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学术型偶像(282)

他正在对几位茶商说他家有“茶王树第二”,这一下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纷纷去他家看。

他热情地接待了包括楚孑在内的一众人。

大家到他家后院一看,果然是一棵参天的古茶树,虽然比茶王树小了一大圈,但楚孑目测也有500年以上的历史,保存的也相当不错,这很不容易了。

据这家主人说,80年代分田地的时候,这块土地就分给了他们家,这棵古茶树就被分到了他们家,而且其实那棵茶王树也被分到了他们家的,只是当时不知道它的珍贵,也就没有非要把它占为己有。

楚孑试着问这家主人是不是姓魏,对方笑着问楚孑“你怎么知道?”,有了这层关系在,魏先生对楚孑也客气了很多。

他说整个邦威,除了那棵茶王树,就数他家这棵茶树最老、最大了。

楚孑没有拆穿他这个小小的谎言,据他观察,山上有不少古茶树大概都在500多年的年纪,只是没有精心呵护,显得没有魏家这棵这么大而已。

而且,想有“茶王树”这个名号,也是需要经过认证的。

那棵茶王树,就是在1992年,我国首届茶艺节期间,经过国内外130多名专家联合认证的,认为那棵茶树是世界上唯一能找到的由野生到过渡型的古茶树。

所以它才被认定为“茶王树”。

至于魏先生所说自己这棵树是“茶王树第二”,显然就是毫无根据了。

不过这并不影响茶商的热情。

楚孑在魏先生家喝茶小憩,不到半小时的功夫,就见到至少十几位茶商来他家查看。

楚孑趁机向魏先生打听了一下,魏先生看楚孑这幅学者的样子,也就没藏着掖着,告诉他这棵树每年基本能产10-12千克的茶青,而他对外的售价是8k-9k元每千克,也就是说这棵“茶王树第二”每年就能给他家带来十万元左右的收益。

楚孑听后也十分震惊,看来这是妥妥的“摇钱树”了。

而这一切功劳,都要归功于茶王树的名声。

魏家也很懂事,一个劲感谢政府、感谢国家、感谢政策、感谢杜大姐和古茶树公司。

虽然他看上去很油滑,但楚孑想,他说的也没错,这些感谢的对象,还真是缺一不可。

聊完天,已经到了夜晚了。

楚孑和温如玉简单的睡了一宿,第二天便出发回澜苍了。

楚孑想,这次真的没白来。

有了邦威这个成功的例子在前,他有了些自信,清源村的茶应该也能卖得出去。

第164章

第164

回到澜苍之后,他们又经过一天多的车程,楚孑和温如玉才终于回到了归渡。

即使是在早春,归渡依旧下了大雾,有些阴冷的气氛。

楚孑其实来过归渡很多次了,但这次才有时间和心思好好看看它。

归渡市是凋敝的,是破败的,也是暗流涌动的。

虽然市中心的商业街还有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一副繁华景象,但其实街上的砖瓦早已经破败了,到处裂着大口子。

那座引以为傲的购物中心,看外墙也已经老旧斑驳了,听温如玉讲,里面很多商家已经早就搬走了,现在入驻率也就不足百分之六十。

街上到处都在卖小食品,也到处都是衣服店,可并不是什么大牌子,也不是小众有格调的品牌,大部分都是工厂直营店,还有一些看上去就很山寨的品牌。

归渡市,是雾气之中的归渡市,是没有肯德基、麦当劳与星巴克的归渡市,是只有一座三个进站口火车站的归渡市。

如果不是在地图上认真寻找,几乎没有人会到这里来——当然了,这里的人,每一个都想出去。

楚孑想,也许对一个地方来说,最可怕的事不是被其他人忘记,而是被资本忘记。

他恨资本,恨资本家,他前世的家庭就是这样的存在,但有的时候,却还是需要资本。

而清源村就是附属在这样一个市下面的村子。

它的生或死,贫瘠或富裕,更是无人问津了。

楚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天生就是命运不好,又或者是性格决定命运,他就是这么一个热衷于挑战的人,总之,他要把清源村,带到大家的视野里。

这何尝不是一个无比艰难地挑战。

楚孑回到了茶研所的宿舍,开始静静地想该怎么办。

他只能靠清源村那棵古茶树突围,试图复制邦威的成功。

确定了这个路线,楚孑很快想到了第一步行动。

他要通过明教授和自己的关系,请一批国内外的专家学渣来到清源村,为那棵古茶树做出鉴定。

这一步还算比较容易,一来是因为明教授在国内外的茶学领域都算得上是翘楚,有自己的号召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专家学者本身就对古茶树趋之若鹜,年龄在500年以上的古茶树更是他们所追求的对象。

因此,只是放出这个消息,不到三天,就是十几位专家学者推掉了手中工作,来到了清源村。

楚孑一直在忙着接待,他也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内,竟然不止有国内的学着来了,连霓虹工、泡菜国甚至是越国、挝国,都有专家出席。

虽然最后加起来也就是二十人左右,和当初邦威的上百人的专家团队没法比,但毕竟来的都是在行业里响当当的角色,只要他们对这棵古茶树表示认可,那就不愁别人不认同了。

一大群专家就这样在村民惊讶地注视下浩浩荡荡的上了山,各个专家都带着自己的仪器,有些别说是楚孑了,连温如玉甚至明教授都没见过。

但幸好,作为一个大冷门专业,能坚持下来的学者都是爱茶、敬茶的,因此他们没有对茶树造成任何破坏,至多就是采集了一些叶子,进行细化的分析和研究。

而且十分罕见的,之前一直隐身的归渡市政府也派来了农业局的两个人全程跟随,不过楚孑对这两个人印象不怎么样,他们不懂茶,但却很懂为官之道,一路上净说着一些有用没用的屁话,反倒让各位专家分散了精力。

最终还是明教授定下了规则,他们二十个人成了了一个小小的清源村古茶树委员会,所有专家当场就同意了,由明教授担任委员长,五位最德高望重的专家担任副委员长,大家在查看完古树后,将在一周内出具报告,最终经过十二个人的集体认定,才算认定成功。

其实从专家们的热情和专注程度上看,楚孑都认为这个认定已经成了。

他们面对这样的古茶山啧啧称奇,外国专家都流露出了羡慕的神情,国内专家流露的却多是惋惜之意——原来我国还有这样没被开发的原始古茶园啊,可也不知道这茫茫深山里,还有多少这样的古茶园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没人知道。

华国太大了,还没被发现价值的地方也太多了,需要他们这种学者继续向更深处、更难处不断探查才行。

持续两天的大小清山之旅让所有学者都很满意,收获颇丰。

上一篇: 偏向雪山行 下一篇: 追星切错号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