪兴致冲冲附和“皇后专横,海内失望,应废黜以顺人心。”的闹剧,以上官仪背锅,被以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叛逆的罪名坑掉了全家作为结尾。形成了一个经典的卖队友死循环。「1」】

正好就在殿中的上官仪面色铁青。

他累迁至秘书郎,专门起草诏谕,没想到起草还起成了谋逆大罪,这罪还让他全家处斩!

一个只有他受伤的世界

上官仪恍惚,无法想象家人全都被害的场景。

上官仪的表现众臣子看在眼中,他们知道,真正的心寒从不大哭大闹。

他们看到一个软弱的帝王,朝令夕改也就罢了,还甩锅臣子,害了臣子一家子,无法撑事儿。

李世民看仙幕展示出来的儿子操作看得目瞪口呆。

视频版的冲击甚至比文字版的冲击更加强大。

这件事情可比长孙无忌被杀严重多了!严重点可是会让皇帝失人心!

他现在算是知道了。

为什么出现过他这种亘古罕有的雄主,还有被仙幕无限夸赞的第一治世,李唐王朝还能在嫡三子死后第七年就立刻完成废帝到登基的一系列过程。

改国号,改皇姓,建新家族七庙。

神奇的三世之后几乎亡国。

臣子们好似死了一样,没有文死谏,武死战,李家人象样的拥护者一个也没看到。

如果皇帝是这种皇帝,那就不奇怪了。

一个善权术而无人格魅力的皇帝。

李世民握住长孙皇后的手,看着李治,一切尽在不言中。

李治现如今也不敢在长孙皇后怀中当鹌鹑了。

和兄长一起站得比谁都直。

“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帝王可善用权术,但须知,唯有视臣如手足的人杰才能吸引臣子臣服。”

良久,李世民还是说出了这句话。

皇帝可擅权术与臣子们玩心眼,但这终归只能归于末流,不能使臣子卖命赴死,共创伟业。

他这个儿子光看永徽的文治武功确实不失为明君,但优柔寡断,少了担当。

李治不知所措,诺诺不敢言。

所有的轻松背后实际上都标注了代价,为人主想要逃脱责任,哪还能有与贤才共舞的机会,贤才都嘛能躲多远躲多远。

勇敢背锅,好处大头口头上先分给手下之人的人主才能获取臣子们发自内心的信服。

李世民只觉得头疼,三个嫡子怎么各有各的缺点。

他受不住地指着长孙无忌它们道: “贤才皆非蠢类,如玄龄,敬德,克明,辅机,玄成等贤才皆是人精,玩起心眼一个个比朕多,你若想与如此贤才共创伟业,唯有真心相托才能换取真心,仙幕所言之行无异于自掘坟墓,你可知?”

李治着急忙慌地点头,一大危机感直接像他砸来,直接就小跑下去上官仪身边赔罪。

小小的人儿明明现在没有犯任何错误,却还要为未来的行为背责,本来委屈的上官仪话都不敢说了,两人互相说着赔罪话。

就是小李治在与上官仪推让着还抽空悄咪咪地望向被来父亲点名的房玄龄等人。

父亲就这么点出这些臣子的目的,他们不介意吗?

被李世民点名的房玄龄,尉迟敬德,长孙无忌和魏征等人对看过来的李治露出一个核善的微笑,一点都没有追随李世民的原因被李世民看出来,甚至点出来的危机感。

毕竟他们亲爱的陛下说的都对不是吗?

尉迟敬德跃跃欲试,看小李治还算懂事,还有可拯救的余地,终于忍不住对小李治说道: “殿下,陛下说的没错!”

看尉迟敬德说话,小李治握着上官仪的宽大的手,看向尉迟敬德的双目中闪耀着求知若渴的光芒。

房玄龄赞同,回忆: “当年陛下还是秦王,对是否政变犹豫不决,置自己与微臣们的安危于不顾,当时臣与克明(杜如诲)可是连陛下召见都不敢奉。”

尉迟敬德回忆起往昔,惆怅: “臣当年甚至直接与陛下说准备逃身荒野草泽。”什么侍奉秦王,爱谁谁去!

长孙无忌: “……”

长孙无忌幽幽: “当年吾也如此说。”

李治的小脑袋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但片刻,熟读史书的他一下子就想到了关于贞观政变的记载中确实写了他舅舅曾经的话。

长孙无忌也不藏私,直接说了: “臣当年说敬德等人言必不为王有,无忌亦当相随而去,不能复事大王矣。「1」”

君视臣命如草芥,臣视君如枯枝烂叶,无外乎如此。

李世民: “……”

虽然知道很丢脸,但李世民不得不对李治点头: “当年祸机垂发,但朕犹豫不决,晏然不以为忧,辅佐之臣立刻散去。”

“不假。”

那是一段,现在想起来也想哭的岁月。

母逝父嫌,兄弟相残,臣子背离。

上一篇: 撩到影帝后我红了 下一篇: 无限捡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