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学术型偶像(108)

二人走了十几分钟,很快就到了明村长家。

楚孑叩响了房门,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人来应门。

应门的男人应该是明枫的哥哥,看上去和明枫一样高大威猛,本来黑着一张脸开门,但看到楚孑,神色这才缓和了些许。

“你是……那天也在河里的楚孑吧?”明家大哥问道。

“是的,”楚孑低下头,“还请您节哀。”

“好……多谢。”

明家大哥打开门,让楚孑和王一弗进屋,“你们进来喝杯茶吧。”

二人进屋,发现这里虽然是村长家,但并没有多华丽,甚至还有点破旧。

客厅不过十平米,就摆着一张沙发和一个茶几。

屋子里光线晦暗,窗帘都被拉起来了,让人几乎看不清东西。

明村长正和妻子坐在沙发上,目光呆滞地看着前面。

二人见到来者是楚孑,神色这才有了点活人的气息,起身道:“小楚,你来啦?”

“明村长,明大姨好,”楚孑礼貌问好,“您二位还好吗?吃饭了吗?”

二人赶紧迎楚孑坐下,强挤出笑容,“吃了吃了,都好都好。”

明家大哥端了杯水过来,也客气道:“谢谢你啊,小楚,还想着来看看我们。”

“真是不好意思啊,出了这种事,还连累到你,”明村长说道,“你的医药费是多少,我们明家都出了吧,真的,太对不住你了。”

楚孑赶紧摆摆手:“我还是学生呢,学校可以报销的,不用您这边帮我付。而且那晚上我也是自愿去救明枫的,我其实很愧疚,没能成功把他救上来。”

明村长听到这话明显一怔,然后决绝地转过头:“提他做什么,不用提他了。”

明家大哥在一旁也说道:“爸,你别这样啊。”

“不争气啊,不争气!”明村长嘭的一声锤了一下自己的大腿,“这个臭小子,死就死了,还要连累别人!”

“别说了,爸,这还有外人在呢,”明家大哥不好意思地冲楚孑笑笑,“不好意思,我们家现在事情比较多,请问你来是有什么事吗?”

楚孑只觉得有些奇怪。

再怎么样,明枫也是这个家的一份子,而且,葬礼在上午刚刚过完,关系再怎么不好,也不至于这样吧?

明村长给他的感觉,是明枫在生前做了一件很对不起这个家的事,所以才这么生气。

楚孑知道这个时候再去提明枫的事显然不是一个好时机。

那天在水中,和明枫对视之后,他总是忽然想起那个人。

他从没有在一个人的眼神中见过那么深层的绝望。

只要一想起那个眼神,还有那天的月亮,楚孑的心理就泛起了一阵难受。

可面对眼前,这么客气、拘谨的一家人,楚孑一时也有点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他想了想,还是说了个别的话题。

“知道您家事情多,但我还是要不好意思叨扰一下,我是璞兰大学社会科学院的学生,我正在做一个课题,”楚孑解释道,“是一个关于动物殡葬的课题,因为看到东发村对于去世的狗还会举行葬礼,觉得很好奇,但我向村民询问,他们又都不知道这个习俗的来源,所以我想借您手里的村志看一看,不知道可不可以?”

明村长似乎没想到楚孑到这里来是为了看村志,听完反应了片刻,才慢慢道:“啊,村志啊,在我这呢,我来找找。”

接着,他又慢悠悠地走到了里屋,翻找了片刻,拿出了几个破旧的厚皮本子,交到了楚孑手里。

楚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分量,心情也变得庄重起来。

在他手里的,就是这个村子的历史了。

“如果可以的话,就麻烦你在这里看吧,”明村长说道,“这东西比较珍贵,是好几代村长共同撰写、保护的,并不是不相信你,只是如果弄丢的话,我下去了以后,没法跟他们交待啊。”

楚孑郑重地点点头:“没问题,我就在这看就好。”

“你说想看看我们为什么给狗办葬礼?”明村长想了想,“这村志我反反复复看过好几遍了,似乎也没有你说的内容,要不你再仔细找找?”

“好。”楚孑将几本村志都放在茶几上,刚打开看字,却发现看不太清,有点不好意思,“能不能麻烦你们,帮我打开窗帘呢?”

明家大哥明显迟疑了,朝窗边走去:“我看一下。”

他打开了一个小小的缝隙,向外看去。

楚孑也顺着这道微微亮的光线向外看去。

只见一河之隔,有些来来往往的村民,正指着明家,说着些什么。

明家大哥赶紧把窗帘放下,“不好意思啊,窗帘还是先拉上吧,我给你拿个手电棒可以吗?”

楚孑点点头:“多谢了。”

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楚孑就开始看起来村志。

有点奇怪的是,其中最古老的那本村志上面,序号写着大写的“贰”字。

楚孑翻开这本村志,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上面的日期,是“光緒廿三年”。

廿三,即二十三年。

光绪二十三年是1897年,距今一紧过去了一百多年了。

楚孑没想到,东发村的历史这么悠久。

他一字一句,细细看去。

东发村在光绪二十三年的时候,还是一个人口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

他们这里主要种植的作物是水稻,但当年因为大雨,收成并不算好。

幸亏彼时的清政府已经有了“凡地土有数年无人耕种完粮者,即系抛荒,以后如已经垦熟,不许原主复问。”,所以,虽然每一亩地的收成不好,但东发村胜在地广人稀,耕地众多,所以也足够过活。

而且,在当时,农民是可以去找官府用“借呗”的,无论是耕牛、工具,还是种子,甚至是口粮,都可以找官府去借。

所以,即使那时候农力底下,东发村都能算得上是一个能让人安心度日的地方。

之后,就不断有来自隔壁甘省、陕北、湖广地区的流民迁入东发村,东发村的村志里详细记载了这些人的姓氏、名字和祖籍。

“这本里有写我家祖宗是怎么来的这里吧。”明村长看楚孑看得十分投入,问道。

楚孑:“对,这里显示您家祖先是云贵地区的回民。”

“哦,不过我们现在都从汉族了,”明村长叹了口气,“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对不住祖宗啊。”

“爸,您别说这些啊。”民家大哥劝道。

“唉,我这几天反反复复地做梦,”明村长低着头,“我总觉得,到了地底下,咱们明家的长辈祖辈都饶不了我,谁让我……我把咱们民族都改了啊……”

明村长显然是想说别的事,但这句话只能说到这个程度。

说完,明村长也意识到了什么,痛苦的捂住了自己的脸。

“您放心,明村长,您这样不算是数典忘祖,”楚孑只能劝道,“您知道您这一支的‘明’这个姓氏是怎么来的吗?”

上一篇: 偏向雪山行 下一篇: 追星切错号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