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楚孑回过神,笑笑,“就觉得考古还挺有意思的。”
“是啊,田野发掘却是有意思,”秦铎双手垫在后脑勺,“我想就是别的专业的人过来,玩一次挖土,也会爱上考古的。”
“哼。”屠銮教授冷不丁嗤了一声。
二人看向屠銮教授,经过这么一天的相处,楚孑已经基本明白屠銮教授的说话方式了,所以也没主动问,就静静等着他说话。
屠銮指指不远处的一辆厢式小货车,低沉说道:“考古的另一半,这才开始。”
秦铎明白屠教授的意思,替他解释道:“楚孑同学,跟我们一起去工作站看看吧。”
“工作站?”这对楚孑来说倒是个陌生的领域。
就算在各类纪录片之中,也鲜少有对工作站的描绘。
于是三人又骑上车,原路返回。
而这次新乐遗址的新遗址发掘工作的工作站就设立在新乐遗址博物馆。
虽然能住在博物馆的房间内,但条件也的确说不上有多好,十六个人的大房间,每天五公里左右的往返路程。
楚孑都觉得这样骑车有点疲惫,但屠銮教授却毫无抱怨,俨然习惯了这种生活。
经过几天的往返,楚孑也几乎适应了这种通勤。
而和十六个考古人一起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除了他临床的那位大哥有点脚臭之外,这里的环境也称得上是舒适了。
而这片遗址的发掘工作也已经进行到了收尾的阶段。
收尾就是俗称的整理资料阶段,起初楚孑觉得这没什么太难的,但跟着帮了两天忙,这才明白了屠教授所说的,考古工作的另一半才刚开始是什么意思。
首先就是出土文物非常多,如果当天的发掘记录没有完整的记下来,并整理完毕,那么就会堆到第二天,越堆越多,所有的资料就都乱套了。
而楚孑也才发现,原来考古学并不全是那种挖掘出好东西的兴奋感,其实好大一块时间都是蹲在库房里整理各种各样的陶片。
每天都有上百片陶片被运送过来,不只要点数,还得拼图,看看陶片都是属于什么器具的。
也是在这个步骤,楚孑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大敌人”
——陶片统计表。
别看只是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名字,但其中却蕴含了巨大的考验。
第一步就是要把陶片分类。
大多数陶片都属于“夹砂陶”,但也有些属于泥质陶,而泥质陶又分成印纹硬陶、印纹软陶、磨光陶和彩陶。
在这个基础上,每个陶片上面还有不同的纹饰,能看清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要登记汇总。
陶片的纹路也绝非只有几种,能叫得上名的就有绳纹、条纹、曲折纹、鱼鳞纹等等……
这还只是夹砂陶的纹路,泥质陶的纹路则更是多如满天繁星。
一起整理库房的还有几个还没毕业的研究生。
负责运送陶片的人经常逗他们玩,问:“怎么样?还觉得考古好玩吗?”
他们这帮人也只能咬着牙回答:“好玩,真好玩,下辈子还来玩消消乐。”
正所谓“嫁人莫嫁考古郎,穷困潦倒,梦里住洋房,天天就排小陶片,不赚钱,愁断肠。”
有的时候,楚孑盯着陶片盯久了,再抬头,觉得这世界都是带着纹路的。
就像是梵高的画一样。
虽然东北的户外还算的上是凉快,但狭窄的库房却待的并不舒服,而且大多数时间还得猫着腰。
就连身材壮实的秦铎也直呼腰椎受损,经常是过个几十分钟就得站起来溜达溜达。
“年轻真好啊,”秦铎看着投入的楚孑,语气十分羡慕,“精神头也足,腰也好,啧啧啧……”
楚孑面对秦铎如此评论也只能苦笑。
幸亏之前的系统强化了一次楚孑的腰部,不然这一天天的,肯定也顶不住。
不过他们两个到底不是正式队员,自由度比较大,也就是三四天的功夫,秦铎就受不了了,拉着楚孑又回到了工地。
他听说楚孑不止知识面足,而且还会素描以后,更是把他当成了个宝,当场教起他如何测绘、手绘,而他则是在一旁拿着照相机充当起了摄像师。
就这样,他们白天在工地忙来忙去,晚上回到库房接着帮忙整理陶片,反倒成了整个考古工地最忙的人。
楚孑这时候才想通,原来秦铎和屠教授邀请他来,想考验考验他倒是次要,主要就是为了让他来做苦力的。
但他倒也甘之如饴,累虽然累了点,但楚孑成长的飞快,一周左右的时间,就基本摸清了整个工地的分工与工作流程。
这份经验无论是看多少书都学不会的。
而也就是这样的经历,让楚孑明白了,为何每一个遗迹的考古报告都会那么难出版了。
挖土只是考古学中很小的一部分,去研究这些文物,并把它们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才是更磨心性的功夫。
比如殷墟的发掘报告,除了时代因素之外,邹恒先生也是花费了十数年才全部整理完毕。
梁思永先生也是花费了这样多的时间,方才有所成果。
所以考古真的不适合急于求成的人。
楚孑想,屠銮教授也没急着把他带回去,可能也是这个意思。
这个专业不是一蹴而就,像是社会学那样发现了一个事就很快能研究出成果的。
十年、二十年,对于考古专业来说,都是正常。
与新乐遗址很像的河宕遗址的报告,就是历时二十多年才整理完毕,直到主导的杨试挺先生病倒,都心心念念于此。
但总还是那句话“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楚孑更加佩服起屠銮教授。
就凭他这个年纪还冲在田野考古的第一线,就足够让人敬佩了。
如果不是因为热爱,大可以早早转行政,或者像是郑教授、富教授那样,找到某一个角度进行科研。
但屠教授没有,即使一直顶着骂名,依旧没有离开。
不知不觉之间,半个月就过去了。
在楚孑和秦铎的帮助之下,陶片纹饰的分裂统计表终于汇总完毕。
楚孑看着excel最后一行的数字是“10832”,心里有着说不清的感慨。
这真的是一件极其枯燥、重复单调的工作。
但总得有人来做才行。
也许这些在最后的考古报告中,只会是“在第三文化层发现陶片总计XX件,其中鱼鳞纹X件……”这样的话。
楚孑看考古报告的时候还没这么多感触,如今自己做了,才知道哪怕只是这样一句话,其中凝结了多少人的心血。
而这还仅仅是陶片。
其他的出土文物,比如石器、骨牙器等等,更是多不胜数。
还有无数个“楚孑”,在为这片遗址的发掘报告添砖加瓦。
曾经那些籍籍无名,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的痕迹,如今也在被籍籍无名的另一群人统计、记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