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没,我就没机会问,你们自己问?”
两人随即露出失望的表情。
维尔:“也不用这么好奇吧,说不定舟导不是大家所猜的任何一个人呢?”
过于好奇别人的秘密,似乎不是什么讲礼貌的事情。
崔梦这时才醒觉,的确,自己这么好奇舟导的身份可不好,跟其他人不同,舟导还是他们仰光的老板呢。崔梦:“啊,你说的也对,舟导想说的时候会说的吧。”
李追心反省道:“是的,我们要克制住好奇心。”
维尔:“话说,舟导去找陈四做什么?”
崔梦想了想:“有话要聊吧,陈四那些天也是真的不眠不休了,舟导应该有点担心陈四。”
李追心点头:“陈四很厉害,我都想给他写剧本了,他的故事很好,很温馨,很励志。”
拍《赫尔格的崩塌》时,陈四的努力他们都看在眼里,陈四有一种近乎强迫症的偏执,对灯光极致要求,布置一个场景至少要调整十次的灯光,哪怕用的是CG技术,他都是自己亲手去制作的。
说实话,其他人或多或少会对此不满,不是很理解在灯光上面下这么大的努力,因为感觉不到太大用处,而且多多少少会耽误他们其他的时间。
陈四自己也明白,但他没有跟舟导说,只是选择起早好几个小时别人还没醒的时候先自己把灯光调好。
只要错开时间,大家就不会有太多意见了吧。他是这么想的,事实也是如此。
陈四对自己的工作热情又真诚,平时沉默寡言,但涉及到他的专业知识,他就能滔滔不绝地说好几个小时。
他甚至有个灯光分镜本,分镜的画法还是他跟黄月清学的。他中学出生,凭着一股子热血走到了今天,令人佩服。
说实在的,灯光对于大家来说,多是一种难以捉摸的东西。
光有什么好专研的,布景只要够亮不就行了吗,甚至也不需要够亮,后期滤镜完全可以调,又何必像雕刻艺术品一样追求一个个细节的完美?
或许画师画家可能会更有体会,但对于没有什么敏感度的他们,陈四说的话多少有点奇幻,像说着另一个世界的话题。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说:“这个电影的灯光在讲故事”,你会怎么想?
灯光啊,它又能讲什么故事?
我随便拿手电筒一照,难道就成了一个故事。
而答案是,灯光的确可以有故事。
陈四布置灯光之前和之后,给人的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
更重要的是,他不是布好了就算了,一个场景的灯光就直接不变了,他会让灯光动起来,会用灯光赋予故事更多故事,丰富了整个镜头的内容表达,增添了几分艺术性。
有个镜头,李海走在寺庙的走廊,镜头停在地板前方,录着他径直走来。
寺庙外的走廊,一方连接寺庙,一方连接外庭,寺庙内千百信众,以及千百只灯烛,外庭是假山假水,落日悬于外墙边上,光辉铺洒大地,地板上亦有长短交错的辉光。
明明暗暗之间,李海径直走来,表情看似平静,眼里却压着很多矛盾的心思。
场景、灯光,亦是他的内心写照。
他缓缓走来,太阳不断落下,同时寺庙烛光更盛,标志着他的内心变化,太阳落下,外庭陷入黑暗,好像他的内心也随着陷入一种沉寂。
但再一拐角,有一人手持烛光朝他走来,虽然只是路过,但李海的视线却定在了烛光上,眼神微变,好似在某一瞬间想通了什么。
这只是十几秒的镜头画面,李海一句话没有说,他的心思压得太深,观众也不太看得出来。
但是加上灯光的布置,还有巧妙的细节设计,这段情节好像意味着,黑暗虽至,但人间仍有灯火,那灯火不是寺庙中的神性之火,而是人类可以持着手中,自由走动,进入黑暗各处的普通灯火。
会使用火,是人类智慧的象征。
这个转折点,盛满了各种人类文明的思索和挣扎。
而同时,何尝不是ai法的象征,笛福不就是妄想通过ai法拯救迷幻的世界。
ai,人类即将或已经逐渐学会的火。
这不是过度解读,而是确实是这么设计的。或许电影艺术有趣就有趣在这里,如果说剧本是草稿,演员就是色彩,在此之上,这幅画还可以有更多的艺术加工。
不止这个情节。
还有一个电影末尾的场景。
老人黑得窒息的房间,房间的外厅中布置的巨大金鱼缸。老人在鱼缸中养了品种不同的上千条金鱼,它们在里面生活,经常受着老人的凝视。外面的光透过金鱼缸的水投射在他的房间内,墙上又是另一种光影的铺设。
真真假假,如梦似幻。
游动的金鱼、游动的光影,亦如他游动的生之欲。
老人不想死,念想疯狂到最后憎恨了生命本身。
李海反复不给他ai法,折磨得他杀再多人也无处发泄,视线盯上了金鱼群。
几秒的功夫,他杀死金鱼,完成了他心态上的变态转变。
我会死?我要拉着所有人一起死。
让他们跟我地狱好做伴。
他更针对财阀不是什么别的原因,答案是他觉得这帮人一定会下地狱。既然要带人走,当然也要带地狱中的好朋友
真是一个不甘寂寞的老人,他就想让人陪着他呢。
金鱼作为因人类欲望而诞生的改造物种,它的存在或灭亡都是一种戏剧,那份光影的设计将其中的戏剧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即使看不懂老人的心思,也能get到大致的印象。
话说回来,那个老人的演员无愧曾经得过奥美卡最佳男主角奖,扎实的演技、老派的作风、清醒的认知……关于他,网上基本上只能搜到他的好消息。
有的人越老越愚,有的人越老越妖。演员颍川就是后者。
当年他与苏方梅男女主角的一部戏震惊了影视界,从此两人共同走向自己的人生巅峰,苏方梅凭借那部戏真正开始在全球立足,他也同样被众多名导相中,开启了演技生涯第二春。
说实话,第二期录制的时候,他们完全没想到颍川先生会选择舟导,因为实在没有任何预兆,当时他演技表演堪称完美,所有导演都按了心动。主持人轻轻带带导演的节奏,而颍川先生没有多想就选了舟导,好像来之前就做好了选择。
《导演卡特》个性的演员很多,几乎“没有个性”的演员很少,颍川先生就是外表看起来完全没有存在感的演员,相貌普通,穿着普通,平平无奇,唯有一双眼睛算是有神,看每个人都仿佛在注视对方,理性、平静、时刻不在沉思,真是一位不可思议的前辈演员。
作为编剧,崔梦和李追心都在他身上学到了不少。有时候,面对颍川先生的时候,他们会仿佛在面对一座大山,高深莫测,极为遥远。
为什么呢?他们也说不清楚,可能是因为对方内里沉淀了太多东西,经历的多,思考的多,消化的多,沉淀的多,时间长了,好像人就会成为那种姿态。